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没有打开Publishing Books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谈论出版过程的图书.然而,打开之后,却发现并非如此.这是一本类似论文集之类的书,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图书出版业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描述.书中的作者,既有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出版经纪人,又有作者、读者、学者和书评者.可以说,图书出版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本书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些文章,既有对美国出版业的历史进行回顾的,也有对美国出版现状进行描述的,还有对图书出版未来进行展望的.正因为这些文章,丰富多彩,从不同侧面对图书出版业进行了描述,我们才将这本书中译名定为<图书出版面面观>.  相似文献   

2.
美国出版社一般不喜欢作者过多干预出版社的营销工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在推广宣传中,还是要争取作者的帮助,尤其是学术出版社的邮寄直销,更需要利用作者在学科的广泛人际关系。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学者或专业人士,这本书的读者正是他的同事、同行和知名人士,作者了解他们常读什么杂志,参加何种协会,谁的观点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等,作者也知道他的书在什么媒体上登广告或发表书评最有效。  相似文献   

3.
韦君宜女士的《思痛录》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听说韦君宜这位老革命,中国出版界的名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前社长,为了出这本讲真话的书几经周折,而且在一些敏感的话题上进行了删节才得以与读者见面。虽然给读者留下了不能尽览作者全稿的遗憾,但是这本书还是保留了作者从为了救亡投身中国革命到近年,六十多年来对许多政治生活中基本问题的深刻反思。读了这本书,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和作者沉痛的思考面前,不得不让人掩卷  相似文献   

4.
潘国彦 《中国编辑》2007,(1):76-78,81
书评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好的书评可以引领读者深入堂奥,领略书的精义,了解书内书外的故事,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不好的书评可能误导读者。一些作者往往请名家写书评,以推广图书。作者如何利用名家书评促销,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外国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书,他想一举成名,于是把书寄给总统请他评介。出于礼貌,总统写了几句赞誉的话。作者马上在报上宣扬说,请看这本总统赞扬的书,于是这本书马上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尝到甜头之后,这个作者赶写了第二本书,又寄给总统请他评说。总统推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作者马上登报说,这是一本总统不感兴趣的书。读者对此又产生了一看究竟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走进美国大报》这本书,是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读的.作者对美国20多家著名大报的总编辑、总裁、发行人进行访问,参加编辑部工作会议,探索美国报业的运作理念,熬过无数的深夜,将这本《走进美国大报》呈现给了读者.这本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出版经济》2006,(3):18-19
这本书的作者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详细地描述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等4国组成的同盟国集团与由法国、英国、美国、中国和(沙皇)俄国等24个国家组成的协约国集团之间的激烈对抗,全书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全景作战,对美国参战的动机、作战的部署及双方的优劣势态都作了较为细致的陈述,对战场情况和战争过程作了精练的介绍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深刻评述了这场大规模战争对世界格局重组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书中资料翔实,所使用的照片、地图和数据均出自美国和前苏联解密的大量外交档案等官方资料,以及一些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相似文献   

7.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8.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记者之一。一九八四年他访问中国后所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已在中国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无所畏惧,无所偏袒》,是索尔兹伯里在一九八○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从一九七一年《纽约时报》发表《五角大楼文件》这个改变美国新闻和政治的关系,轰动世界的事件为核心,透视了从六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末期,《纽约时报》在历次国际和国内重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在美国,一个居领导地位的报纸负有怎样的义务和责任,他们的编辑和记者是怎样工作的?作者用了近十年时间,访问了美国政界和报界上百个当事人,写成了此书。可以说,这也是一部从新闻记者眼里看到的美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现編译其中部分章节,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9.
《布伦迪巴》是一本既能够劈开我们心中冻结的海洋,也能够丰盈我们灵魂的佳作.刘耀辉先生在《布伦迪巴》中凝聚了能直击读者灵魂的、悲天悯人的情感.这本书为读者再现了犹太人在二战中遭遇的苦难,让读者感受他们面对苦难的勇气.书中的情感虽然沉重,但作者尽量采用较为诗意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以此为题写这篇文章,是由我出的一本书想到的。这本书名为《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1998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选辑在书中的78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新闻写作的经验教训。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书店在向读者介绍这本书时写道:“本书与已经出版的诸多专门谈写作之类的书相比,别有独到之处:既有见报稿,又有原稿和评析,读者可以从两稿对比中研究、探讨新闻写作之功和编辑运斧2道……。”引用这段话,并无“王婆卖瓜”之意,而是想以此说明,这本书可以为记者、通讯员总结自己写新闻的经验教训提供参考和借鉴。从编…  相似文献   

11.
趁这本书再版的机会,作者要我说几句话.在学术著作出版难的今天,这本书居然能够增订再版.这个消息使每一个出版理论工作者感到欣慰和振奋.因为这不仅是对两位作者的支持,而且也是对出版理论研究工作和人民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人们对山东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记者香江波)在此次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除了出版社呈现出的一大批面向大众读者的优秀图书外,还有一本写给出版人自己看的书《纵览美国图书出版与发行》(中国经济出版社)不可错过。这本书是作者魏龙泉、邵岩继《美国出版社的组织和营销》(2000年  相似文献   

13.
两本书:“中国通”眼中的中国美国最近出版了“中国通”所写的两本新书:一本是罗斯·特利尔(Ross Terrill)的《我们时代的中国》(China in Our Time),另一本是林培瑞(Perry Link)的《北京夜话》(Evening Chats in Beijing)。《我们时代的中国》一书的副题是《人民共和国史诗:从共产党胜利到天安门广场以外》。这本书主要披露了作者与中国各界人士谈话后的分析见解。在中国大陆,作者结交了  相似文献   

14.
(续本刊第七期) 六、人物通讯的采访 人物通讯的采访除了遵循一般的新闻采访规律(比如,采访准备、提问技巧、受访者的心理等等)外,还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找故事.写新闻讲故事,这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话题.我想这也许跟美国资深记者威廉·E·布隆代尔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被翻译到我国有关.这本书在前言中说:"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在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  相似文献   

15.
本书作者霍尔布鲁克&#183;杰克逊(Holbrook Jackson),是一位著名的书痴。他撰写的《藏书癖之剖析》,被誉之为“爱书人的百科全书”,几乎涉猎了各种关于书的话题。《书&#183;阅读》汇集了他关于阅读的种种独特见解。在这本书里,作者把书看做是艺术的媒介,把读者视之为艺术家。作者不仅展示书籍阅读的方法层面,而且还以相当多的篇幅来谈论阅读的体验,坚信读者独立选择、自主思考所带来的巨大乐趣。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来不断再版。杰克逊一生著述颇丰,本书是其著作在国内的第一个译本。2008年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翻译者吴永贵。  相似文献   

16.
<正>本书探讨了医生工作生活中具有情感的一面。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通过医院的旋转门看到的人性,并带领读者超越纯粹的医学视角。书中记述的事件是根据作者多年来的亲身经历,从十余个不同的单位和医疗机构收集而成的。通过七种情感讲述了活着意味着什么,以及关心生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说起《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本书曾风靡中国图书市场,短短几日时间就达到28万册的惊人销量,却以美国西蒙·舒斯特公司要求回收中国图书市场上所有的《亲历历史》翻译本而告一段落.该书作者希拉里认为,译林出版社在没有告知当事人的情况下,私自删除10页之多的内容,而导致作品无法清楚地表述作者的观点.译林出版社之所以要删除相关内容,是因为这些内容不适合在中国公开发行出版.如今,中国市场上再也见不到《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这本书了,然而这本书的版权贸易问题反映出的中外伦理差异的相关问题却耐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23,(1):68-69
<正>本书作者是一位便利贴生活方式大师,他为大家承担了把一切都弄清楚的责任,这样读者就不用这么做了。书中涵盖了我们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事情:约会、工作、吃饭、和大猩猩打架、牙膏的物理原理、袜子抽屉的家族史等,许多读者没有意识到但需要回答的生活大问题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妞妞     
本书初版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来,有许多人为它流眼泪,也有个别人朝它啐唾沫。书有自己的命运,决定这命运的首先是读者,最终是时间,惟独不是作者。我自己的感觉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本书离我越来越远,它不再属于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反而能够跳出来,比较平静地面对读者的反应。我想对流泪的读者说:在人世间,每天都有灾难发生,更悲惨的还有的是,请不要为书中讲述的十多年前某个小家庭的悲情故事流泪了。十多年前,我初为人父,偏偏遭遇和自己亲骨肉的生死之别,这使我对父女亲情有了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20.
傅高义何许人也?他就是最近热销的《邓小平时代》的作者.这位作者1972年接替费正清教授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于2000年退休.退休以后,他就接受要好学者朋友的建议,开始了《邓小平时代》一书的写作.写作这本书的最初目的是要帮助美国人理解亚洲未来的发展.亚洲最大的国家是中国,而对中国现代历程造成最大影响的人物是邓小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