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从脆弱虚空的精神边缘性、肉欲渴望与“西方崇慕”以及中产阶级的金色向往三个视角,对以卫慧和棉棉为代表的“都市新人类”进行了思想和化解构。进而指出艺救赎与乌托邦功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吃"棉壳的人名叫张增峰,是湖北省枣阳市太平镇陈庄村四组的农民.张培峰"吃"棉壳成瘾,从1983年开始,他每年"吃"掉农家遗弃在田边地头的棉壳达15吨以上.  相似文献   

3.
棉酚与"橡皮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峥 《化学教学》2009,(12):50-52
“有一种鸡蛋,煮后蛋黄弹性十足,扔在地上能像乒乓球一样弹起……”近来,全国不少省市出现了这种“问题鸡蛋”。该鸡蛋煮熟后蛋白略暗,蛋黄略显青色,很有弹性,很难捏碎,和普通蛋黄饱含粉末状物质不同,胶质感明显,因此人们形象的给这种鸡蛋起了个名字叫“橡皮蛋”。经有关专家分析检测认为“橡皮蛋”的形成极有可能是因为鸡饲料中渗入过多有毒棉酚所致。那么棉酚是怎样的一种化学物质?为何饲料中含有棉酚,它究竟有何毒性?  相似文献   

4.
"另类小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自九十年代以来 ,以凸现“自我”非主流的“另类小说”大量涌现。这些作家和作品引起了读者、评论家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人们对这“另类小说”冠以多种名号如“个人化小说”、“爱情小说”、“青春体验小说”、“边缘小说”、“都市小说”、“新人小说”等等。尽管叫法不一 ,但所指对象大部分是一批新登文坛的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新作家。这类作家的数量日渐增多 ,如棉棉、卫慧、陈染、魏微、海男、李薇、周洁茹、朱文颖、张梅等几十位。他们的小说多是中、短篇 ,也有的逐渐向长篇扩展。作品的内容也是以爱情为纵线 ,以青年男女为主人…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情境下的两性关系——关于棉棉小说《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来临,导致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对个人生活领域有着直接影响.棉棉的长篇小说<糖>展示"现代性"情境下部分年轻人在两性关系上的观念、心态和处理方式,以及在面对爱情、性乃至生命时的精神困惑和思考.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精神指向,带着一种严肃的自醒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从1998年《作家》第7期推出“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到1999年卫慧长篇小说《上海宝贝》的出版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已构成一个不小的群落 ,她们以一种集体性的狂欢和扮酷式的颓废姿态 ,在文坛上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无独有偶 ,文坛上还有另一个“70年代后”男作家群体 ,他们写作的文体、终极关系、阅读经验、写作背景与前者迥然不同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试对这一独特现象作一解读。一这些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包括卫慧、棉棉、周洁茹、戴来、潘向黎、冯晓颖、乔叶、叶倾城等一群年轻而前卫的女孩子 ,…  相似文献   

7.
在旧中国,存在着帝国主义在华烟草公司与华商烟草公司的不公平竞争,英美烟草公司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竞争是典型个案.“英美烟“恃美英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垄断了中国的烟叶原料和销售市场,并使用诬蔑、破坏等手段排挤、压制甚至企图吞并“南洋“,“南洋“在回击和自我调整中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该1”与“应该2”的出现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句法结构上看,“应该1”与“应该2”有许多相似与区别的特征;从语义角度分析,“应该1”与“应该2”在语义上的区别更主要体现在句子主语和言者主语的相关性上面.  相似文献   

9.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阐述了企业管理之“管“和“理“的含义,着重探讨了管理与“理管“的关系及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5,(35):47-48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这次三篇都很出色,又各有特色.《奶奶与猫》看下来,当然首先你会看到作者对猫的描述、猫对奶奶的感情,但到了最后,你会发现,文章写的不仅是老猫,其实还有奶奶.奶奶和老猫形成了人和动物的对比,奶奶养的猫正在老去,奶奶也正在老去.老猫非常依恋奶奶,奶奶也依恋老猫,奶奶"与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时不时瞅两眼猫".倒数第三段,作者说"我发现,椅子上铺了一个棉垫子,是我小时候的棉袄",这句话不露声色,说明奶奶已经把老猫当作了亲人,老猫是奶奶对儿孙之爱的情感上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1.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5.
“恩怨”问题,是伦理学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恩怨”有三种价值应对模式,六种价值表现形式。本文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联系。理解和把握对待“恩”与“怨”的价值模式,对于达到人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相似文献   

17.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文选》所收哀伤赋.除《长门赋》外,都是魏晋六朝时赋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重“情”是哀伤赋的重要特点。可以从个性化、哀伤赋文本、咏物赋的比较和赋的转变四个方面来认识哀伤赋的主情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