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课》2008,(1)
山地、平原和高原只是地表形态中的几种类型地表形态的类型地表形态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变化,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可以徒步登上的低矮圆形山丘,到要花好几天才能翻越的巍峨高山。地表形态有三种主要类型:平原、山地和高原。  相似文献   

2.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也就是地表形态,我们今天看到的陆地地表形态主要有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时间的变化,地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3.
雨珊 《初中生》2016,(4):40
矮行星冥王星的近距离影像显示出许多奇特的地貌形态,这使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冥王星的地表是各种地形的大杂烩。影像谜团——平原。冥王星上满是撞击坑的区域旁边是坦荡的平原,这对于行星地质学家们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么小的行星该如何产生足够的热量,以融化地表,消除撞击坑,产生年轻的平原。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地壳表面有海陆。陆面上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各种地貌类型以及褶皱、断层、穹形隆起等各种构造形态;海洋中有海盆、海岭、海沟以及俯冲带、转换断层等各种海底地貌和洋壳构造。这些地表构造都是在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在地壳运动的理论方面,自19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地球收缩说、地槽地台  相似文献   

5.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6.
5 破碎的地表和广阔的海域 5.1 破碎的地表 南方地区,北部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高原、大型盆地和大平原。靠北主要有秦岭、大巴山和淮阳山地(包括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别山。其中,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大巴山东段的武当山,隔汉水与大洪山遥相对应,主峰海拔1612米左右,山势峻峭,川鄂交界的神农架山,主峰海拔3053米,为中华名山之一)。靠南丘陵山地分布更广,山青水秀,山地丘陵间分布着一系列河谷盆地,其西部有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其东部有江南丘陵、淮阳山地丘陵,其间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相间的多种多样地貌类型,为综合发展农业,合理布局生产力,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 南方地区的南部陆地上地表起伏不平,丘陵与谷地分布错杂。东部闽粤桂一带,大部分地面为海拔不超过500米的丘陵,平原狭小,河道两旁或河流入海地区,有些断断续续宽窄不等的河谷平原和面积不大的河口三角洲。如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前者万余平方公里,后者仅0.12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他海岸平原面积狭小,分布零散,却分布很普遍,它们与丘陵穿插,构成丘陵广谷交错的地貌特征。西部滇南,大部分地面为海拔1000—1500米的切割高原,由多级地形面和宽敞河谷盆地相间组合,构成山间宽谷地貌。平原以河谷冲积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  相似文献   

8.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教学情境在改进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其中,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  相似文献   

9.
杨红梅 《地理教育》2013,(Z1):84-84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的课标要求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即以某一区域为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表特征对交通运输选择的方法。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地表形态的内涵,并会分析某区域的地表形态特征;总结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方式、布局、密度及形态的影响。能力目标:增强学生读图、归纳的技能;通过对"选线方案"的评价,掌握区位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形态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地表喀斯特形态五花八门,有溶痕、溶沟、漏斗、洼地、干谷、盲谷、峡谷、溶盆、溶源、石芽、石林、孤峰、峰林、峰丛,以及天生桥、穿洞和瀑布等。在贵州,常常会看到高  相似文献   

11.
一、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行为动词为分析,属于理解层次,对学生要求较高.行为产生的条件是结合实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结合适当的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上,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地表形态的概念,识别一些典型的地表形态,还能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解释某地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地球自形成以来,在其内部和地表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如山脉、丘陵、平原、海洋等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正是地球的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究竟是如何演化的?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地磁场可以携带地球内部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地球深部过程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地磁场作为地球的保护盾,使得我们免受过多宇宙射线的照射。因此,研究地  相似文献   

13.
官山明 《地理教育》2012,(10):12-14
一、知识构建本文解读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  相似文献   

14.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是地球表层重要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过程之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自起源以来就居住在陆地上,与地表形态之间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陆地对人类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人类对陆地施加的影响也最显著、最强烈。本章教学时间为6课时,其中第一节为2课时,第二节为2课时,第三节为2课时。第一节着眼于地表形态形成的条件和背景,一方面从地质作用与地壳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1.地壳的物质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壳变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来分类,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而,在内力作用中,  相似文献   

16.
基于衡水市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依托引黄和引江来水建设地表水源地工程已经迫在眉睫.西湖水源地工程是作为衡水市地表水水源地而兴建的平原调蓄工程,本文对该工程的可行性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李佩甫是当代河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植物书写"在《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平原客》等"平原系列"小说中都有鲜明呈现,它是李佩甫思考中原文化意蕴的重要切入点。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语境中,少数人历经磨难如愿逃离乡村,最后却沦为城市生存法则的奴隶。"平原叙事"构成了李佩甫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平原乡村的民间文化形态不仅具有自由自在性,而且还存在着藏污纳垢的典型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原文化传统的矛盾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世界地理概况1.图示归纳世界海陆分布概况2.列表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地形类型海拔地表起伏特征山地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较大平原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很少,平坦广阔丘陵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起伏不大,坡度平缓高原较高(1000~2000米)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无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3.列表比较七大洲的地形特征大洲主要特征亚洲中间(高原、山地)高,四周(平原)低(平均海拔约1000米)非洲地形以高原(高原大陆)为主,东南高,西北低南、北美洲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72续…  相似文献   

20.
一、“宇宙与地球”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目的是使学生在宏观的层面上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自身演化的进程和地表基本形态的特点和成因。地球是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天体。其特殊性是由其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从宏观的层面了解宇宙发展演化的基本过程和日地、月地关系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球上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的过程。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 ,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外力对地表形态形成的作用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今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 ,从而有助于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