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学说是从孔子的仁礼学说发展而来的,他首次提出人本性之中存有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其中义是判断一切事物最核心的标准,是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学说是从孔子的仁礼学说发展而来的,他首次提出人本性之中存有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其中义是判断一切事物最核心的标准,是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上”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趋向义。也可表示继续义。不同义“V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后接宾语、能否扩展、能否拆开、“V上”中的“上”能否用“下、起来”等替换。  相似文献   

4.
义利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孟子立足儒家提出"义至上"的义利观。孟子"义至上"思想源于对儒墨法三家的扬弃。孟子"义至上"的义利观包含何必曰利、舍生取义、恒产与恒心三个维度。孟子"义至上"思想推动了儒家义利观的发展。"义至上"思想的合理内核在个体怎样生活、怎样成就理想道德、怎样治理国家这三个方面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上”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趋向义,也可表示继续义。不同义“V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后接宾语、能否扩展、能否拆开、“V上”中的“上”能否用“下、起来”等替换。  相似文献   

6.
论“义”德     
“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重要的地位,与“仁”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灵魂。“义”的内涵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与诸多道德规范发生联系,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义”德的精华,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的规定性。"人之正路"就是要求人们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义"是开启孟子性善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0-73,86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义”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思想体系中的“十论”都是围绕“义”展开的,而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有其理论依据——天志,又有其现实依据——人性。本文将对这一依据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相似文献   

11.
从标准视角转向境界视角看待有效教学,是有效教学评价范式的转换,这有助于提升有效教学的品位。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是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平等尊重和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伦理规范下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是要给学生带来感觉美、理性愉悦和心灵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自由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从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和过程等方面遵循和贯彻美学原则,按照审美要求可以践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2.
从标准视角转向境界视角看待有效教学,是有效教学评价范式的转换,这有助于提升有效教学的品位。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是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平等尊重和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伦理规范下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是要给学生带来感觉美、理性愉悦和心灵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自由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从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和过程等方面遵循和贯彻美学原则,按照审美要求可以践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每次剧烈转型,总是离不开从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面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当代教育,我们不得不从中西"轴心时代",甚至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哲思中"拿来"。"义"德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义理,对于当代的教育,有着极有价值的借鉴意义。"义"的本义和最高义,对现代育人理念的启示是,教育要塑造"顺从"自身"信仰"和"理性"的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兼从文字、词义、词汇发展角度剖析文字假借现象,认力以借字的声韵表示本字的语源义的假借是一种特殊、有规则的假借,这种假借反映了汉语史上语源义不断分化、单音节新词不断增生以及两种原始性语义(本义、语源义)在词汇发展中合流的大势。  相似文献   

15.
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形表意”。绝大多数汉字的诞生是有其最初的造字理据的,即为什么用这个“形”表达这个“义”。在语文教学中,“因形求义”法就是通过剖析造字理据,寻根溯源式地获得对字义的理解。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因形求义”法的具体运用。“因形求义”法在讲解文言字词、归纳一词多义、辨析形近字、解读古代文化等方面均能发挥以简驭繁、事半功倍之功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形而上学注重于抽象的理性和实体,追求绝对,遗忘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发现了人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达到了对生存历史性的真切领悟,揭示了现实历史的本质,呈现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世界,从而在存在论基础上跃出了知识论路向,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开启了立足于现实生活过程的生存论哲学境域。从而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理解我们当代人的命运,这应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最为根本的当代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孟子从未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主张的不是“性善论”,而是“趋善论”.这是一种可以为善的能力和可能性,而非必然的存在.由于人是一种生成性和复杂性的存在,故而教育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与开放性的创造性活动.人生应该追求孟子所谓的“天爵”,而不仅仅是“人爵”,人生的价值应该超越功利性,教育应该反思工具理性和功利价值造就的教育异化与对人的扭曲.人格独立是人格平等的前提与基础,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自觉实现和维护人格的平等.塑造人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宗旨,将道德认知付诸践行才是德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它的终极至上性 ,即与天道相联系的“圣”的境界 ,另一个是它的经世致用性 ,即与人道相联系的“凡”的现实。前者是最高的理想 ,后者是理想的实现 ,两者之间密切沟通 ,不可脱离。有的论者只看到儒学的世俗伦理的一面 ,不承认它的超越性 ;有的论者又只看到儒学的高明理想的一面 ,不承认其所具有的现实性。关键的问题是要理解天道与人道、神圣与凡俗的贯通。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行为模式 ,对今天的人格教育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六义”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对写作文章提出的要求,其前提是为文应当“宗经”,直接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讹滥”的文弊.刘勰所说的“文”应该是包括文学类文体在内的各种文体,这是准确理解“六义”的前提.“六义”是刘勰在“宗经”的基础上提出的六条为文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三言"作为明代的通俗小说,也承载着儒家的教化作用。其中公案小说、商贾小说和历史小说中体现出的"义",值得今人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