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其本质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师生间的"医患关系"到当今的"一般朋友关系"再到比较前卫的"咨询师和来访者关系"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是目前师生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理念是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获得成长。转变角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师爱生、突出爱生、突出教学相长是教师勇攀第三重境界高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教师的教育境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境界是教育主体觉解而形成的一种意义世界,是教育主体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意义世界。教师的从教动机、教学技能、对专业角色层次的自我定位是审视教师教育境界的三个视角。"行"和"悟"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两条路径。提高对自我期望的定位、注重知识的积累、加强能力的锻炼以及学会在教育教学中反思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学习具有三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匠人",这一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相对忽略教育理论,更加专注于方法和经验,只关心怎么做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精英",不仅包括一些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还有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常常困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第三重境界是"教育家",他们习惯于反思和创新,能够透过教育问题的纷扰看到教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境界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项悦人悦己的工作,就此而言,教师的境界大体可分为四重。第一重境界的教师既不悦人也不悦己,自己对教育工作没有多大兴趣,把教学仅当作谋生的饭碗,每天混迹于学生,浪荡于校园。学生深受其害,没有愉悦的感受,几乎视学校如囹圄而不愿进,视教师如寇仇而不愿见。第二重境界的教师注重悦己,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三重境界"的说法。治学有"学""思""悟",做诗有"物境""情境""意境",参禅有"寻""无""空"。教书育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时代对教育境界有着不同的诠释。笔者因而常思,少先队教育的境界何在?重温杜甫之《春夜喜雨》,豁然而悟少先队教育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好雨知时节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亟需适宜的雨水,体贴人意的春雨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识一个人,应遵循"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终于人品"的规律。教师也有四重境界——表象境界、才华境界、道德境界和人格境界。表象境界是教师的第一重境界。这里的表象是指一位教师通过个人的美言善举留给别人的外在印象。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在教育职业过程中体现的精神状态或层次。教师的功利境界、伦理境界和信仰境界是教师教育的三种境界。树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之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达到身心和谐之境;提升道德素养,增强职业幸福感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境界的高低是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志,提升教师教育境界是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和审美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教师教育境界的提升通过“内美”和“修能”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教育境界:通向教育圣殿的阶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境界是我国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把它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教育的窗户。教育境界的存在是以境界研究教育的本体论基础,境界的可显示性是以境界研究教育的方法论为基础。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和审美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教师教育境界的提升通过“内美”和“修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阳海华 《班主任》2008,(12):34-34
陶行知用四块糖教育王友的故事脍炙人口,其教育境界之高让无数教师深感敬佩。我也曾经学过一回,可惜结果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重视人的境界观的培养,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儒、道、释分别有其独到的境界观和境界观教育的方法。而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积极和消极的内容并存。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观教育,对之进行全面而理性的考察、分析,要使传统境界观中的优秀遗产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若以此三重境界来看,我们会发现,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历程与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共通之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喻为一种"执著的教育追求和质朴的教育情怀"。大音  相似文献   

13.
正王国维先生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人生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据此,我以为,语文教学也存在三重境界:"教之以句读"的授业境界、"明之以疑窦"的解惑境界、"传之以大道"的养心境界。教"句读"只能知事理,解"疑窦"方可明是非,而传"大道"才能善德行。故而,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教学问,更要塑学养。何为学养?辞典释义为"学问和修养",于治学可显,后者为递进、为侧重。故此,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是于  相似文献   

14.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使之成为一名能承担起明日之教育的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除具有一定的学科和专业知识外更应不断地提升自身修养,使之达到某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教育与现行教育的误区是: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是仕途之道,只是青少年、学校和教师的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会做人是教育的三个层面。教育自我、教育成人、教育领导干部、教育青少年是教育的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17.
师者之境界     
教师是对社会上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称呼。不称从事教的人为教者或教民,而在教后面置“师”字称为“教师”,以与普通的“人”或“民”区分开,是整个社会对教者特意的、专属的尊称。“师道尊严”与“王道尊严”和“父道尊严”并列为三大尊严,而“师道尊严”的产生并不具有先天的社会条件,而是建立在“师者”具有知识丰富、精神高贵、智慧宽广深厚和风范优雅适度的前提下。同样作为师者,存在着教学能力上的层次之分,由低到高可以形象地划分为东西境界、房子境界、院子境界、田野境界、正反境界等五个层次。师者应该在做人、认识、教育三方面提高自己,以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尽量地上升到高层次的境界,以对得起“师”的尊称。  相似文献   

18.
专业发展始于专业观念,物理观念规定了物理专业的发展走向,观念发展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下.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通过其专业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向未来开放和绵延,推动自身专业结构的深层次的变革.物理教师只有建立和发展"专业"的知识观、"层次递进"的教育观、"系统贯串"的学习观与"文理合一"的伦理观,才能逐步达到"业之精"、"育之深"、"学之博"、"道之大"四重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为师三境界     
清末王国维曾提出做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我认为,做教师也有三种境界:一是职业境界。所谓职业,就是谋生饭碗、赚钱手段。你雇我,我干事。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事。能混则混,能蒙则蒙。一本教案守5年10年不换,一套教法历百课千课不易。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只求课堂有序,只要学生听话。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惟参考书是从,惟领导命是听。有考试评比之忧,无进修科研之累。知识有余,才情不足;匠气有余,灵气不足,是为教书匠。有人坦言:“如果离开《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  相似文献   

2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本文结合王国维对人生境界的认识,提出了立志、践行、悟道的师爱境界。立志是师爱的起点,将"志"转化为"行"是师爱的关键,悟道是师爱的最高境界。立志、践行、悟道,是师爱的三重境界,只有逐级提高师爱境界,才能把握师爱真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爱心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