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它的创立和传播,有其理论基础、道德基石和信奉心理。  相似文献   

2.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众生在未达到“神界”之前,总是循着“十二因缘”所指的因果链条,始终处在生死流转、类劫轮回的痛苦中。生死福祸,富贵贫贱,都是报应。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业”不同,所受果报亦自不同。这一宗教迷信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谢灵运山水诗对慧远佛教美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山水诗前人已指出其得益于佛教思想,尤其是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对谢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谢灵运极物写貌的山水诗与东晋品鉴式的山水诗之间有质的区别,体现了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这一点与谢灵运继承和发挥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密切相关。谢灵运山水诗创造性地发展了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美学思想,在山水诗的创造上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传统观念对我国人民有很大的影响,这一观念在我国古代戏剧中也体现的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获得更好的传播,在很多方面必须借助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教的帮助。因此佛教的一些教义、理论必须通过改变自己并通过与传统儒家的理论规范相结合来迎合当时社会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多的受众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学术界一般将此命名为"佛教本土化",这种状况在佛教超越儒教在中国的影响之后并未中断,依然沿袭了下来,在历朝历代的果报小说中可以找到证据。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哲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阐发为“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的方法论原则,注重调查研究,善于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发展为“找出此地此时的特点”的工作方法;又提出了“求同存异”、“努力寻找共同点”来解决各种矛盾,并强调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果报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一个母题,因果报应观念渗透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发展及特质,在操作层面上具功能性意义,而尤其影响到叙事结构的民族特色,对因果报应观念的本分析,不应局限于宗教角度,而应取历史的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佛教化",隋唐以后,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根本、文化对话与融合,实现了"佛教文化中国化"。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化",借鉴隋唐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异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就能实现从"中国文化西方化"到"西方文化中国化"的转折。在文学理论建设上,也能实现从"中国文论西方化"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折,从而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引领一批先进青年走上共产主义道路;最先倡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慧远禅师为南宋灵隐寺一代高僧,其虽转益多师,但主要深得圆悟克勤禅师真传,大展机锋棒喝之临济宗风,并运用得出神入化,以诗化的禅语开示后学,强调顿渐一体,圆融无碍。慧远为宋孝宗所器重,赐号“佛海”。其传法海外,点悟日僧觉阿,使临济宗风传之东瀛,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写下浓笔重墨的一页。慧远的弟子除了佛门中人外,尚有官绅儒士,如内翰曾开·知府葛郯等。在慧远禅师的公案中,可以看到其具有卓绝的禅学智慧和勇猛精进的精神,体现出一代禅学大师的风范与气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从时空背景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不同情形与要求。概括来看,这些形势分别是:全球化、市场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势与任务,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 世纪20 年代, 教会高校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不得不变革图存, 在课程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转变。本论文力图考察该时期广东教会高校课程设置的转变, 从而更清楚地了解教会高校中国化的进程, 也为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壮族师公教因果报应思想整合和发展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道教的天道承负观念,成为反映壮族社会生活、民众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伦理观念,在当代壮族社会中起到弘扬传统美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佛教因果思想包含了因果不虚、因果可转及因果性空多个层面,它强调因果乃自然法则,与一般宗教的因果说在施报主体、承受方式、终极目标等方面完全不同。佛教因果思想的公平、自由和道德性原则具有深刻的哲理依据和特殊价值,对现代人安顿生命、谐和社会、改造环境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在构建《聊斋志异》鬼狐仙怪世界故事时多以佛教文化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观,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思想及佛学的神秘观,因而使小说中鬼狐仙怪"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或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妄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乎知非人"。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有着深刻的论述并为之形成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工作。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探索构建中国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了历史性的铺垫;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荣辱观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报应现象十分丰富。新时期,研究者们重新审视小说中的报应,果报小说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8.
Over the last five decades, modem directions in technological areas such as wireless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s, complex robotic systems, satellites and space structures have been immensely benefited by the use of system and control's conceptual framework. Estimation, stability, controllability, robustness, optimality, adaptation,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al engineering are only some of the fundamental ingredients of the so-called new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which are within the collective preview of this paper. Furthermore, these two, contrarily to technological trends, well established fields of science have been continuously supported by formal modelling techniques, and advanced computational and simulation tools, which enable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new powerful and effective methodologies. Consequently,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aim follows two equal directions. At first,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provide a profusion of many practical examples and real life problems arising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 areas that may have in the past abstractly engaged the authors' attention and have offer a wealth of opportunities for creative system modelling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core of our paper. However, in order to be more explicit, and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authors' thoughts, the case of a tele-medicine-assisted home support system is used; a system of great interest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dical health care. Secondly, by developing the necessary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ome more efficient methods, important and straightforwardly challenges are inevitably derived. Moreover, a strong effort to develop a formal approach requires the definition of a generic system framework. It is a central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to clarify and unify the alternative notions of a "conceptual model" and thus, to create a basi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formal methods, control/information architectures and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AMS (Classification): 97U50, 97U70, 97U80, 97D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