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事后抢劫罪又称转化型抢劫罪,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类型,各国刑法对事后抢劫罪的主体范围规定不一,将诈骗纳入事后抢劫罪的范畴是我国刑事立法的一个创新。对“当场”的正确理解是认定本罪的关键。盗窃、诈骗、抢夺后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并不必然构成事后抢劫罪。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转化型抢劫罪的客观条件展开论述:一是转化的行为条件———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分析了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对象、程度及共犯中实行过限的问题。二是转化的时空条件———当场,明确地界定了此类转化型犯罪的时间和空间。文章还对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证,为转化型抢劫罪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转化型抢劫罪涉及行为的转化问题,对其认定存在一定难度。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该罪的有关法律规定,对我国转化型抢劫罪的适用条件及法律认定问题进行分析,认为:(1)前提条件应扩展为实施盗窃、抢夺、诈骗行为;(2)客观条件中"暴力"应与抢劫罪中的暴力与胁迫行为作同样理解,"当场"应是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当场或以犯罪现场为中心、与犯罪分子活动有关的范围;(3)主观条件中"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的内涵应有所延伸;(4)既遂与未遂的判定应采用既主张行为又注意结果的双重标准;(5)在想象竞合或法条竞合时只有以盗窃、抢夺、诈骗罪论处方可转化为抢劫罪。  相似文献   

4.
第六章侵犯财产罪本章要重点理解和掌握几种主要的侵犯财产罪的概念、特征、处罚原则及有关的政策法律界限.一、抢劫罪:(概念略)学习抢劫罪时,在认真把握抢劫罪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正确地理解和认定抢劫罪的犯罪方法。抢劫罪的犯罪方法包括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加强力的打击和强制,包括故意杀害在内。“胁迫”则是指以当场将要实施暴力或其他加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践中对于准抢劫罪的“当场使用暴力”中的暴力性质和强度等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对暴力性质的界定,争议之处在于准抢劫罪的暴力是否等同于抢劫罪的暴力;对于暴力的强度。争议之处在于准抢劫罪的暴力是否与普通抢劫罪的暴力的强度相同。笔者按照刑法第269条属于目的犯的精神.对“暴力”的性质、强度、时间、主体以及对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定暴力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挪用公款罪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为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要件为共同挪用公款的故意:客观要件为犯罪主体之间实施了挪用公款的共同犯罪行为。它的表现形式有三类,一是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二是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人员共同实施,三是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对这三类行为的定性应根据行为主体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是否利用职务便利等情况分别处理。挪用公款罪的共犯认定应根据刑法总则关于共犯的原理和相关司法解释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刑法》第269条规定了转化型抢劫罪,是一种法律拟制。应赋予和第263条的抢劫罪相同的法律效果,但对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要件以及前行为的范围等问题实务和理论界均还存在众多争议,笔者认为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要件应与普通抢劫罪的主体要件一致,但只处罚致人重伤和死亡后果的行为,前行为的范围应包括具有财产利益的特殊盗窃、诈骗、抢夺,转化型抢劫也存在犯罪未遂。  相似文献   

8.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第三人的自决权,其中他人的人身权利是主要客体.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复合行为,即由绑架行为和勒索财物(或提出其他不法要求)两部分组成.本罪构成不以将人质劫离原地为要件.关于绑架罪的行为方式,除了暴力、胁迫、麻醉之外,还应包括其他非法方法,但严格意义上的欺骗手段应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9.
抢劫罪的成立以当场性为必要,而勒索财物型绑架罪在成立时并不排除满足当场性特征的可能性,因而不能将是否具备当场性作为区分两罪的标准。抢劫罪中财产法益被害人与人身法益被害人具有同一性,而勒索财物型绑架罪中因为以行为人利用第三人对人质担忧为必要,则其财产法益被害人与人身法益被害人应当相分离,因此两罪区分的关键在于实力控制行为与强取财物行为的对象是否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0.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罪中危害性最大的犯罪。  相似文献   

11.
武装冲突中的性暴力是指在武装冲突的场合下发生的所有的具有性侵害性质的行为。当武装冲突中的性暴力构成国际犯罪时,犯罪行为人要承担个人国际刑事责任。个人承担的国际刑事责任分为直接的个人刑事责任和间接的个人刑事责任。直接的个人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单独或共同实施构成国际犯罪的性暴力所应承担的国际刑事责任。间接的个人刑事责任则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以外的团体或组织以及团体或组织的负责人指挥、命令他人实施国际犯罪所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国家不能承担国际刑事责任。但是,当个人实施的性暴力行为属于“可归因于”国家的行为时,被视为是国家的行为,因此国家要承担国际责任。物质和精神赔偿是国家承担责任对妇女的性暴力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绑架罪的法益是公民的人身自由;绑架罪既遂的标志是绑架行为的完成;绑架罪是继续犯;绑架过程中劫走被绑架人财物,即使数额巨大,也不能以抢劫罪判处死刑;杀人未遂或者重伤的即使造成严重残疾,也不能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对绑架罪不应配置死刑,应借鉴日本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之二的规定,增设基于释放被绑架人而减轻其刑的规定;应废除关于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定非法拘禁罪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先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实施犯罪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无论是抢劫罪、抢夺罪还是盗窃罪都因为构成要件的部分缺失而不能简单适用。从先行为人与后行为人各自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看,如果后行为人对于先行为人的行为抱有“利用”的故意,可以按照间接正犯来处理,否则就只能视其行为要件具体定罪了。  相似文献   

14.
严重暴力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它对社会的危害极大。研究、剖析严重暴力犯罪的特征、成因,是对付严重暴力犯罪的重要前提。据此,本文旨在探析力求取得较为理想的斗争效果为最高准则,力争方案上好中选好,措施上做到万无一失,结果上减少危害,且有效地遏止严重暴力犯罪,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暴力指行为人通过对被害人的人身、精神或财物实施损害(或己实施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为要挟,使他人处于不能抗拒或反抗的境地,以达至自己犯罪目的的行为。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各式各样的暴力事件,引起学者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文章拟从暴力事件发生的私人成长域、塑形环境域、终生融炼域、暴力行为存在域、暴力本体情感域等空间着手,分析暴力事件频发的多维度缘起,期望对挖掘当代社会现实状况中有价值的信息起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敲诈勒索罪的手段是敲诈勒索罪客观要件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关于敲诈勒索罪的手段也是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焦点之一。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认为,敲诈勒索罪的手段主要是威胁或要挟。但有的学者认为除了威胁或要挟之外,还应包括暴力手段。下面笔者将从比较研究关于敲诈勒索罪手段的规定、当场实施暴力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罪的手段、敲诈勒索罪的其他具体手段等3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论刑法中暴力的学理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中的暴力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学理类型。依其是否由刑法明文规定来划分,可分为刑法中明丈规定的暴力和刑法中无明文规定的暴力;依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及作用来划分,可分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暴力和非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暴力;依其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武力形式的暴力和强制力形式的暴力;依其行为对象来划分,可分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依其作用程度和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广义的暴力、狭义的暴力和最狭义的暴力;依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划分,可分为轻微暴力、一般暴力和严重暴力。  相似文献   

18.
对寻衅滋事罪正确定罪量刑,需要对影响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和影响刑事责任情节的事实加以证明。在证明中要注意证明行为的本质特征是无事生非,主观故意内容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行为性质是追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空虚。在实践中应避免几个误区:该罪也会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对共同行为和多次行为可以概括认定。  相似文献   

19.
纯正身份犯是刑法规定的以行为人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在混合身份共犯中,非身份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与身份者共同构成纯正身份实行犯的共犯,可以构成纯正身份犯的教唆犯、帮助犯;非身份者在与身份者构成共犯划分责任时,如果利用了身份者的身份,应以身份者的犯罪行为的性质定罪量刑;如果没有利用身份,则应具体区分。  相似文献   

20.
单位犯罪的主体复杂多样,对单位犯罪中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的范围界定应当作具体分析;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对单位犯罪行为的认定,应根据单位行为自身的行为方式加以具体分析,不应作一刀切式的简单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