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在教学工作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离开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也不能离开学生。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态度、对课堂教学的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对老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植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与他们家乡、父母、亲人密切相关的真实素材教育学生。结合学校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接地气"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重庆市25所中职学校1497名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和问卷调查发现,35.07%的学生处于名义性能力水平、58.65%的学生达到功能性能力水平、6.28%的学生达到过程性能力水平、没有学生达到整体化的设计能力水平,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总体偏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校重点级别、实习企业类型、实习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实习企业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专业承诺等因素对学生职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重点建设投入机制、实习企业甄选机制、对实习学生的专业指导和人文关怀机制、学生专业情感教育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班主任要千方百计地走进学生心灵,要看着学生的脑电图去开展育人工作。为此,班主任一要做到“六有数”:对学生的家庭状况心里有数,对学生的身体情况心里有数,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心里有数,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心里有数。对学生在班级中威信心里有数,对学生在各项活动及科任课堂表现心里有数;二要做到具备“五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智心。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97):116-117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作者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而新课堂实践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以导学案创设情境、对比设问、故事引入、开展活动和现实功能五个方面阐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产生、调动、培养、巩固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军 《学苑教育》2012,(18):70-70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是崇高而神圣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对学生严慈相济,对学生一视同仁,理解学生,严于律己,做好表率。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练习写作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学生初学写作的最佳途径,只要老师们能注意因材施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练习,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就一定会有所提高。作者从引导学生对优美章节练习仿写、引导学生对相关文章练习改写、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进行扩写、引导学生对长篇文章进行缩写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小班化教育的学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班化教育的学生评价就其特点来说,主要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集中地表现在对学生的认识上。在评价的方向上,变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乃至学生对自己的多向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上,变单一的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各个侧面。在评价的方式上,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在小班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学生评价方法的改进,并进一步促  相似文献   

9.
热爱学生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中所产生的最崇高的道德情感,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没有对学生真心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给孩子充分的理解、信任,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关注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是老师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学会关心、鼓励、理解、尊重学生,做学生心灵的呵护者。只有这样才会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在爱的光芒下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1.
换位思考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分析学生换位思考的对象,借助活动体验法、故事感悟法、心理暗示法、角色扮演法、想象训练法等方法实现学生对学生的换位思考、学生对家长的换位思考、学生对老师的换位思考、学生对用人单位的换位思考,最终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旨在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对材料的选择要鲜活、充实,诱发学生阅读的期待;对阅读的引发要新奇、别致,唤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对情感的触发要真挚、强烈,产生学生阅读的共鸣;对问题的设置要精致、巧妙,激发学生阅读的思索;对创新的挖掘要夯实、主动,拓展学生阅读的思维。  相似文献   

13.
常志强 《教书育人》2009,(12):18-19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对学生的生存状况与成长环境的关怀,是对学生尊严的肯定,对学生精神自由的解放。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弘扬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捍卫学生的尊严.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由于受环境条件、观念意识等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中缺少对学生全面、  相似文献   

14.
徐梅娟 《林区教学》2014,(11):102-103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化学史中蕴藏着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史料。基于此,从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史概况,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追求、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能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教育等四个方面,阐述化学史的教育功能,以期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对北京城市学院学业问题学生进行调查,对学籍变化学生和违纪处理学生进行访谈和统计分析,并对普通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出现过学籍处理、违纪处理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学业问题学生家庭、心理、行为等特点,为避免学业问题的发生制定学风巡查制度、考勤制度、严格考试制度和家长联系制度,对出现学业问题的学生建立学籍处理答辩制度、处分解除制度和重点学生追踪制度,以促进学业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中学的职业指导教育 在日本,每所中学都设进路指导部,专门为学生提供升学和就业指导。进路指导部配备有若干名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他们的工作职责是:负责搜集、整理、保存与学生升学和就业有关的材料,并向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制定学生在校三年的发展指导计划,明确各位教师的工作分工;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查,考查每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和个人选择,制定对高一、高二学生的指导计划井予以具付指导;确定对毕业年级学生的升学指导方案,通过升学说明会、毕业生座谈会、学生报考志愿和家长意见调查、组织高考模拟考试等对学生进行升学的具体指导;确定对希望就业的毕业生的指导词训,通过就业说明会、应届毕业生恳谈会、考查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及适应能力等对将要就业的学生予以指导;与同学生升学和就业有关的各类学校、事务所进行广泛联系,推荐学生升学和就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社会、家长、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对师生的关系问题谈论很多,争论较大。反映出教师教育指导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教师对学生关怀爱护,用爱感化学生,滋润学生心田,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上进,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专横粗暴,褒贬全凭自己的好恶,对学生的需要一概排斥,无视学生人格,有时不惜用不文明行为,使学生屈从自己的权威;有的教师好心办坏事,教师自己有责任感,一心想把学生教好,但方式偏重于批评指责,整天板着面孔,十分严肃,使学生敬而远之,收不到教育的效果;有的教师没有事业心,对学生不闻不问,轻描淡写,采取自由放任态度,师生关系平淡。  相似文献   

18.
赠言教师     
教育学生要有针对性。对学生说的话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和理解水平。理解是建立感情的桥梁。没有对学生的体谅和理解,就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学生的真情。什么是爱?爱就是对学生的理解、关心、同情、尊重和严格要求——包含着实事求是地批评。学生智慧的火花要靠教师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前进的目标要靠教师的行为去导向。教师要用美的心灵、美  相似文献   

19.
教师克服对学生认知偏见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长艳 《教育探索》2004,(11):113-114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见来源于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教师要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必须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定模式,科学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形式;平易近人,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既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看到他们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