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清代湖州诗坛上,诚如[清]戴璐在《吴兴诗话》中所言,“康熙中叶后,吾湖诗派极盛.”(卷十五)主要有乌程的“南浔诗派”,获港的章氏诗家,德清的俞樾诗家及“月泉吟社”,归安的“双溪诸子”(包括“竹溪唱和”在内共56人),武康的“前溪三子”等.其中为数最多的是章氏诗家,而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则为“南浔诗派”.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邓析是被子产所杀抑或是被驷歂所杀这一有争议的历史疑案作考究分析.指出诸子所记子产杀邓析这事,其过程周详,因果明朗,而且众说同辞,值得相信.而《左传》所记驷歂杀邓析事,就甚为简略,因果不明,又是孤说,不可不疑.并将两种不同的讲法互辨互补,揭示《左传》虽说驷歂杀邓析,但这驷歂实际上是代表着子产的;从而指出杀邓析的人应该是驷歂和子产两者,只不过前者是抛头露面的实际办事人,而后者则是发号施令的指使者罢了.  相似文献   

3.
一、解题:这是一篇说明文,是说明“蚕”和“丝”的。一般是用“蚕”和“丝”作题目,但这里却借用了一句唐诗,这便增添了文章的光采。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一首无题七律诗的一句。诗的颔联是这么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借物喻人,说明对爱情之忠贞的。其中“丝”和“思”谐音,说明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但这里却是用了本意,表明了“蚕”和“丝”的关系也表达了对“蚕”儿一生到死为人类造福的歌颂,用这句诗作题目,引人入胜,增添了诗的感情色彩,增强了诗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4.
1 芝麻开了门,立即点亮了你心中的神灯。 2 你们是追星族,追的是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之星。 3 有花的地方,就不会有寂寞。有希望在,诗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4 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亮晶晶  相似文献   

5.
传说养蚕织布是黄帝发明的。黄帝在传说中是"黄天上帝",是统治天下的最高的神,因此"蚕"被称为"天虫",天上的虫是不吃地下之食的。传说归传说,可蚕确实不吃长在地上的各种杂草,一般只吃桑树上的叶子。  相似文献   

6.
《蚕妇》是课改前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古诗。此诗教学的争论点长期以来往往集中在“昨日入城市”这句中“城市”能否作为一个词上面。总体而言,在释义上面,大家还是比较一致的,即:蚕妇进城做买卖,回来之后泪流满面,愤慨那有钱有势的人都是不劳而获者。笔者个人的理解,对于  相似文献   

7.
男神APP     
<正>"南浔从来没有想过,自己青梅竹马的青涩的爱情竟然会在自己无比幼稚又极其愚蠢的操作中丢掉了。chapter 1如果说一个女生的青春期里最明媚且多愁善感的心思,莫过关于她喜欢的男生了。晚上十点半,南浔从被子里钻出来,就在刚才她偷偷用手机与自己的地下男友结束了甜蜜的语音通话。所谓地下便是你知我知,除了父母和老师,人尽皆知。伴着男友的晚安,南浔打算刷一会八卦新闻就休息,点开某个男明星的帖子浏览了一会发现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支广告——男神APP。广告语是"定制你的私人男神"。  相似文献   

8.
一沁 《英语辅导》2016,(2):50-51
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一周七天的制度,最早是由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制定的.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七天为一周,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这七天各自的名称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Babylon).公元前7至前6世纪,古巴比伦人便有了星期制.他们把一个月划分成了四周,每周有七天. 古巴比伦人建造了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成七层,每层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神,这七个星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要以一个神来命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初中《语文》附录的《雨过山村》一诗中“妇姑相唤浴蚕去” 一句的两条注释:“浴蚕,一般在农历二月”;“妇姑:婆媳”作了辨析、纠正,多方论证了此诗中的“浴蚕” 时间应是农历五月,“妇姑”应是姑嫂.  相似文献   

10.
梦游南浔 曾圆璐 "南浔的深宅大院,故事都在围墙里……"就是这条视频让我第一次认识了南浔古镇,也在我的心中埋下了想去南浔古镇的种子.学习繁重而又枯燥,我心中对这古朴而宁静的地方满是向往.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一曲评弹《莺莺操琴》,夏日的清凉便迎面袭来.伴着阵阵微风,我仿佛已经置身于南浔古镇的张氏故居,悠闲地行走于古朴的巷口,伸手触摸着这深宅大院斑驳的围墙,俯身倾听着那一个个历史悠久的故事,民国时期有关张石铭先生的那段历史仿佛也由此荡入了我的心肠."重重马头墙,道尽跌宕荣光,盏盏红灯笼,点亮春华秋实",江南的似水柔情从文字中流露,果真它藏了南浔的好多故事……  相似文献   

11.
在古诗诵读中,我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研究一下蚕到底是怎么吐丝的,又是怎样从嘴里吐出丝来的。于是,我找了一条正在吐丝的蚕进行了非常细微的观察,发现了好多有趣的奥秘。蚕要吐丝前先要将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物体上,然后蚕的头按照8字形左右摇摆,这个动作是干什么呢?原来蚕这样摇晃脑袋的目的是为了把嘴中的丝液拉出来,把丝液从嘴里拉出来后就拉成了丝线。这时,在丝线表面上还剩留着一些黏液,我叫他丝胶,蚕就靠这些丝胶将嘴里拉出来的丝线粘到茧的内侧,这样就慢慢地产生了茧。如果蚕的脑袋不摆动,丝线就不会吐…  相似文献   

12.
蚕的一生     
张丽芳 《生物学教学》2014,(6):M0003-M0003
一提起蚕,大家可能会想到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对蚕的生活史进行观察,会发现这句话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3.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过于沉闷或模式化的课堂设计,导致学生毫无兴趣、昏然欲睡。提高科学课程兴趣的途径固然有许多,用人文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文化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略举几例,以抛砖引玉。1.以诗引题,诗情画意共分享在讲授蜜蜂这部分内容时,我用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诗,请同学们说出诗中说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形容这种小生物。在讲授蚕时,我请同学们用一句诗来描述蚕的一生。于是,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引用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这时有同…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春天,我买了二十多条蚕,每天在校门前花两角钱买桑叶喂蚕。有一段时间,学校外边接连几天没桑叶买,我摘下几片莴苣叶,放进蚕的“卧室”,可是蚕一口也没吃。  相似文献   

15.
《搜神记·女化蚕》将一位“背信弃义”的女子如何化身为蚕,生生世世遭受蜕皮之苦、吐丝之累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作为“蚕神”的原型,故事的女主人公已成一道独特风景线,其形象以及命运背后可能已非全然一种纯粹的原始意象,有必要从历史文化、社会演进、风俗价值观等的视野背景下重新观照《搜神记·女化蚕》背后潜藏的诸多复杂的时代价值观演进的痕迹和意蕴。  相似文献   

16.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中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认为:“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其实,这种表述不甚严谨。甲骨文中是否存在“蚕”字及“蚕神”,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意见,还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17.
上博简《诗论》第21-22号简有孔子曰“‘[文]王在上,於卲于天’,吾美之”一句。沿着这条线索,考察《诗.大雅.文王》等古代典籍,可知,以“帝”为中心的“天国”建构是周人的创造。文王之所以受命称王,是因为在周人看来,他能够由人间而上达天庭,并在天上侍奉上帝,因此得天眷顾。孔子相信天的伟大与神威,相信文王有上天下地的神力。他对《文王》之诗的赞美,对文王的崇敬,实在是出于对天命、帝命的信仰和崇拜。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这样的观点,以为孔子不太关心天命问题,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8.
课堂回放 《神的一滴》教学实录 一、生本对话,提出疑问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认真研读《神的一滴》,静心与文本对话,走进瓦尔登湖,走近梭罗.现在,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这篇散文中为什么要放一首诗歌?这首诗我没全读懂. 生:将湖称为"一滴",可能是因为湖的形状和一滴水的形状相似,但为什么称为"神的一滴"? 生:"神的一滴"是神的一滴眼泪,还是一滴甘露?  相似文献   

19.
(一) 陶渊明《形影神》三诗,约作于公元四一三年(东晋安帝义熙九年)①。其时,陶已归隐了九年,四十九岁。这三首诗,在陶诗中别开生面。陶诗主要是抒情诗,平易自然;可是,这三首诗却是哲理诗,把作者的思想观点通过形、影、神三个艺术形象的彼此赠答表现出来,针对性强,寓意深刻。这三诗,过去评述不多,对于它在陶诗中应占的地位也肯定不够。就是现在出版的一些名家选本②,也仍未予选录。清代马璞曾深感遗憾,他在  相似文献   

20.
养蚕     
四月的一天,我和外婆去买菜。看见一个老奶奶正在卖一些爬在绿叶上的小虫子,我问老奶奶:“这是什么?”老奶奶说:“这是蚕呀!”我立刻想起了《蚕妇》这首古诗。于是,对这些小蚕有了兴趣。便想买些亲自喂养。外婆同意了我的想法。我们选了十条蚕买下了,老奶奶还给我一大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