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掺杂石墨烯作为一种改性后的石墨烯材料,保留了石墨烯在电学和力学方面优异的性能,并且氮原子的掺杂将会引入N-C键,增强材料电负性。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出含有不同氮含量和不同氮种类的氮掺杂石墨烯。本文综述了部分不同氮含量和不同氮物种的氮掺杂石墨烯的合成方法,以及氮掺杂石墨烯在电催化还原领域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学习化学,了解到氮循环和氮的固定。在氮循环中氮的过量"活化",严重扰乱了氮循环,使自然界原有的固氮和脱氨失去平衡,致使越来越多的活化氮向大气和水体中过量迁移,病态的循环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我们应不断提高认识积极行动起来,从我们自身做起,低碳出行,保护森林,促进全球氮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蒋自立 《内江科技》1994,15(4):55-57
氮在增强土壤肥力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施氮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措施。通过土壤的氮平衡计算查出氮的气态损失是很大的。为此,俄罗斯专家实验研究了氮的气态损失的程度、损失的气态氮化物种类、损失的因素及减少损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氮(Nitrogen)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一切生物需要呼吸的大气中占78%,是空气中绝对的主导元素,是构成地球所有活的生物体的四大基本元素之一。空气中的氮对人体和环境是无害的,但氮的利用需要将氮转化成活性氮Nr(Reactive Nitrogen)。目前世界上转化成可利用活性氮Nr的  相似文献   

5.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22,(31):30-32
<正>不久前,中国宣布成功合成第四代核武器的关键材料—金属氮,这一技术的重大突破,让中国有望成功研制出独有的第四代核武器。那么,金属氮到底是什么呢?它跟核武器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是金属氮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自然界中氮存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标准状况下氮气以无色、无味、无臭的双原子气体分子形式存在,但在极端高温高压的环境中,氮分子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结构和性质变化。其中一种变化就是氮分子发生解离,再进一步发生聚合作用从而形成金属氮。金属氮是典型的超高含能材料,TNT炸药的能量密度也不及金属氮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科苑鲜果     
<正>氮怎么变成了你的头发?下次梳头的时候,想想是废弃的氮制造了你的头发。你体内的所有蛋白质,包括形成头发的角蛋白,都包含有来自空气的氮原子。但是空气中的氮是没有生物活性的,氮要变成你的头发,必须先转换成一种更活泼的形式。利用固氮细菌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们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附近,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氮并把它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氨是一种微生物肥料,可以使植物生长的土壤变得肥沃。当你吃植物的时候,你就是在消耗原本存在于大气中的氮。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地     
液态氮冲压在机器制造业中,很多的零件是用冲压的方法加工出来的。用爆炸的方法进行冲压——爆炸成型,是冲压技术的一个新发展。有的科学工作者想,既然可以用炸药,为什么就不能用液态氮来进行冲压?因为1升液态氮,在常溫下能迅速化为690升气体,这跟炸药的作用差不多。試驗证明了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在国外,已經出現了一种液态氮冲压法。往模子里放一块料板——毛坯,用頂盖严严盖住,往頂盖里注入一股液态氮,液态氮迅速气化,产生巨大的压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杰  罗安程  方照平  吕庭君  林敏抒 《科技通报》2009,25(6):848-853,859
通过室内小型人工湿地装置,研究了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及氮、磷元素在系统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植物系统对NH+4-N、TN、TP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55.02%、45.44%、98.52%,无植物系统为38.08%、33.63%、91.37%,植物系统对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均高于无植物系统。在潜流型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生物量及氮、磷积累量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基质中磷浓度也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这种变化规律表明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来提高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分析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途径表明: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和基质对磷的吸附沉淀是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氮、磷的主要方式;植物吸收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氮、磷投配总量的9.38%和12.77%,表明植物吸收也是人工湿地去除氮、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采用移动式注氮机注氮抑爆技术处理爆炸火区的成功做法,并阐述了注氮了防灭火技术机理、条件、工艺过程、效果检验、配套措施,及说明在注氮防灭火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传统的生物脱氮原理及生物脱氮理论的突破,研究了国内外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技术进展,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在更普遍、更广泛的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生物脱氮技术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大众科技》2010,(8):9-10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科学家近期表示,他们利用光能首次成功获得一种罕见的铀氮(U-N)分子合成物,该合成物带有独立的铀氮结构末端,末端上氮原子仅与一个铀原子结合。在过去完成的研究中,氮原子总是同两个或更多的铀原子相连。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当前污水厂在升级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生物脱氮工艺的原理及过程。从理论上分析了生物脱氮影响因素,提出在城市污水厂升级改造过程中,碳源、池容是影响脱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结合低氮燃烧器改造技术在北方联合电力达拉特发电厂330MW机组#3炉的应用,对低氮燃烧技术在东胜烟煤锅炉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为低氮燃烧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保护环境,有必要了解新时期全球养分的分布特征。本文通过量化不同农产品中所包含的氮,研究比较了全球肥料氮、植物性食品氮、动物性食品氮和饲料氮等在1996年和2011年的流量和流向变化。结果表明,与1996年相比,全球氮素贸易量增加了1 371.3万t,到2011年达到3 380.1万t。从产品来看,肥料氮、饲料氮、植物性食品氮对增量的贡献分别为59.3%、19.7%和18.7%,说明能源和土地是氮素流量变化的关键因素。从区域来看,北美和南美对肥料氮进口增量的贡献为39.5%和28.5%,其加强了矿产依赖型的氮肥产品进口,而增加了土地依赖型的植物性食品和饲料出口;而亚非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则相反,其对植物性食品氮和饲料氮进口增量的贡献为44.7%和21.3%。向以矿产换土地模式的转变加剧了亚非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食物安全和能源安全问题,而氮素的跨地区运输又加剧了所有地区的环境问题。因此,各国应据此思考本国食物安全、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最优氮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研究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水力负荷为0.11m3/m2.d~0.45m3/m2.d时,TN的去除率为28.8%~47.6%,NH3-N去除率为21.6%~45.7%。同时还研究了蒲草吸收在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脱氮的作用,结果表明:蒲草直接吸收利用去除的氮含量只占脱氮总量的10.8%,在人工湿地系统脱氮途径中不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燃气锅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如果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超过标准要求,将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引起雾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将低氮技术合理运用于燃气锅炉当中。基于此点,文章从燃气锅炉低氮燃烧的必要性分析入手,阐述了低氮技术及其在燃气锅炉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燃气锅炉应用低氮技术的注意事项。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燃气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量的降低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水源水中硝酸盐氮(NO3-N),采用批实验开展了生物脱氮研究,考察了碳源种类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并考察了豌豆秆作为固体碳源时颗粒铁、碳源用量、N03-N初始浓度和水温等因素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醇、豌豆秆和木屑完全脱氮的时间分别为2天、7天和30天;三种碳源均会引起亚硝酸盐氮的短暂积累,但最大积累量出现的时间不同;在模拟水中富含溶解氧时,含有颗粒铁的反应瓶在2天内可以实现完全脱氮,而对照瓶仅去除45.7%的N03-N;第2天时,1g豌豆秆时N03-N去除率为47.8名,3g时去除率为71.9%,而5g时去除率为99.6%;低浓度和高浓度时的豌豆秆生物脱氮速率分别是11.28mg/L/d和10.91mg/L/d;15。C时的豌豆秆生物脱氮速率约为33。c时的1/3,27cc时的脱氮速率约为33oc时的3/4。碳源种类、颗粒铁、豌豆秆用量和水温显著影响豌豆秆生物脱氮效果;在既定浓度范围内(5.65mg/L-21.92mg/L),N03-N初始浓度对生物脱氮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壤锌、锰胁迫对棉花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采样、盆栽试验及ICP化学分析,研究棉花在土壤锌、锰胁迫条件下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高或较低浓度锌、锰,限制了棉花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而土壤锌、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棉花根系对氮、磷养分吸收,和地上部对氮、磷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1):103-104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宫建茹研究组采用离子注入技术,通过高能离子轰击使石墨烯产生碳原子空位缺陷。然后,在氨气气氛中高温退火,利用氨气分解产生的氮原子来填补碳原子空位缺陷,实现了在石墨烯中氮原子的掺杂。由氮原子掺杂后的石墨烯制备的场效应器件具有n型导电性质,进一步证实了氮原子的掺杂效果。另外,通过调节离子注入剂量、退火温度等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一种同步脱氮脱硫并回收单质硫的新工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在厌氧(或兼性厌氧)条件具有脱硫反硝化的生理特性,采用分离筛选的脱氮硫杆菌,通过间歇试验考察了同步脱氮脱硫技术的关键因素。试验结果证明了同步脱氮脱硫技术的可行性,提出硫氮比(S2-/NO3-)和硫化物浓度是同步脱氮脱硫技术的主要因素,两者分别控制在5/3和低于300mg/L的水平可以获得较好的脱硫和反硝化效果,在此条件下,单质硫转化率最高达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