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良,汉初名臣。《史记·留侯世家》云:“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索隐》引《汉书》云:字子房,并按: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贼急,乃改姓名(其说另考)。《索隐》又云: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据此,可知张良为韩人,但张良究系韩国何地人氏,其故居究在那里,却世说纷纭。《后汉书》曾云:“张良出于城父。”《索隐》按:“城父县属颖川也。“《索隐》又引韦昭云:“留,今属彭城。按:良求封留,以始见高祖于留故也。”《正义》引《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  相似文献   

2.
2003年,在河南省郏县张店村,出土一块石刻.刻文是建安六年春,诸葛亮在踏勘该地汉留侯张良宗祠,拜谒先贤像后所写的一篇短文.石刻对考证张良故里、研究青年时期诸葛亮的活动以及东汉书法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被汉高祖称为“三杰”之一的张良,他功成名就后,没有接受汉高祖三万户的封爵,只求改封为食邑只有五千户的留侯。高祖驾崩后,他不理政事,一心学道,“仙踪”几乎遍于名山大川,但因其淡泊名利,遗迹留世的甚少,葬地更是渺茫。经考证其墓葬在今陕西省成阳市渭城区窑店镇三义村东北。  相似文献   

4.
关于留侯张良的故里,自《史记》起,在所有有关史书的记载以及史家的心中似乎是清楚的,但似乎又都并不十分确切。看来对于张良故里确有考证清楚的必要。《山西师陡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了周京堂同志的文章,认为张良是屯留人。《辞海》(一九七九年版)张良条,对张良故  相似文献   

5.
孺子可教     
<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  相似文献   

6.
张良故事从《史记·留侯世家》开始一直流传于世,张良故事中的侠主题主要表现为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在《史记》《汉书》正史里表现为复仇、游侠的形态,形成了固有的侠风色彩。随着历史潮流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不同时期张良故事的侠主题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而展示了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学语文文丛》2004,(2):89-92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相似文献   

8.
《留侯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名篇。唐代不少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受了这篇传记中的内容:或赞慕张良运筹帷幄的谋略;或感叹张良巧遇伯乐黄石老人又逢知音刘邦从而能施展才华的幸运;或欣赏张良晚年辟谷仙隐的隐逸;或贬褒商山四皓。产生这些接受现象的原因,既与本文所描写的内容有关,又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自身的身世遭遇有关。  相似文献   

9.
一、有关张良籍贯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  相似文献   

10.
宋代苏轼的《留侯论》有这么几句:“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资产阶级阴谋家林彪把前六句抄作条幅,挂在墙上,作为推行“克己复礼”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座右铭。留侯就是张良,因助汉高祖刘邦谋反有功被封为留侯。苏轼对张良吹捧的这一段话,意思是,男子汉受到侮  相似文献   

11.
度量     
生活中的吵吵嚷嚷、打打闹闹,让我想起这么两个人:留侯张良,淮阴侯韩信。他们凭借宽广的度量包容了屈辱,忍受了粗暴,也得到了福祉。张良,曾有博浪沙中狙击秦皇帝的风光,也有更名亡匿的困厄,更是得到高祖的极度赞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九册《鸿门宴》一课对“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的注释为:“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宫,所以他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这就把《史记》中“五世相韩”一句的意思弄错了。其实,这个“五世相韩”并非“张员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而应该是张良的先人两代做了韩国五个国君的相。《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有关文字是这样的: 留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年二十岁。秦灭韩且年少,未宦事韩,韩破,且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相似文献   

13.
唐宋咏史诗中有大量对汉代张良的题咏,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韦庄、苏轼、王安石、朱淑真、陆游、文天祥等著名诗人在内.绝大多数诗人对张良的显赫功名和个人风范推崇企慕,给予了热情赞颂,也有少量咏史诗对张良晚年所为提出了贬责.唐宋有关张良的题咏从主题而言大致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热情讴歌青年张良任侠道义、金锥刺秦的无畏壮举,二是对张良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帝王师”功业推崇备至,三是对张良晚年功成身退、修道辟谷的人生选择褒贬不一,代表了唐宋知识文化阶层对张良的整体评价.唐宋两代大量涉及张良等楚汉人物的咏史诗中,唐代诗人咏叹张良者大多集中在其豪侠智勇和反秦辅汉的千秋功名方面,而宋代诗人对张良的题咏则多聚集于他的功成身退、隐逸山林、修道辟谷的晚年生活.这既反映了张良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唐宋士大夫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人生观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曾燕波 《家庭教育》2013,(11):36-36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中,韩国有一位青年姓张名良,一日,他在一座小桥边上散步,有一个老头儿,故意把鞋弄到了桥底下,对张良说:“小伙子,帮我把鞋捡起来。”张良不假思索地下桥捡了回来,老头儿又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我为他捡了鞋,索性就好人做到底,于是,  相似文献   

15.
《张良奇遇》一文,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是一则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故事。张良,字子房,“奇遇”之前刚有过谋刺秦始皇的壮举,失败后退至下邳。据说,正是这次“奇遇”改写了张良的一生,使其成了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奇遇》一文情节生动,文字浅显,然而对张良品质内核的把握,后人却各执一词。浙教版“教参”也几易其说,莫衷一是,最近的“教参”版本则把张良的主要品质锁定为“尊敬老人、恪守诺言、虚心好学”。笔者斟酌再三,以为此说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对于项伯在“鸿门宴”中的表现,人教版《教参》以为他是内奸。何为“内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暗藏在内部做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项伯的举动是否与“内奸”相符合呢?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与刘邦的谈话就道出了两人关系密切的原因:“秦时与臣游,项伯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里,曾着力描写过张良,勾画了一个极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张良的赞叹之情。“运筹惟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太史公自序》)《史记》是部历史著作,这就要求作者忠实于历史事实。作者要在“实录”的基础上刻画完整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张良,司马迁也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在写与天下存亡有重大关系的事件中表现张良的性格特征。“〔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相似文献   

18.
趣史拾遗     
元芹 《小读者》2013,(10):33-33
历史有着它理性、庄严、冷酷的A面,却也有着感性、嘻哈、温婉的B面。 关键词:伪娘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自然应比冲锋陷阵的韩信、英布等悍将多几分儒雅。然而,张良的儒雅有些过头,见过他肖像的司马迁,颇感无奈地感叹其“状貌如妇人好女”,宛然伪娘一枚嘛。  相似文献   

19.
张良(?一前186年),字子房,汉高祖刘邦创建汉室的重要开国元勋,西汉三杰之一。“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但张良在汉兴功成之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③之举,被后世千载称颂,万代留名。诸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认为张良弃官辞封,隐居山林,实乃超群拔俗。历代许多的认识与感想均对张良“成功不居”赞赏倍至。这里,笔者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因身体“多病”非成功不居张良系战国时韩国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一带)人,本姓姬。其祖父开地和父亲平,相继以韩国相国之职侍奉过五代君王。始皇灭韩,姬公…  相似文献   

20.
栈道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是从刘邦君臣进出汉中开始的,张良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张良的栈道奇谋,奠定了刘邦汉室天下的基础,奠定了中国栈道文化的特色.张良栈道奇谋的诞生地,是闻名于世的“栈道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