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燕 《中国编辑》2004,(5):21-22
随着大多数经营性出版社要转制为企业,其特有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重身份将成为历史,出版行业将面临一个新的、可能也是很痛苦的转型发展期。转制后的企业将失去“事业单位”的保护伞,图书要作为商品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运行机制的转变将使昔日的图书出版人变成内容提供商,角色的转变迫使编辑也要学会在商言商。转制带来了种种新问题,本文拟从编辑角度探讨其中一二。  相似文献   

2.
陈晓芸 《出版参考》2005,(1X):7-7,8
根据目前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思路,对出版社实行分类管理,仅仅保留少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而大部分文化单位的走向都是企业化,成为经营性企业单位。对此,各大学社的心情是矛盾的。如果沿用地方社的改制思路,那么大学社与学校脱钩、转为经营性企业单位将是主要内容,离开大学,走向市场,大多数出版社心里没底儿。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关切,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周蔚华总编。  相似文献   

3.
当前,出版业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根据国家出版体制改革的部署,作为从事出版活动的微观主体,除个别公益性的出版社或担负国家政策性宣传任务的重要出版社属于非赢利性的事业单  相似文献   

4.
出版业改革在即,作为中国出版界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大学出版社在这场变革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困扰大学社转制的因素有哪些?大学社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研究中国出版业资深(专业)人士如是说——  相似文献   

5.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每个出版企业领导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现代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命脉,内部控制的好坏,直接意味着出版企业是在出版大潮中迎风破浪,还是以沉沙折戟.纵观现代出版企业的现状和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出版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问题,以期对出版企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梁志 《现代出版》2007,(1):22-25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高等学校出版社(以下简称大学社)体制改革即将迈入实施阶段.这场改革不仅涉及到我国教育出版、学术出版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繁荣进步,而且事关全国近百家大学社的前途命运及其职工的切身利益,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积极推进大学社体制改革,出版界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按照中央关于出版体制改革的部署,高校出版社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转制工作,第一轮19家已经成功试点,第二批61家高校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通过体制改革,要形成科学有效的高校出版管理体制;形成充满活力与竞争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雄厚实力、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高校出版企业和一批向“专、精、特”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蔡翔  唐颖 《现代传播》2005,(3):25-28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转制减缓的一些迹象,对大学出版社转制的缘起、困惑、对策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学出版社在"事转企"改制后,在体制机制和经营目标上都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大学出版社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这种取向在某种程度上使大学出版社陷入困境。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出版社在转制后所面临的环境分析,对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出版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指出大学出版社在转制后存在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并根据自身工作实践从转变观念、制定出版战略、改善管理机制、多方筹措资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出版业转制的春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5日。国务院下文批准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公司。确定企业的名分,仅仅是出版业转制大戏的开场。在这个被称为“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的行业里,转制过程中如何清产核资,如何搭建公司治理结构……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有的社会背景和现行的出版政策条件下,各出版社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发展得很快,正在向集团化、国际化的方向昂首阔步;有的却步履维艰,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部环境、客观条件和战略决策上的差异以外,内部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出版社的内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有选题管理、编务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等等。在这些管理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关系理顺了,管理才能上台阶,出版社才能朝自己确定的目标健康地发展。一、…  相似文献   

12.
在出版业文化体制改革和走向市场化、企业化的进程中,多数小型出版社进展缓慢,似乎游离于出版业改革的大潮之外。在新形势下,小型出版社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方式显露出诸多困惑,其发展之路也值得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进社 《出版广场》2001,(2):5-6,23
有一种说法,与大刀阔斧的出版社体制改革相比,中国出版社在管理上的建树要逊色得多,这话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这几年,我国出版社从整体上说在深化体制改革,理顺运行机制的同时,也逐渐走出了用改革取代管理的区,摆脱了行政机关管理或事业管理模式,致力于企业化管理的探讨和创新,不少出版社或建立了新的管理制度,或加强了基础管理,管理水平因此而上了一个台阶,为其他出版社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参照,鉴于此,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审视一些出版社加强管理的典型做法与经验,相信对提升中国出版社的管理水平,迈向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研究出版物的质量管理是当前出版工作中急需而又重要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需要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数理统计的方法,参照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的质量管理办法,总结传统的保证出版物质量的经验,做法才能实现。一、出版物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出版物质量管理系指运用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教育等管理职能,对出版物质量系统实施的管理。也就是说,为了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依据出版物质量形成的规律,通过科学手段所进行的管理。出版物的质量管理是出版社全部管理的核心,一切管理均应服从于质量管理,服务于质量管理,保证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16.
2008年8月14日,“转制背景下大学出版社发展研讨会”在新落成的上海交大出版社大礼堂隆重召开。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大学版协、上海交大的领导,广西师大、复旦大学等高校出版社社长及来自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学者,京沪相关新闻媒体记者等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总编辑张天蔚主持。  相似文献   

17.
龚维忠  周扬 《出版广角》2015,(17):58-61
我国大学出版社在转企改制后,部分仍没完全摆脱事业单位与企业运作的思维,在市场定位上存在着学术性与商业利润的两难选择,而数字时代商机与危机并存。大学出版社应当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在确保图书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出版结构,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国家教育改革及数字化浪潮中,大学出版社应当居安思危,积极推进自身数字化建设,抓住数字教育出版先机,谋求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04,(2):82-82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透露,中央已决定进行出版体制改革,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保留原来的公益型事业单位的体制外,其他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单位。柳斌杰说,为了适应中国出版产业化的潮流,今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进行出版社的体制改革。作为试点,国务院近日已经批准中国出版集团改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据悉,中国目前共有出版社527家,2002年出版图书品种达17.1万种,共68.7亿册。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出版社实行了转制和改革,但还保留着带有鲜明计划经济色彩的事业型体制。有关图书流通领域的改革,新闻出版总署发行…  相似文献   

19.
业内历来有把出版社按行政隶属关系分为中央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的传统,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划分,至2003年全国共有地方出版社348家,占总数量的60%,中央出版社(包括行业及高校所办出版社)218家,占40%。区域性出版社的产值也占到出版产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中国出版产业的区域性发展现状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我国出版产业的区域性特征及“中央”和“地方”出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已基本成型的新形势下,深入实践出版数字化将是出版产业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如今,大社、强社以及大的出版集团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均已走在前列,而中小出版社由于局限于自身发展的规模和现有实力,更多地还只是在尝试数字出版,对数字出版进行有益的探索,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基于市场、读者的需求趋势,中小出版社理应早日为数字出版发展做好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