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2岁的蔡衎盎老人是蔡元培的第5个孩子。在华山路的住所,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蔡元培一生清廉简朴,没有置业,常常搬迁。在上海,他最早住在凤阳路,后来搬到万航渡路、愚园路、华山路。1937年,举家迁往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两年后,他的妻子周峻带着儿女回到了现在的住所。  相似文献   

2.
3.
4.
中国新闻传媒最早发表的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评论文章,是1937年12月25日《武汉日报》发表的短评《惨痛的一页》,与1937年12月28日《大公报》(汉口版)发表的社评《为匹夫匹妇复仇》,义正词严、充满感情,对日军暴行进行严峻的声讨,对南京难民进行正义的声援,对事件作出刻骨铭心的总结,向国际发出悲愤的控诉与强烈的呼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父亲形象     
伊宝正 《档案天地》2010,(1):61-62,54
我的父亲,伊鸿飞.生于1894年,终于1948年。自我懂事起,就学着父母举动做事。所以,父母对我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父亲,是一个粗通文字。能说善辩的聪明人。记得在村里哪家写租赁契约、文书借贴都找他;写分家、过继单也找他:办红白喜事也找他当总管。父亲做过小买卖。当过饭馆跑堂的.拉过洋车,打过短工,挑大粪,开过大粪场。  相似文献   

6.
王琳 《档案学研究》2019,33(4):84-90
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创伤,而关于大屠杀见证者的口述历史是否可以纳入历史书写中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口述历史不仅可以对文献史料进行翔实的补充和细致的阐述,同时更具备完整性和生动性,因而应该成为大屠杀历史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口述历史还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大屠杀的真相,并帮助人们从关注单纯的历史事件转向关注见证者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7.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实施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使30多万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惨遭杀戮,发生2万多起奸淫事件,并大肆纵火、抢劫,使全市1/3的建筑遭到破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众多的中外档案资料和幸存者、目击者的证言,以及日军官兵的日记、回忆,已经将这一暴行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有一批西方记者、传教士、商人、医生、教授和外交官的报道、日记、信件资料,更为令人瞩目.这些西方人士因为处于第三方的地位,其资料内容,更加客观、可信,因而对于回击少数日本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更具震撼力.  相似文献   

8.
耖还在。弟弟把它背到堰里洗,又用洗衣粉洗,再用清水漂,然后用桐油油过,高高地挂在东边的农具房里。远远地看去,耖齿上反射出的一个个亮点,有如父亲的眼睛,明亮而殷切。走进农具房,它如父亲般慈祥地看我,我会跟它说话,然后驯服地低下头。  相似文献   

9.
<正>现在人们出行,一般都比较简单,只要随身带上居民身份证就行了。三十年前人们出行,除了要带工作证外还必须带上单位的介绍信或证明。要是六十年前人们出行,则必须带上通关路条或通行证。由于路条、通行证时效性短,保存价值不大,留存于世的较少。然而,笔者家里却有一张63年前的通行证。它是父亲留给我的传家宝。此通行证采用宣纸印刷,长约15厘米,宽约23厘米,内容填写规范、清楚,除纸张有些发黄变薄外,其余都完好无损。从通行证左边所留痕迹和中间印有右给某某人看,应该还有左联存根。此  相似文献   

10.
赵倩 《声屏世界》2017,(1):38-39
随着《爸爸去哪儿4》的回归,与"父亲"有关的亲子话题再度升温.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父亲"在家庭中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从"游离在家庭之外"到踏上"归家"的旅程,从毫无经验的实习爸爸到与孩子一同成长的奶爸,"父亲对家庭的回归"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从"爸爸系列"(《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闪亮的爸爸》 等)真人秀节目对"父亲回归家庭"的演绎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社会对这一回归的期盼与认同.  相似文献   

11.
2002年4月5日,德国友人卡尔·昆德夫人及其子应南京市对外友协邀请,故地重游,来到她50多年前生活过的地方--南京,并向南京人民赠送有关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历史照片拷贝41张,由此揭开了一段几近被世人遗忘的往事.  相似文献   

12.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交流会于1998年8月15日即日本战败61周年之际在南京举行.出席该会的有日本学者20多人,中国北京、上海和南京的学者20人.实际上,这是一次中型的国际讨论会.  相似文献   

13.
一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嘉定县长征公社的回乡知青,俗称"74届".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谆谆教诲下,我也跃跃欲试,很想"作为"一番.  相似文献   

14.
王光复(1916-2008),天津人,世居北京。1916年11月10日生,2008年7月病逝,享年92岁。王光复空军官校第九期毕业,1943年被派往中美空军混合团三大队七中队,奔赴抗日前线,圆满完成七十五次抗战任务,歼日机八架半,是混合团的王牌驾驶员,也是最著名的飞虎英雄之一。2005年9月3日,受邀参加中国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会并发表讲话,被授予抗战纪念章。由于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致使一些抗战英雄被尘埋。如今,岁月又擦亮了这些名字,飞虎英雄王光复即是其中一位。本文是著名历史学家榻福辉、夏沛然先生据2002年采访王光复录音记录整理而成的,在行文过程中参考了有关王光复的一些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
袁同礼晚年的目录著作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袁同礼晚年目录工作的具体情形,介绍了其各种目录著作的概况。认为袁同礼晚年目录著作的特点是:搜集范围广、查考出作者的中文姓名、完善每条目录的细节、编制方法灵活。它们具有工具价值、线索价值和学术积累价值。袁同礼的目录工作体现出的奉献精神、考证精神和实践风格是值得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党崇雅传世诗集《鹃失啼》为据,分析研究了党崇雅晚年心态,认为诗作表达了亡国之恨、失节之悔和丧子之痛。  相似文献   

18.
<正>千里长江逶迤向东,浪花淘尽千古英雄。在苏皖交界的长江下游,林散之先生长于斯,眠于此。而立之年,他负笈沪上,师从黄宾虹。尔后,林散之于经年累月的朝研暮磨中,发乎至情,造就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当代草圣"。1972年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人民中国》杂志打算出版一期"特辑",计划在其中安排一项内容——《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时任《新华日报》编辑的田原先生被借调到《人民中国》编辑部工作,田原先生积极地向《人民中国》编  相似文献   

19.
今夏,兰州东关与畅家巷张姓族人向笔者了解比利时人林辅臣、林阿德父子于晚清协助甘肃官员办实业的情况,笔者即向他们推荐彭英甲的《陇右纪实录》。9月下旬,张姓族人又说,在海外的林氏后裔要来中国寻根,搜集资料,嘱笔者予以协助。笔者即通过甘肃省档案局陈乐道先生,与该局张前林副局长联系,经过该局研究,决定接待他们。9月30日9时许,林氏后裔弗兰克·凯特先生、安基拉·艾略特女士、安妮·麦高文女士由张姓后裔陪同,来到省档案馆。省档案局刘玉生局长、张前林副局长,以及该局有关人员接待了他们,在翻译谭允乐先生的沟通下,进行了座谈。安妮…  相似文献   

20.
<正>1943年2月18日,一个打击以战时文告的形式向我们袭来。文告命令所有难民都必须搬到许多德国犹太难民刚到上海时居住的位于虹口的一个狭小的指定区域里。那可是远东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不论合法与否却实际存在的"犹太人隔离区"。虽然在新管制下日常生活变得更压抑、更艰难,但与在欧洲发生的针对犹太人的险恶计划比较起来,这还算是小事一桩。负责日本、中国事务的盖世太保约瑟夫·梅辛格上校,曾是德国在华沙的秘密警察头目,被称之为"华沙屠夫",素以凶残杀人著称。1941年他被派来远东督察"非犹太"德国公民对第三帝国的效息隋况。1942年年中,他来到上海协助日本人"解决"犹太人问题。抵沪不久,他旋即向日本驻沪副领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