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又制造新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向北移中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此后,中共中央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相似文献   

2.
在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我国各城市出现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这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几年来试办城市人民公社经验积累和群众迫切要求的结果。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战线上、政治思想战线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和党  相似文献   

3.
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又制造新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向北移中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此后,中共中央仍然在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和文化方面论述桂林抗战文化的几个独特之处: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桂系没有反;当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仍在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国统区的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革命和进步文化为主导的、并占领了桂林主要思想文化阵地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民党制定新时期的建国方略和行动方针,并以之统一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的思想.不能简单地把它和第三次反共摩擦直接联系起来,以之作为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摩擦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动员.在第三次反共摩擦中,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招降和武装进攻的两手政策.由于国民党的根本目的是要中共交出军队和地盘,其对共政策最终陷入了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6.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承担正面战场的对敌作战.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到1938年10月仅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国民党丧师失地,中国半壁河山沦于日本之手.抗战中后期,国民党政府改变了联共抗日的主张,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政治上,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积极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和数起军事摩擦,妄图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军事上,把军队撤到西南和西北,消极抗战,避战观战.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使日军仅用八九个月的时间,就打通了从东北——北平——郑州——武汉——长沙——南宁——越南的陆上交通线;经济上,四大家族掠夺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并悍然制造了皖南事变,将反共高潮推向了顶点。作为中共中央在国统区的最高领导人,周恩来通过与国民党当局的谈判,迟滞了顽固派反共的步伐;在“皓电”发表后,及时为中共中央答复“皓电”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具体建议;皖南事变后,领导南方局积极争取国内外舆论,有力地打击了顽固派的反共气焰,为中共在政治上赢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琼崖第二次反共高潮爆发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中,日本、国民党顽固派、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三方面的斗争引人深思。面对日本、国民党顽固派围追堵截,琼崖特委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必然需要与反动势力斗智斗勇。在党的领导下,琼崖特委依托琼崖强大的群众基础,在反顽斗争中强化了本领,最终成功击退琼崖第二次反共高潮并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9.
1939年,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此后,它在思想文化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恶意攻击从未间断。为了回应和批驳这些攻击,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讲演。此文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其后《解放》杂志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并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活动的高潮。这三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历史必然性,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为满足救国图强的需要,中国有识之士把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掀起了第三次翻译高潮——西学翻译高潮。本文将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浅谈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舊文化统治因而愚昧与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把这场革命推向高潮。因为武昌起义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这场资产阶级革命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政治上,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进程(一)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中最突出的一条,就是它不仅推…  相似文献   

13.
1941年皖南事变中,桂系积极参予策划反共,以实力帮助蒋介石进攻新四军,这是蒋介石敢于发动此次严重反共事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次桂系积极支持蒋介石反共,除了其一贯仇视人民革命力量的反动本性之外,他们还企图借助蒋介石的军事力量把新四军从江淮地区驱逐出去,以便独占这块地盘。然而,蒋桂合作反共中又互相争夺,矛盾不断发展,桂系不得不对反共内战有所改变,以利用国共矛盾,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正确分析了国民党各派的动态,正确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而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1943年     
6月18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调动部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我党我军态度强硬,反击措施有力,加之国内外的舆论压力,蒋介石被迫停止对陕甘宁边区的进犯,第三次反共高潮遂被粉碎。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同志在皖南事变中争取国际舆论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一年一月发生的皖南事变,到现在已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前,蒋介石一手策划的抗战时期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并未能达到它的目的,其结果是国民党的地位降低和共产党的地位提高。它象征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动,中国共产党更加成了中国团结抗战的重要因素。事后,我党总结了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诸因素,在《中央一九四一年三月政治情报》中写道:“目前国内外的情势,已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暂时缓和一下这次  相似文献   

16.
以往中国大陆学界普遍将第三次反共摩擦描述为国民党的反共舆论准备——反共军事行动——共产党的舆论反击——第三次反共摩擦被制止的线性过程。而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之命运》的出版与第三次反共摩擦并没有必然联系,第三次反共摩擦是由共产国际解散这一突发性事件诱发的。并且在该事件中国民党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导致其对共政策严重脱离实际,最终陷入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7.
以往中国大陆学界普遍将第三次反共摩擦描述为国民党的反共舆论准备--反共军事行动--共产党的舆论反击--第三次反共摩擦被制止的线性过程.而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之命运>的出版与第三次反共摩擦并没有必然联系,第三次反共摩擦是由共产国际解散这一突发性事件诱发的.并且在该事件中国民党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导致其对共政策严重脱离实际,最终陷入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英勇奋斗了70年,在世界的东方,把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事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发展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历史证明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50年前,毛泽东曾预言:“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50年后的今天,这个预言逐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做革命的促进派》是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一九五六年,苏共召开了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他们否定斯大林,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推行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修正主义路线,在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修正主义思潮泛滥,帝国主义利用苏共“二十大”,掀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风潮,制造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反革命暴乱事件.  相似文献   

20.
高校要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田建国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号召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江泽民同志在最近两次重要讲话中都号召全党要努力形成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我们高校一定要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