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大学生气质性乐观、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549名大学生,采用气质性乐观问卷(LOT-R)、自尊问卷(SES)、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对其进行调查,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总体上大学生气质性乐观、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气质性乐观、自尊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24,0.42,P0.001),气质性乐观与自尊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0.52,P0.001);(3)大学生气质性乐观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P0.001),自尊在气质性乐观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6.67%.结论:大学生的气质性乐观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高,对生活越满意.  相似文献   

2.
气质性乐观和悲观指个体总体上对积极结果或者消极结果的期望,是在有关乐观的研究中得到最广泛认同和使用的概念。本文简要介绍了气质性乐观的界定、结构和国内外测量的发展概况,并提出了气质性乐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本质涵义有待考察等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包括情感和认知2个方面”,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Diener等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个成分。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的整体认知评价,积极情感是指合群、乐观、自尊、愉快等,消极情感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4.
乐观是当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个体的角度上说。乐观是对个体有益的一种心理品质。乐观与良好的情绪状态、坚韧的心理品质和生理健康之间关系密切。尽管当代心理学对乐观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如气质性乐观、解释风格等。但一般而言.心理学倾向于将乐观视为是人的一种积极体验,就生物机制而言,乐观与免疫系统的高效运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参照澳大利亚教育研究评议会《学校生活质量量表(QSLS)(中学版)》,结合中职生学校生活现状,编制《中职生学校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426名中职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学校生活质量包含学校认同感、校园环境、自我认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成就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8个因子.利用新量表进一步对468名中职生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模型拟合度较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中职生学校生活质量评定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气质性乐观和适应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自编的气质性乐观问卷和适应能力简易问卷对某大学4736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气质性乐观和适应能力都能正向预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并且存在交互作用.在悲观的学生中,适应能力弱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大大低于适应能力强的个体;在乐观的学生中,不同适应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山东省某高校35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生活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3)文科类学生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理科和艺术类学生的生活质量;(4)大三学生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研究首先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富甲天下,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势力如日中天,美国民众的物质生活也很快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就可以理性观察到的生活条件和状态而言,当时美国人对自己的生活理应感到比较满意。然而就是在这一时期,失望乃至颓废的生活情绪在美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身上孕育和逐渐浮现出来,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也产生了强烈的回应。古瑞(Gurin)、加尔布雷斯(J.K.Galbraith)等人敏锐地捕捉住了这一社会动向的理论意义,意识到物质繁荣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一定带来人们日常生活中幸福感的增加,从而掀起了生活质量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9.
一所有底气的成功的学校是应该有其特有的气质的,正如一个成熟的文化人一样。气质能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间不经意地展示其迷人的风采,学校气质同样能让接触学校了解学校的人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行为(师生行为规范、制度)、视觉听觉(生态环境、校标、校徽、校旗、校歌等)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反映出一所学校人文底蕴的薄厚,长期的积淀与传承便养成了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气质。  相似文献   

10.
相信信念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心灵力量和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持久地保持期望和鼓励(乐观的学生观)并努力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许就是这样一种值得倡导的生活信念。而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恰当地设置外在诱因(目标、奖惩)、帮助学生学会成败归因、克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等,则构成了一条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发展学生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