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和”是中国文化理念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仁”至“和”,佛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善”至“和”,道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道”至“和”。探索中国文化理念的核心对今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传统优良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至和"是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特有的文化,是学校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取向。学校的校本培训基于"至和"文化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基于"至和"文化学习前沿性的课改理论,基于"至和"文化追求优化的课堂教学,基于"至和"文化进行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基于"至和"文化加强探讨性的交流活动,有效引导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3.
<正>一、解读爱,沿学校人文文化的脉络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真、至正、至和、至远的浩然之气,乃是我校人文文化的核心,因为于人而言,它塑造了一个正大刚直的个性品质;于文化而言,它造就了一个博大雄浑的民族气魄。盐城市第一小学的人文文化建设正是基于"涵养大气"的理念:大气至真的教学文化,大气至正的管理文化,大气至和的课程文化,大气至远的发展文化。通过大气的涵养,将一种真切的且  相似文献   

4.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小农经济模式和宗法制度共同孕育的产物,其影响至深至远。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其特征可描述为自然性、推及性、无我性、义务性和实践性,这一文化在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首先,教学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实现,以使教学主体在智力结构、意志品德、伦理意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文化的核心是"人",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文章以培智学校一至五年级为例,对生活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纵横分析,总结其选编特点,并提出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活语文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建议:开展多形式诵读、创设多维度情境、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跨学科学习。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自古迄今共有三个历史时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为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1)尧舜时代的“五教”;(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三纲五常”;(3)民国时期的礼、义、廉、耻。每一历史时段的核心价值观都出自齐鲁文化。可见齐鲁文化非同凡响。齐鲁文化以儒学为大宗,以东夷文化为先导,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鉴古而知今。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考虑齐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很多企业已经把文化建设作为自身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安全应该成为西气东输文化的至高点,成为西气东输核心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中最重要的因子,安全文化成为西气东输文化体系中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人体艺术发展中的差异, 是由中西方文化环境不同造成的, 古希腊人肯定性爱, 极力美化人的自然属性, 维纳斯的发展, 就说明了这一点。强调人的个性是西方人文文化的核心。中国神话中的女娲, 是一位无情无欲的大力士, 她造福人类, 一心为民, 却无丝毫的私欲。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是舍己为人, 能够为整体谋福的利他行为, 而非满足自己的私欲。强调人的社会性, 是中国人文文化的核心。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探索, 伴随着科学的研究, 最终达到了至纯至美的高度, 成为精神的寄托。中国的人体一直徘徊在实用文化之间, 作为医学插图或春宫画而存在, 因而难以进入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及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至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将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国家形象塑造,消除文化误解和传播民族文化。本文将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并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对外汉语结合的现实意义及主要路径。通过本文的分析及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襞认为。“心”具有通变神应之功效。心为主宰。人的一切行为皆由心之所发。他认为,“真机不容己”.良知体用乃“心之官”也。“心”体“虚明”。才能容纳。才能拓展。所以一方面要发挥“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心”的修养。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它对文化发展又有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培育人文精神,以厚实的文化底蕴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培育科学精神,全面加强人的现代化建设等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家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基本观点,行业高职院校应保持行业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选择错位竞争策略,创新体制机制,夯实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融合区域和行业文化,打造行业院校的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的精神瑰宝,高校文化建设是城市的灵魂工程。如何更好地通过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建构民族高校的文化景观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以审美与超越之心,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坚持校园文化的多元性,既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高校文化建设互渗共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追求语文教育的技艺之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寓美于教,怡情育美,培养学生感知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在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并不断地将高等教育内外的合理成分吸收进来,随时进行着相应的调整.三种类型的认证机构所开展的六种基本的认证活动指向两个核心目标:关于学校的机构目标和关于公众的公共目标.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律性、自治性、未来导向性、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存、与美国文化精神的一体性等特点.它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制度建设应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母体文化和历史土壤中;始终恪守自己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区分学术权力与政治权力的行使空间;把握制度变革的均衡性;注意国际经验吸收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7.
区域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文化背景,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培养高贵人性的使命,是大学生德育认知的载体、情感认同之所在、行为塑造的关键。区域文化能为高校德育提供鲜活素材,对当前主导德育存在的误区进行有力匡正。高校应主动参与区域文化保护与塑造,把其作为德育统一内容有益补充,并对区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民族语言是形成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是我国声乐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高师声乐科目中强化民族语言教学,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民族语言教学,首先应树立民族语言文化意识,深入研究中国民旅音乐的风格,准确把握中国作品的演唱特征;其次,重点抓住歌唱中的“字”、“味”、“声”、“情”与表演;再次,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的修养。  相似文献   

20.
农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他们理应成为价值的引导者、规范的守护者、文明的引领者、文化的弘扬者、生活的帮助者。农村教师在乡村生活的改造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至少需要三个条件:拥有知识分子情怀、掌握本土知识、完善相应的机制,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是要对农民有一颗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