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潘彤 《今传媒》2016,(4):30-31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成为讨论焦点.文章充分肯定网络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并运用"靶子论""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经典理论深入剖析网民媒介素养提升的表现以及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民从自身的角度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拥有大量的用户,在一些较为优秀的游戏中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结构.与此同时,网络游戏又是现阶段最成熟虚拟现实技术的练兵场.因此,对网络游戏的虚拟社会进行研究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魔兽世界>游戏为平台,对其中的虚拟社会的社会结构进行定性的实地观察研究.通过三年的参与观察,采用记录的方式给出了一个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社会的结构及其特征.以期通过这样的研究在方法论、理论和方法层面提供可借鉴的结果和方法.该文为<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12期本期话题"虚拟社会"的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主导网络阵地的前提。从知识论的认识立场出发,网络文化主要是知识传播和理论教育的载体,是通过新媒体技术体现出来的彻底理性化的文化。在生存论的视阈中,网络文化是人在信息社会中的数字化生存或网络生存,也就是作为生存方式的人类文化的互联网形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一般的现实文化的本质,虚拟实践活动则是网络文化的本质。网络社会中的虚拟实践活动创造了网络文化,又将这种文化转化为网上的人格个性,构成网上生存,并内化为网民在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只有基于虚拟实践活动去范导网络生存,才能使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恶搞"是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  蔡骐  傅海 《青年记者》2007,(1):32-34
赵:两位好! 回顾2006年的网络,"恶搞"成为一个热门的词语.从电影大片、流行音乐,明星名人以及经典传统文化,网络恶搞似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据说,"恶搞"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人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它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李悦 《新闻前哨》2023,(16):61-6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P的多样性对于游戏产业的重要性日渐显现,游戏中虚拟偶像的IP化也应运而生,这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多方因素的限制,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的运用仍然存在显著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信息进行广泛搜索和整理的基础上,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虚拟偶像的IP化为游戏产业带来的变化及其发展策略展开研究。在对英雄联盟K/DA女团这一个案进行研究后,本文得出结论如下: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的IP化是对IP的进一步发展,其出现不仅给游戏提供更多的话题、热度,并且达到“破圈”效果。本文也发现了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IP存在的问题如资金短缺、IP影响力不足、“中之人”的把控等,希望对游戏产业和虚拟偶像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钰婧 《东南传播》2022,(8):129-132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媒介的不断进步,人们从赫伊津哈所谓的“游戏的人”变成了“游戏的网民”,网络社交游戏也为“真诚”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本文以豆瓣“相互表扬小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游戏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与微信“夸夸群”的对比,探析走向网络社交的真诚原则及其具体的践行方式,以及同一种网络社交游戏产生两种不同生命曲线的原因,并试图由此窥见游戏的网民能否建立起一种新的网络社交规范。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前期《档案虚拟论》的姐妹篇 ,它从实践属性、空间特性、哲学意义等层面论述了档案管理在数字化时代的虚拟问题。具有开拓新时代档案学的学术价值 ,建立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网络暴力游戏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暴力游戏是指利用TCP/IP协议,以因特网为依托,以荒诞的无理性原则的武侠故事、神话传说或军事冲突等暴力事件作为基本内容,并由众多参与者扮演虚拟人物同时参加的网络互动游戏。作为一种在线娱乐手段,网络暴力游戏诞生的时间不长,却成了网络游戏中最生猛冷酷的一族,以其独特的魔力,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  相似文献   

9.
宗益祥 《青年记者》2022,(15):26-27
新闻游戏化可以在斯蒂芬森提出的传播游戏理论语境中得以理解,它是新闻业数字转型的重要趋势,同时新闻游戏化尤需注重人文关怀和虚拟真实的新闻伦理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10.
邱超奕 《新闻知识》2013,(5):26-27,59
传媒的社会责任论是新闻自由委员会针对二战后美国新闻界的道德堕落导致的种种新闻伦理问题提出的传媒理论。由于自由至上主义理论并没有带来一个真理至上的新闻界,公众开始对传媒巨头垄断下的传媒失去信心。为了维护自身形象、防止政府介入,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时过境迁,在当今这个颠覆了无数经典传播理论的"网络新媒体"时代,社会责任论又该何去何从呢?是像以往批判者断言的"社会责任论已死",还是应该高呼社会责任论获得了重生呢?  相似文献   

11.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著作,传播学界将之作为经典理论反复评读,其主要观点在互联网时代更是深入人心.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阅读该书.  相似文献   

12.
杨先顺 《现代传播》2006,(6):105-108
本文旨在从道德哲学的层面,反思网络传播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认为虚拟实在的道德是必然的和必要的,在价值多元、权威弱化的虚拟实在中更应倡导生态伦理世界观,而网络传播的自由与责任、游戏心态与社会公信、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伦理冲突需要借助“原初状态推导法”、“话语共识协商法”或“社会辩证批判法”来协调解决。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暴力游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社会学的"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的"网络成癃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广州市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青少年玩网络暴力游戏的状况.研究发现,网络游戏中的某些暴力倾向影响着青少年的现实观,导致了青少年一定的暴力倾向;青少年沉迷网络暴力游戏的程度越深,崇尚暴力的倾向越大.  相似文献   

14.
时尚词典     
《出版视野》2010,(3):34-34
什么叫偷菜 偷菜是指开心网及类似网站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即在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属于网络交际类游戏。  相似文献   

15.
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传播学的.培养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理论,以13-16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玩网络暴力游戏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玩网络暴力游戏会改变人们对暴力行为的看法,但只是网络暴力游戏本身使玩游戏者产生一种暴力倾向,且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同时,无论在网络世界中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模仿并不是普遍现象.而且,网龄越长,青少年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越小.  相似文献   

16.
禹卫华 《中国出版》2023,(24):25-33
传播理论学科技术基础从“老三论”发展到“复杂系统理论”阶段。经典传播理论框架内有四个要素更新,即用户、在线社交网络、平台、算法。在边界延展上,社交媒体传播的类别可以分为人类参与和机器参与两层。基于传播要素更新与理论边界延展,从学科理论交叉切入,探讨社交媒体传播模式包含的要素、结构与交互,提出社交媒体传播的总模式,包括“在线社交网络传播模式”“平台算法传播模式”两个基本模式框架,并体现出双控制、双闭环、混合共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成波  黄晓斌  刘蕤 《情报学报》2007,26(6):938-946
在对网络竞争情报、价值链理论与虚拟价值链、价值链分析在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等论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我国制药行业主要企业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个基于虚拟价值链的竞争企业网站营销策略分析的实证研究.该实证研究应用网站内容分析的方法收集数据,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建立分析框架,对我国存在竞争关系的主要制药企业的虚拟价值链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些优势企业的网站营销竞争策略.此实证研究,检验了虚拟价值链分析应用于网络竞争情报研究的可行性.文章最后分析了这种应用的价值及优势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陈兵 《出版科学》2018,26(2):92-95
在阐述数字叙事领域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学者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 Ryan)的"数字文本用户参与层理论",分析超文本小说、互动游戏、虚拟游戏等数字叙事中的用户参与行为.指出随着用户参与数字叙事深度和广度的加强,用户的参与行为在整个故事生成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但用户的参与行为始终受到故事情节和数字叙事系统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会展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认为有必要建立网上虚拟博览会,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些开办构想.从会展主办方、参展企业和观众三方分析了网上虚拟会展的优越性,并依据网络技术、时代要求、市场驱动、会展特色等要求,对虚拟会展系统的设计提出具体设想.文章最后指出现实会展不会因虚拟会展的出现而受到冲击,但是,针对网上虚拟会展出现以后的新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是在所难免的.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监督的政治学分析——基于政治参与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对公共事务的非正式的政治参与,网络监督就是在驱使权力归位。从发生学角度看,网络监督的出现是发端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从形态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类型有权利救济型、腐败揭露型和违规言论曝光型;从目的论角度看网络监督体现的是公民不服从;从过程论角度看,网络监督政治行动逻辑就是从虚拟过渡到现实,从言论发展到行动。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两种可能的逻辑循环,即善的逻辑循环与恶的逻辑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