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析信仰视域中的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语境里,信仰视域中的道德有着双重意蕴:一是道德应该被信仰.这是由道德的本性、独特价值和社会作用使然.二是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持.道德既需要世界观信仰的支持以获得神圣的价值根基,又需要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等生活信仰的支持以获得适宜的生成背景.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道德之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以及对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认识而产生的对道德规范、道德人格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付诸道德行动的强烈情感.该文试图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提出道德信仰的哲学意蕴,通过人性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基本方面,从“人对善的追求”、“人的道德生活与社会的伦理秩序”、“人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设定”三个核心概念,阐述道德信仰之于人类生活的内在性。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是道德信仰研究的关键环节.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道德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设定最终归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内在地具有宗教信仰的超越意蕴.道德自身在人伦日用之中实现自己的信念,并完成精神的自我超越.梳理道德与信仰的关系,为道德信仰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与信仰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生活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一个自然现象,道德信仰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在当前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复杂条件下,人们信仰的冲突与危机正经历着不断清洗、改造和选择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应更加关注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摒弃错误信仰,倡导唯物主义精神,反对迷信与邪教,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核心1 .信仰是价值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仰是主宰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超越有限对于最高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以这种道德精神与道德价值作为道德世界与道德生活最后支撑力量,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最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道德体系中的最高价值理想或最高人格境界,凝聚或整合着各种道德诉求和规范。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由于旧的道德信仰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在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道德信仰危机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是主宰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超越有限对于最高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以这种道德精神与道德价值作为道德世界与道德生活最后支撑力量,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最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道德信仰教育呢? 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塑造完美道德人格 根据导向性原则的要求,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中道德信仰教育应为个体提供具有价值导向性的目标,以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是个体对某种道德价值或理念的笃信不疑和身体力行,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缺失道德信仰会给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带来诸多危害。道德教育要以学生的道德信仰的培养为旨向,以促进道德教育实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道德价值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在道德价值教育中,导向教育是核心,人生目的和信仰教育是重点,而思辨性、实践性和审美性教育是其基本原则,只有正确把握了道德价值教育的核心、重点和原则,才能使对青年进行的道德价值教育具有实质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信仰面临严重危机。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笃信与敬仰,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内在机制。道德信仰的实质是人们对人性和生活的一种价值承诺。通过价值承诺,人获得了内在的尊严与价值,生活获得了自身的意义。道德信仰危机导致人们对道德的否定和摒弃。传统道德的合法性危机、道德需求的萎缩、社会支撑系统的脆弱等严重损害了人们的道德信仰。要重建道德信仰,就个人而言,必须养心立德,提高道德能力;就社会而言,必须弘扬传统美德,强化道德的社会支撑,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