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之推,字介,生于南朝梁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卒于隋朝开皇十年间(约公元590年后),山东临沂人。侯景乱后,历仕北齐、北周。为了“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颜氏家训·勉学》以下引文只注篇名)而写了长达二十篇的“家训”,内容主要反映了他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被后人誉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铿’,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的“养生篇”是我们研究其养生思想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史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养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庄子所处的时代,外有战乱刑戮之患,内有情欲智识之忧,内忧外患促使了庄子养生思想的发展.庄子的养生理论系统而完备,其养生态度是"以天合天",其养生途径是"离形去知",其养生宗旨是"养神为主".  相似文献   

3.
北周武皇帝字文邕(公元543——578年),字祢罗突,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具有革新思想和卓越才能的少数民族地主阶级政治家.史书说他"聪敏有器质"、"沉毅有智谋",公元560年,年轻的周武帝即位后,面临十分复杂、困难的局面.当时的北周政权,内有晋公宇文  相似文献   

4.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之"道",本身是规律,是思想核心.贯穿孔子思想的是中庸之道.忠恕正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忠"就是努力寻求中正乏道来正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心中有"中";"恕"是顺从"中"道去做事便能从心所欲,即遵循规律,办事顺利.  相似文献   

5.
颜习斋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其中他对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的肯定,对大众民生的体恤关怀,对理想人格的孜孜追求以及躬行实践的品行,彰显了其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颜元(公元1635—1704),清初著名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平民教育家,今河北博野县人,后因其室名"习斋",世人称其"习斋先生"。习斋一生致力于探求治世之道与教学之术,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以及教育方法论,无不体现着浓厚的古典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6.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7.
唐朝诗人自居易,公元800年28岁时进士及第,公元 806年授周至尉.他此时的诗歌.重写实和讽喻,目的在于补察时政,他在<策林>中主张:"立采诗之官.升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一生中他创作出了大量的讽喻诗,于807年在周至任上创作的<观刈麦>诗便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8.
嵇康 克服养生五难 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一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相似文献   

9.
化刀为刃——破有涯无涯之限而任逍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养生主>一文,庄子从"有涯无涯"的矛盾开始,指出以"道"为指引,教给人们如何养生.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事情背后所遵循的"道",只有遵循"道"这个"刃",才能如解牛一般逍遥自由.继而从"道"的角度理解"右师一足"和"秦失吊唁"的故事,可以得知只有超越差别超脱生死,视万物为齐一,才能安时处顺,自在逍遥.  相似文献   

10.
孔子贵"仁",为人道;老子贵"道",乃予"道"以形而上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原理,此原理名之曰"道"。韩非子亦云:"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老子曰:"有物混成(混沌不分),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虚无寂静的状态),独立而不改,周  相似文献   

11.
刘勰吸收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的思想,指出,"文"是与与天地同构并生的.换句话说,"文"是构成的,其发生构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自然之道".这类自然而然、发生构成的"文",即他所谓的"天文"地文"人文"万物之文",也即"道之文",作为"道"之构成的"文",是变化无穷的,此即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12.
冯平 《华章》2011,(11)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是道教融摄先秦道家之思想理论的阶段性发展.本文以道教思想的融摄发展为背景,论述了唐道教学者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的主要范畴、人生哲学、意义及影响,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道教重玄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正>"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的第一个寓言,对这个故事后人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庄子的本意是用它来说明有关养生的道理的,这应该不是问题。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宗旨,即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养生"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生物学意义的,保养身体让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一是社会学意义的,即讲究立身处世之道,让自己没有烦恼,活得快乐逍遥。不能说庄子的"养生"没有第一层意思,但  相似文献   

14.
司空图(公元837-908),字表圣,晚唐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诗论家.他的诗歌不仅充满着禅思道理,还处处体现着他时刻未泯的儒家之心.他为儒家济世之思想辗转半生,当五十岁回首以往这些艰辛时才发现,所遵循的儒家之道带来的只是无尽的悲痛与遗憾.……  相似文献   

15.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可道"章,是为《道经》之"序言"。在此序言中,老子交待了《道经》的思想主题,说明了《道经》的论说对象,解释了论道的概念工具,指出了观道的视角,提示了体道的门径。老子在《道经》首篇作此序言,目的是申明写书宗旨,提示读者要透过名言的"窗",来把握《道经》的思想实质,体悟道体。在"序言"的话语背景下,可以畅解此章章义,明达《道经》全书。  相似文献   

17.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中国与阿拉伯的友好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的交通我国与阿拉伯的关系,发生很早,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命出使西域,亲历大月氏、大宛、康居等中亚国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先后在西域住了十年.他虽然没有亲临西亚,但已经听到关于"条支"这个地区的情况.《史记》和《汉书》都提到"条支",指的就是波斯湾、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区.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甘英奉西海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包括埃及、  相似文献   

19.
公元1904年1月13日(农历癸卯年11月26日),清王朝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正式颁布后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教育学制.在规定必修学科里小学设"中国文字",中学设"中国文学",就此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混合的局面;是中国具有学科意义的独立化的语文教育之滥觞.虽然"癸卯学制"为中国新型学校制度的建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整个学制几乎完全抄袭日本学制,因此带有极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