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栓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兼总编辑。1987年进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1988年起连续7年被中科院派往青藏高原、南极进行科学考察。1994年荣获“第二届优秀青年科学奖”。1995年任首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对北极环境的调查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同,填补了中国对北极的科研空白。  相似文献   

2.
北极之行     
1994年8月26日,由我们四人(浙江电视台记者高明,姜德鹏,史鲁杭和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负责人位梦华)组成的中国北极考察摄制组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我们的北极之行.  相似文献   

3.
邹卫辉 《出版参考》2010,(11):47-48
偶遇机会,中国小电工要去闯北极 今年26岁的张友斌是河南省商丘市人。从商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跟着亲戚来到北京市一家建筑工地.当了名水电工。2005年7月.他报名参加了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举办的建筑工程全能电工培训班.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他取得了高级工人技师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5.
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中国科考队员第一次在北极点插上了五星红旗,圆了我国几代科学家的北极之梦。当勇士们回到祖国时,迎接他们的除了掌声和鲜花,还有一套精美的图书——《神奇的北极》。  相似文献   

6.
2001年,曾经叱咤风云、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走向的张学良将军以101岁高龄去逝,超过百岁,堪称人中之瑞。然而,他的“生命”却是短暂的。在人生之途渐近尾声时,他回首一生不无悲怆地说道:“我的事睛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的读者称道这个刊物是学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是西北地区一棵根深叶茂的胡杨。读者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呢?首先,它十分珍视作者来稿,满腔热情地支持和培养青年学术工作者为刊物撰稿。刊物主编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虽已80岁高龄,但他...  相似文献   

8.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作序,《解放日 报》驻京办事处副主任、主任记者李文祺撰写的《来自北极圈的电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散记》一书,日前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9年夏天,中国政府组织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解放日报》社特派记者李文祺随科学考察队前往北极采访,从而圆了他能亲临地球两极采访报道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梦。早在16年前,李文祺便参加了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次赴南极科学考察编队。在全国新闻界中,首次赴南北极的记者只有李文祺一人。因此,他被同行称为“脚踏两极第一‘记’”。 《来自北极圈…  相似文献   

9.
他抢拍的《警民奋力拦惊马》获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他拍摄的《北极的太阳》纪录片,成为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影视文件;他率领《睦邻》摄影队走遍中国周边21个友好邻邦,成为有史以来完整环绕中国周边邻国的一支睦邻之旅;他两次到北极和南极采访,成为少数能够涉足南北两极点采访的电视记者;  相似文献   

10.
1932年,正是穆时英声名日噪、青春得意之时。小说集《南北极》的出版,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声誉,连他自己也感到吃惊。当初在光华大学上钱基博先生的语文课时,几乎每学期都不及格,甚至在一班编辑眼里,他的古典文学和文盲文知识有时还不如一名中学生,连“先考”和“先批”都分辨不清。然而,穆时英还是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自193O年初左翼作家创办《大众文艺》月刊,召开座谈会,鼓吹文艺大众化问题,一时反欧化文学,提倡口语文学之风甚炽。穆时英《南北极》中的作品,用彻头彻尾的大众口语叙述工人的生活和思想,一反新文学运动以来…  相似文献   

11.
《传媒》2006,(11):42-42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的“国家地理” 随着《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日文版的分别上市,他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完整落地的媒体。目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行量达到40多万份,出版了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的子刊《博物》,并成为国内首家向海外输出版权的杂志,已开始向国外出售纪录片。2006年,杂志社出版以天文爱好者为目标读者的《星空》杂志,继2005年《中国最美丽的100个地方》特刊大受欢迎之后,今年又推出年度经典“中国的景观大道”。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5,(4):41-43
2004年6月上旬,30岁的王毅通过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答辩。当老师们询问起他的经历时,竟然得知.他原来是深圳八卦岭一家港资企业的搬运工!  相似文献   

13.
郑和使东洋     
郑和是闻名世界的中国明代大航海家,他率领规模庞大的舟师船队不远万里,创造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如今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了。在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前一年,这位伟大航海家还有过一次出使东洋日本的经历。“东洋”和“西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根据香港学者陈存仁的研究,明朝以京城为中心,在京城之东的海洋为东洋,京城之西的海洋称西洋。日本属东洋,所以此次郑和出使日本没有被列入下西洋的范围,从而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当时32岁的吴建民作为第一批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亲身经历了中国重返国际大舞台之初的喜悦和新奇。之后,吴建民先后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任职三秘、二秘,参赞,七年的经历又让他有幸见证中国代表团重返联合国后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浩思 《新闻天地》2007,(1):52-54
莽撞少年,心高志大却处处碰壁 1967年12月28日,陈安之生于中国福建省。14岁那年,望子成龙的父母通过姑姑把他送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留学。  相似文献   

16.
付义琴  赵家栋 《兰台世界》2013,(19):128-129
<正>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山上的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建于2010年3月,是国内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北极阁气象历史悠久,早在421年,当时的统治者就在此建立了司天台,从此以后,北极阁就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气象博物馆室外部分的展区有一面《相风赋》水景墙,题为"东汉郑玄"撰,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宣传画册上亦载  相似文献   

17.
略论梁启超在目录学和藏书上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著名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著名的目录学家和藏书家。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1929年,出生于地主家庭。幼时很聪明,五岁从祖父读《四子书》、《诗经》。祖父经常向他讲古代豪杰哲人的故事,用宋末、明末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事迹教育他,六岁跟随父亲学习中国略史和《五经》,十一岁考中秀才,他读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一书后,开始明白旧学的学问。十三岁专心钻研训诂方面的知识,十五岁肆业于“学海堂”,十六岁中举。后又从师康有为,曾…  相似文献   

18.
北极,留下中国记者的脚印孔晓宁北京时间5月5日下午3时30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租用的一架加拿大小型客机,载着我们一行随队记者,终于在以一面五星红旗作为标志的北极点附近停下来。舱门打开,舷梯刚刚安好,我们便一个接一个冲下飞机,与先期抵达的几名考察队员...  相似文献   

19.
《新上海档案》2005,(10):31-32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刘耿生在2005年第4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介绍:章学诚,清代方志学理论贡献最大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几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集中在《文史通义》中。主要有,一、“志属信史”。他主张方志相当于古代列国之史:“郡县志乘,即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反对把方志归属于那种自隋唐以来以图为主,配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图经”,认为方志不仅限于地理内容。二、“旨酒之不离乎糟粕,嘉禾之不离乎粪土”。他以酒与糟粕、嘉禾与粪土来比喻“职官故事、案牍图牒”(即档案)与方志的紧密联系,强调修志须将档案作为必要甚至首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20.
<正>E.H.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1876-1930年),英国旅行家、植物采集者和著述者。1899-1911年,他先后四次来到中国、历时12年考察植物、采集标本,不仅为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园艺提供种源材料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将中国的植物、地理、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尽可能地介绍给了世界。他"以自然学者与植物学家探索科学的一双慧眼观察中国",并将其在中国的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