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本中的科学说明文真难讲,《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枯燥无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是名篇,可我不太懂,简单说说算了。”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这样说。听了诸如此类的对话,我想起一些学生的话:“我们老师很少讲说明文,总是让我们自己看,也不知道该怎么看!”难道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科学说明文真的没有讲头,没有学头吗? 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语文教师讲好科学说明文是必要的。科学说明文逻辑性强,说理清楚,教师在讲授时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懂文中阐发的道理,这对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以及将来研究自然科学,撰写科技论文都是有益  相似文献   

2.
在二年级开“小科学家讨论会”时,孩子们畅所欲言,一个男孩问:“老师,科学是什么味道的?”他的声音并不响,但着实让我心里一震,就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关于“雪化以后是什么?”孩子们精彩的回答,此时此刻,我面对的正是同样的问题。我笑着反问他:“你怎么想的?”他说得很干脆:“不知道!”其他孩子都笑了。我转过身,问大家。一个女孩说,科学是甜的!有了科学你就会很富有,所以是甜的。另一个孩子说,科学有时甜,有时苦,懂得好多科学知识,就感到很甜;不懂就觉得苦。有人反驳他,不知道科学的人,就不知道是什么味!“科学是酸甜苦…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近来有些学生拿着一些“算命卡”问我:“这些东西准不准,能不能判断人的气质和性格?”我虽然知道这些东西没有科学根据,但道理上又说不清楚.想请您就气质与性格的概念、鉴定方法给我们介绍一下,以更好地使学生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谢谢。此致敬礼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逛(guàng)了超市。在超市里,我拿起一包瓜子问妈妈:“我可以买这个吗?”“可以。你知道这包瓜子上面的这串数字是什么意思吗?”我挠(náo)挠头,说:“我只知道我们付钱之前收银员会扫一下这里。但是这串数字是什么意思我就不知道了。”妈妈点了点头,开始解释:“对的,收银员会扫这里。  相似文献   

5.
一、新课引入的趣味性 一堂好课如能加上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势必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例如:上第一节化学课,我给学生讲了一则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传说有这样一支“魔棒”,有了它可以把顽石变成亮闪闪的黄金;用它接触一下树皮,粗糙的树皮一下子成了光彩耀眼的锦缎;用它碰一下无名的小草或者香灰能变成救死扶伤的神丹妙药;用它拨一下高山峻岭,马上天崩地裂、河流畅通……为了寻求“魔棒”,人们历尽了辛苦。随着科学发展,如今人们真的找到了这自然科学的“魔棒”。你们猜这“魔棒”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化学”。紧接着我又做了几个趣味小实验,学生们兴高采烈,这时,我对学生说:“你们想知道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吗?学好化学,就会明白了。”这样引入,就能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求欲。  相似文献   

6.
<正>合群的路上,舍弃掉自己的性质,变得平庸,会不会就像已经因为环境变化而失活的化学物质,只会被处理掉?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已然有意识地去打扮自己。而拍照显然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记录方式。朋友叉着腰对我说:“出来玩儿要是不拍照,就没有意义了。”我苦笑着,没有反驳,倒是在心里暗暗念叨,这是什么道理啊!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课堂是充满问题的课堂,科学教师自然就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百科全书”,而科学教师却总是尽心尽责地解答学生的各种提问。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懒了、动手实践的次数减少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了,对老师的依赖程度高了。我在教学《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一课时又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做完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鉴别的实验时,一位学生提问:“老师,我已经知道了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特点,可还不知道自己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你能告诉我吗?”此问一提,其他同学也热闹开了:“对呀,我们身上的衣服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呢?”鉴于以前的经验教训,这…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什么     
学生是什么 ?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者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 ?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  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朋友是个思想库,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获益,“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虽是夸张的说法,却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也是教师的朋友,学生也有教师所没有的思…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有一天没有艺术了,世界会怎样?其实,我知道,不会怎么样。朱光潜先生说,对于一棵古松,我们有三种态度,审美的态度没有了,还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没有了,还有真和善。艺术在世界的构成中,显得这样渺小。地球离开了什么都会转,无论是科学、爱、人类,或者艺术。可是,即使知道全部道理,我仍然会觉得,世界如果没有艺术,该是多么遗憾。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孩子的思考能力?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  相似文献   

11.
安静 《宁夏教育》2012,(7):132-133
上学期,我参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在参赛教师的课堂上,我发现,几乎所有教师上课时都在不停地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孩子生下来时,睁眼看世界,满脑子都是问题。刚开始学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在招架不住的时候会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再问:“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不知道?”家长往往会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12.
“明天我们语文考试,我得看看笔记,上次单元测验,有一道题是‘学了《守株待兔》一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就因为没有按照笔记上的答案回答,丢了五分。”“你的答案你觉得有道理吗?”“当然,我觉得守株待兔的人太死板,不灵活。难道不对吗?”听了女儿的话,我有些惶惶然。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就要为了考试而背标准答案。这样下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刻板化,就会使本该最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孩子变得只求同,不求异,只能唯一,不能质疑。大教育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相似文献   

13.
一、寻找问题、确定任务——知道干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都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和科学兴趣,学生非常乐意自己去摸索探究,于是学生就会围绕提出的问题来确定研究的任务,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如:苏科版《自然》《研究纸》一课教学中,我拿出预先制作的纸衣服,问学生:“你对这件衣服有什么看法?”学生就会对制作衣服的材料提出各种问题:“纸衣服坚固吗?”“下雨天穿纸衣服会湿吗?”“纸衣服有布衣服柔软舒  相似文献   

14.
焦剑 《四川教育》2008,(11):46-46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所国际学校,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思考。显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常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思考,不懂得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甚至出现死记方法和套用题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诲”字时,学生常常把它和“悔”字弄混了。我认真思考,根据这两个字的特点和含义编了一句话。再上课时,我就问:“你们做错事的时候后悔吗?”学生点头。“后悔时,是嘴上说说,还是从心里感到后悔呢?”同学们表示从心里感到后悔。“那就是说,大家的悔意都发自内心,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喽。”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有心悔过方为善”,然后问道:“这句话什么意思?”一生回答:“心里知道后悔了,才能改。”我点点头,“说得不错。”然后继续问:“那老师平时又是怎样教育你们呢?”“老师给我们讲课,老师和我谈话,老师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学生答…  相似文献   

16.
编辑部报告     
《科学课》2006,(8)
暑假到了,许多老师有机会接受各级提高教学素质的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老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对于科学老师而言,探究教学一直被看成值得为之而奋斗的教育思想,本期的主题,就围绕探究而展开。当我们在探讨如何开展探究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探究的内涵,这是个关键。什么是探究?集中传达给学生科学家早已知道的学习环境并不能推动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标准》认为,探究包括:理解科学概念;认识在科学中“我们怎样知道”和“我们对科学知道什么”;理解科学的性质;形成独立探究自然界所需要的技能;使用跟科学相联系的技能、能力并有爱好科学的态…  相似文献   

17.
对我的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的整体设计,各界的质疑声不少。有老师听完课之后专门找到我,要我去掉揭示当时中国人也参与抢劫的词条,她怕有损中国人的形象。有位老师质问“:为什么让学生知道圆明园的被毁原因是外交上的失败?不管什么原因他们毕竟烧了我们的圆明园,我们就应该恨!”也有老师建议这个环节干脆不要,只要孩子知道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就可以了。如果学生知道了更多真相就减弱了恨的程度,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反之孩子的仇恨就会更强。更有意思的是,有位老教师用毛笔给我写了一封信,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让孩子知道那么多,今后不好办,这…  相似文献   

18.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众多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后,哲学家对他的弟子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吧!哲学家问道:“现在你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回答:“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问道:“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回答:“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道:“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斩草…  相似文献   

19.
“作文不厌百遍改”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很多瓶颈。首先,学生不知道改什么;其次,不知道怎么改。这一切的根源在我们老师的作文批改方法。传统的作文批改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老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批阅打出分数指出优缺点,写出“选材典型”、“叙述生动”或“内容空洞”、“中心不突出”之类的笼统评语。对于老师费心费力圈点批注,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关心得了多少分,至多再改几个错字  相似文献   

20.
“表面积”的概念,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的依据。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就可“无师自通”。因此我在教学时把揭示概念的内涵作为重点,计算方法则让学生自行解决。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组木模,有柱体、锥体和球体,默数它们外部各有几个面?各有什么形状?如四棱锥体(不讲名称)有五个面,四个面是三角形,一个面是正方形。圆柱体有三个面,二个面是圆的,还有一个面的形状看不出,我不作说明,只说以后你们会知道的。看毕,要求想,可以看出什么道理?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形状不同,它们外部的面个数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