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年狱中的托马斯·莫尔对新教异端的态度与入狱前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表现为争论更为理性,并开始强调新教与天主教的共性。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来自于莫尔的基督教世界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对《乌托邦》中体现出的早期宗教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当前,宗教方面影响我国有几大热点问题:西方利用藏传佛教“打西藏牌”;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新疆的影响;梵蒂冈对中国天主教主导权、领导权的争夺;美国借口“宗教问题”不断向我施压。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作为一种宗教神学 ,墨子的“天”是理性和绝对价值的体现 ,为社会整合提供了一种价值依据。由于墨子“天志神学”的异端性 ,墨家学说没有上升为意识形态 ,但对汉代天人感应论宗教政治学的建立 ,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宗教文化肇始已久。儒、道、释三教在黄河流域先后确立,此消彼长,相互抗衡,最终由“三教鼎立”趋于“三教合一”。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传人和发展,进一步刺激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宗教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宗教的重视,宗教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伊壁鸠鲁派哲人勃娄陀与天主教神父龙格玛尔、雅各宾分子甘墨兰关于宗教问题的不同看法是小说的重心。勃娄陀在看清了公民宗教的弊端后选择了与受到新政权迫害的天主教神父缔结友谊,哲人在传统天主教与雅各宾派公民宗教之间的身位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6.
孙印 《华章》2013,(24)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天主教小说家,他的创作灵感与写作方式也深受一些前辈天主教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同被人们誉为“天主教小说家”的格雷厄姆·格林。尽管如此,戴维·洛奇的小说在对天主教的侧重上却与格雷厄姆·格林有明显的不同。本文针对戴维·洛奇与格雷厄姆·格林主要的宗教小说进行概括解析,来对比他们对天主教的不同方面关注。  相似文献   

7.
但丁的《神曲》有浓厚的基督教(广义)思想. 任何一种宗教思想的具体内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①封建社会的基督教是对奴隶社会基督教的继承和改造。当封建社会逐渐崩溃,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逐渐发展时,它又慢慢地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吸收、消化、改造,最终脱胎为资产阶级化的基督教,成为“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最适当的宗教形式”。②文艺复兴是西方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对神权、教会及禁欲主义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但基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来说,消灭基督教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他们反对的是封建社会和封建主义的宗教——天主教神学,并没有反对宗教本身,更不是消灭宗教。“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生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③文艺复兴时期首先出现在德国后来卷席全欧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成果,不是基督教的消灭,而是基督教的资产阶级化.这种资产阶级化的宗教观念.在当时,有利于人的解放,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确立了其在西欧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并且在基督教内部产生了教派斗争。自诩为正统的罗马教会把所有不服从其统治的反对派都称之为“异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教会对待异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了有关“惩罚异端”的神学理论,世俗政权与教会联手对异端进行打压,异端运动与基督教正统之间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斗争。异端运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运动,它与经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时期的异端运动虽斗争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对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威胁,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内战前爱尔兰天主教移民空前涌入美国,冲击了原有的宗教秩序,引起了社会文化震荡,壮大了美国天主教的实力,改变了天主教与新教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天主教在宗教格局中的影响力,使美国天主教打上深刻的外来移民烙印,出现了新教徒为主体的美国主流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天主教“罗马化”现象,引起了主流社会的恐慌和不满,他们发起了强烈的反击,最有代表的反击便是兴起了“一无所知党”。  相似文献   

10.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该小说以克利里家女孩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详尽描述了澳大利亚的地域风光和人情风俗,探讨了社会环境和宗教意识等问题。人物行为和命运的必然因果关系:违背上帝意愿,并将遭受命运惩罚,是作者麦卡洛对宗教、基督教的传承和肯定。修女和拉尔夫们对金钱的崇拜体现了宗教的虚伪性。通过痛诉宗教虚伪性和天主教禁欲主义,考琳·麦卡洛提出对宗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兴起与当时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目前国内艺术史学界对此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所以作者在本文中将从巴洛克艺术的角度简要分析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艺术与宗教同属于意识、幻想的范畴,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使得宗教常常利用艺术作为其宣传自身的工具。巴洛克就是在17至18世纪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兴起的,它奢华、夸张的艺术特点可以满足当时天主教会的宗教目的。但是即使天主教对巴洛克艺术有巨大影响,也仍不能将“巴洛克艺术”等同于“耶稣会艺术”。  相似文献   

12.
《教育史研究》2009,(6):92-93
任淑艳在《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民国时期,欧美国家在华创办教会学校,深涵为基督征服之目的,在学校管理中实施全方位的宗教灌输。无论天主教还是基督教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宗教课程,编辑宗教教学资料,一般由传教士亲自授课。对学生参加各项宗教活动,学校都做出具体规定,强迫学生参加祈祷、礼拜、忏悔等宗教仪式。以契约的形式“买断”学生的自由,利用课外活动挤占学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使之在“忙而无暇”中被操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所说的"宗教",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宗教"在汉语中的本意就是"道"或"教"的意思,"道"指"正道","教"指"正教",因此,"邪教"不属于"宗教"的范围。西方所说的"邪教",指的是宗教的"异端",宗教的"异端"归根结底还是"宗教",法律上是允许自由信仰的;而中国所说的"邪教",指的是政治的"异端",政治的"异端"归根结底就不是"宗教",法律上是被禁止的。从汉代到明清,我国历朝政府从来就没有承认"邪教"是"宗教","邪教"从来就是"左道"、"妖道",其根据就是"邪教"的"左道乱政"或"妖道惑民"。当今,我国的法律对"邪教"的界定也鲜明地将"邪教"排除在"宗教"之外,与我国历代不认可"邪教"是"宗教"的传统是一致的,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汉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了国家哲学的特殊地位,俄国宗教哲学开始在俄罗斯复兴。俄国宗教哲学始于早期斯拉夫派的基列耶夫斯基与霍米雅科夫,后经索洛维约夫发展成为完善的哲学体系,再之后经白银时代一大批哲学家的发展终于把俄国宗教哲学推向世界文化舞台,为俄罗斯民族赢得了世界声誉。其中,基列耶夫斯基为俄国宗教哲学思想的建构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5.
完整意义上的1829年天主教解放法案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原则上赋予天主教徒以公民权,其二则是针对天主教徒公民权所作的若干限制性规定或“保障”条款。尽管这些“保障”条款未必实有其效,但其作为整个法案之一部分却并非可有可无。如果说,法案的前一部分内容回应了解决天主教徒公民权问题之紧迫性与必要性,那么,后一部分内容则反映出天主教解放问题之深刻的历史复杂性。事实上,天主教解放问题不只是一个与天主教徒宗教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攸关英国宪法的新教性质、英国国教会的存在及其特权、英格兰民族由来已久的反天主教传统以及新教徒尤其是国教徒的宗教认同及其宗教情感归属等等的重大问题。天主教解放问题所具有的这种复杂性,使得法案设计者们必须尽量权衡各种利害关系,兼顾来自不同方面的多种诉求。惟其如此,我们只有将法案两部分内容视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方能同情性地理解法案设计者们的历史处境及其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6.
现有各种宗教对我区“科技兴新”事业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分别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制度、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的影响,论证了宗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对生产实践的态度、所处的社会制度和其哲学思想等因素.作者认为,只要我们善于分析研究现阶段各种宗教中一切有利于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并予以积极引导,宗教是会对“科技兴新”事业起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以清初南京天主教学校十六位学生关于佛教持斋的作业为例,分析清初天主教与儒、佛之间的复杂互动。这些作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是从天主教而主要是从儒家人文主义视角去批判佛教。这反映出天主教学生受儒家古典教育影响较深,使得他们的文章更有可能跨出宗教语境而进入士大夫的话语圈。这一思路传承了自利玛窦以来的“补儒绝佛”之策略。学生们的作业在很多方面掩盖了天主教与儒家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被揭示出来,儒家士大夫可能会以同样的文化保守主义排斥天主教。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宗教”、“哲学”具有多元丰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宗教”既表述了神人关系,亦说明了人的敬神态度;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中,宗教具有更为复杂的多维意蕴;同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推断,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宗教”与“哲学”两者呈现出交融互渗、彼此共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宗教曾是哲学的温床,而现在也仍可被视为哲学的继续,由此,展示出“宗教”与“哲学”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方面。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个》在讲述一个惊险离奇的浪漫故事时 ,不只是写了你死我活的战争和战火中的爱情 ,更遵循俄国文学源远流长的宗教传统 ,在人物、语言、意象、情节等方面都可以找出与圣经的———对应关系 ,使整部作品成为一个象征结构 ,传达出民族心态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20.
果戈理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但学界对其宗教思想知之甚少。研究果戈理的宗教思想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他和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俄国当时的哲学、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