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相对传统道家文化的“为我”思想而言,林语堂的“为我”思想既继承了其“贵己养生,葆真全性”等内涵,又抛弃了其鄙薄现实生活与人生的成分。林语堂还把道家的“为我”和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融汇在一起,建立了一套“为我”理论。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精通中国传统文化 ,并从中获益甚多。实际上周恩来对道家文化更有深刻的把握和精湛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获益甚多。实际上周恩来对道家文化更有深刻的把握和精湛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张运全 《文教资料》2006,(10):119-120
道家思想传流久远,历代作者多有沾概,生于汉季的曹植也深受影响。曹植的辞赋中体现了道家文化全性葆真的人生态度及尚大求真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6.
论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格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善与发展了其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内在基础之一,并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主要在人格目标、人格结构的协调关系和人格类型上。  相似文献   

7.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仅靠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治疗意义上的危机干预是不行的.道家文化内涵丰富,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特点的重要内容,其作用尤其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结合道家文化教育思想,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道家文化素养,促进其心理和谐,具体的做法是把道家文化列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道家文化的地域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植根于中原,两千多年来对中原地区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小说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元素,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破译道家文化在中原小说创作中的遗传密码,有利于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宝贵资源,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原小说的文化品位,繁荣当代中原小说创作;有利于全面深刻地解读作家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历史的特殊性与林语堂本人思想情感、文化心理、个性气质等的复杂性,使他不但复归传统与道家文化,而且选择道家文化为其文化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从羌族文化浓厚的陇西走廓至岷江上游区域成长起来的唐朝诗人李白,在自己"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的文学作品中,处处留下了羌族文化的背景因素。本文拟对李白生地的陇西走廊和成长地川西青莲之匡山进行地域文化特征与时代民族成份特点研究,结合其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的羌文化背景因素,证明李白文学思想的形成是受了羌族文化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红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红学研究不是建立在资料考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作为小说创作家敏锐的直觉上。林语堂红学研究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后40回不是高鹗的“伪续”,而是曹雪芹自己创作的;后40回具有与前80回同等的艺术价值。据新红学家的考证,《红楼梦》在距曹雪芹去世之前的八九年(乾隆二十一年)已完成了文本的前75回。林语堂认为,曹雪芹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有时间、有条件完成后40回,而由高鹗去代为完成是有悖常理的;从创作经验的层面看,创作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同一个作者创作的作品也可能出现文本矛盾的现象,更何况《红楼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所以,文本矛盾与否和著作权不是一一的对应关系,后40回与前80回的矛盾出入不能证明后40回一定出自他人之手。  相似文献   

12.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不仅是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者,也是幽默艺术的实践者。林语堂先生的散文轻松幽默,引人入胜,与他善于修辞是密切相关的。在林语堂的散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精细、奇设、矛盾、降用、借用、比拟、夸张、比喻、回环等修辞方法,形成了轻松自然的幽默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成功与缺失两个向度,考察了林语堂为实现西方幽默理论本土化而实行的某些手段、策略,描述了林氏幽默理论本土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认为他对“幽默”概念的翻译是本土化的基础,而他借用梅瑞狄斯的“喜剧”概念阐释幽默,也导致了幽默泛化的不良后果;注意引用本土事例、以中国关学的“味”、“趣”等去阐释“幽默”的特性、用英国式的幽默改造中国的幽默形态等,是林氏幽默理论的本土化阐释的主要手段;因疏于与本土既有的幽默概念或喜剧美学因素的辨析,又使得他对本土幽默内涵、范式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林氏幽默理论陷入文化与逻辑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5.
论快乐哲学与林语堂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语堂从他的“快乐哲学”出发,批判现代教育在宗旨和方式上违背了教育的本意,因此提出自然人性的教育原则和自由的教育模式。这些对今天的教育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翻译家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为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三项要求及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翻译实践中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将"近情"和"中庸"取作自己的一种人文选择。他认为近情精神是文化的最高理想,而近情的人是最高形式的有教养的人。他指出孔子就是近情者,因为他尊重人性,且以人情之常为学、立论和行教,后来程朱宋儒以理学解孔子,才使他的面目发生了变化。但更加深刻和独特之处还在于,林语堂相信传统的中庸之道是最典型的近情主义。事实上,中庸的本义是对极端的否定;是无所坚执,保持思维的弹性和活性,使思想和言行始终不失其"正"。林语堂痛惜这种伟大传统文化智慧的莫名失落。  相似文献   

18.
对于道家文化,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采取的是忽略、否定、批判和贬斥的态度,林语堂可能是少有的例外。他纵其一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讨和翻译道家经典,在其著述中随处可见道家语句,他对道家有着强烈的崇拜之情。林语堂深受道家文化精神的熏染,这包括归于自然和天地大道、柔弱的女性美学、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浪漫优雅的文体风格等方面。当然,林语堂对于道家文化并非一味肯定,而是进行了辩证的理解和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奇》是林语堂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编译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从《太平广记》、《清尊录》、《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古本中选择了20篇有代表性的小说,通过改编、删节、增译等方法将原文本重新改造。林语堂的翻译素以忠实、通顺及和美称誉,但通观《中国传奇》,这一译本较引人注意的恰恰是与原本的“偏离”———误读、伪译比比皆是。实质上造成这种偏离的重要原因当是林语堂把这种编译作为演绎自己思想的重要途径,译作与其思想体系一脉相连。从《中国传奇》里情节、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命运的变化中,我们能窥探到语堂先生通过对原小说进行误读、改编、伪译,所表达出的文化追求及审美理想。毋庸讳言,我们在赞誉林氏传播中国文化策略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回避其编译作品中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