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剧讲稿     
一、从戏剧的特点谈起要我谈谈戏剧理论,以助于你们的创作实践。我先从戏剧的特点谈起吧。戏剧从塑造舞台形象的主要手段来分,可分为话剧、戏曲、歌剧、舞剧、歌舞剧等等。这只是根据主要的艺术因素来划分的,其实,各种样式的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例如话剧虽然以语言为传达戏剧内容的主要艺术手段,它仍然要借助于灯光布景等美  相似文献   

2.
王伟  李炳寅 《新闻前哨》2003,(12):53-53
舞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戏剧艺术。是以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音乐伴奏、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美术为辅助手段,来刻画人物、展示剧情和主题的综合性艺术。 舞剧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它的传播方式是“以看为主,以听为辅”。而广播文艺中舞剧音乐剪辑却恰恰相反,它完全抛弃了所有的视觉形象,将它的接受方式完全转向为,依靠听觉的形象思维。如果让人们在广播  相似文献   

3.
欧阳予倩(1889-1962)是我国杰出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导演,也是位戏剧教育家、戏剧理论家、电影艺术家.他一生当过六年业余演员,十六年职业演员;创作过二十多个话剧剧本,三十个戏曲剧本和一个舞剧剧本;导演过话剧、歌剧、京剧和地方戏曲七十余个,编导过九部影片,前后主办过十三年戏剧学校,出版著作十余种.欧阳予倩为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艺术,艰苦奋斗了一生,为中国艺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董芳 《新闻爱好者》2008,(10):109-109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综合运用诗、歌、舞、乐、技等手段表演故事,区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经过历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尤其到了近代,以中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尚、程、荀”为代表的京剧艺术家的造诣,已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而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5.
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使得舞台戏剧作品的记录、保存、交流有了新的手段。而影像技术的特点,又使得这一行为成为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本文分析了舞剧与电视文艺节目的差异,以及在电视直播情况下把舞剧转化成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特点,并在实际中加以实践应用,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就如下问题对影视艺术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各自的独特优势。 本源——纪实与戏剧 叙述——造型与叙事 表现——空间与时间 接受——感染与感受  相似文献   

7.
舞剧《金瓶梅》本是一部有着严肃考量和社会批判色彩的现代舞剧,但公众对于《金瓶梅》中性描写根深蒂固的成见,让这部舞剧在嗳昧的好奇与追捧之后意外死亡。精致的制作、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和艺术野心都被一个“性”宇彻底掩盖  相似文献   

8.
青年周恩来在舞台上的艺术魅力 新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开国总理周恩来的睿智和风采,已为世人公认。而除了国内政治舞台与国际外交舞台,青年时代的周恩来也曾经在另一个舞台——戏剧舞台上,展现过令人称道的魅力——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座落在北京闹市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人艺”),自建院以来,上演了五十多个剧目,其表演艺术和风格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不愧是首都戏剧舞台上一朵瑰丽之花.那么,他们的艺术档案工作做得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人艺. 人艺的前身是一个包括舞剧、歌剧、话剧等在内的综合性剧院,一九五二年六月根据中央专业化精神,改成专业话剧院.该院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人艺之所以能够步伐坚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戏曲的起源,中国大多数专家都持多元论的观点,即认为戏曲是一种由歌舞、科段、说白、故事等因素组成的综合艺术。本文就是在对上述这种观点产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主要论点——戏曲文学起源于祭祀这样的一元论观点。戏曲文学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这么一个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巫觋凭依的动作到唐代的类似戏剧的戏弄,再到五代至北宋时代之间出现的孤魂祭祀、祭祀咒术、咒术密仪,最后在农业社会过渡到商业社会的阶段(即在北宋以后),受到商业刺激和墟市发展的影响才产生了真正的戏剧艺术。不过在其中起着主要推动作用的还是戏剧产生的母体——祭祀。而且,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戏曲文学又呈现出它独有的特点——结构上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剧情展开方面的善人最终能战胜坏人,而所有这些也正体现了中固戏剧产生的过程和结果的独一无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晶洁 《今传媒》2016,(7):110-111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是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抽出两名次要人物——朝臣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作为主角,哈姆雷特变为配角,用双线叙事和解构改编的手法写成.本剧探讨了人的既定命运,揭示了世界在逻辑性背后所隐藏的荒诞感,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早期荒诞派“反戏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本文主要以这部戏剧的电影版为赏析主体,以此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为研究对象,在戏剧、语言、哲学等方面进行剖析,探讨剧作者对于经典的解构和重塑,希望为热爱戏剧和艺术的人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剧,从直接体现人类思想,情感表达,到成为一门综合艺术,风雨洗礼后,经受新媒体发展的众多考验,依然成为中国艺术中最宝贵的财富。戏剧的表现形式随时代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本文分析中国戏剧在广播,电影,电视这些不同传播媒介中的运用,讨论当下戏剧发展的特征。既强调戏剧本身的重要性,又衍生到戏剧与当下媒介的结合发展,将传统艺术与新型艺术表现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邵仁焱  史册 《传媒》2021,(15):74-76
由于技术及观念的局限,长久以来虚拟戏剧都处于失声状态.疫情期间受制于观剧场所的封闭,线上戏剧趋于活跃.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满足了时代发展下普罗大众不断更新的观剧需求,赋予戏剧新的呈现方式,为戏剧艺术研究带来全新课题.为此,本文在虚拟戏剧与传统舞台戏剧的比较研究中,通过舞台与影像、主体与客体、线上与线下多维视角,深入剖析技术加持下的戏剧艺术新面貌,以期揭示戏剧艺术发展规律,促进戏剧艺术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广播剧的发展繁荣,在于提高广播剧的剧本创作,剧本是一剧之本,适合任何戏剧艺术,广播剧也在其中。每一个戏剧品种都有自身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广播剧与其他戏剧艺术的区别是:它是生存在电波里的戏剧,用无形的声音在听众脑海里展开想像的翅膀,是靠听觉来展示它的艺术魅力。因而它肯定和  相似文献   

15.
吴煜 《现代传播》2005,(3):115-116
广播剧既是戏剧艺术,也是声音艺术;既是演播艺术,也是制作艺术。它是以语言、音乐、音响作为组成元素,以声音作为传播载体的戏剧形式。它是“戏剧的过程性和声音的形象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戏剧情节清晰明了、戏剧冲突循序渐进、戏剧高潮水到渠成、人物性格鲜明丰满,具有“声音戏剧”、“听觉艺术”的美学特征。曹禺先生之名言“广播剧的生命,在于它独特的个性”,相当独到和精辟。笔者认为,要使广播剧具有“独特的个性”,编导必须下功夫做到以下几点:抓住“戏核”倾力制作广播剧作为戏剧艺术,它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戏核”,即矛盾冲突。故…  相似文献   

16.
昆曲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前后传承发展六百余年,是备受民众喜爱推崇的古老剧种之一。谈到昆曲的起源与发展,必须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昆曲鼻祖顾坚。  相似文献   

17.
熊友军 《兰台世界》2014,(10):143-144
昆曲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前后传承发展六百余年,是备受民众喜爱推崇的古老剧种之一。谈到昆曲的起源与发展,必须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昆曲鼻祖顾坚。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淮海中路西段,有一座四层楼房掩映于绿荫之中。这里常常举行音乐欣赏活动,吸引了广大音乐爱好者。这里面收藏着丰富的中外音乐艺术的音响资料,上海和外省市的专业音乐、戏剧工作者,如蜂钻花,常常出入其间。这里就是上海图书馆的视听资料馆。所收藏的资料不仅有粗纹和密纹唱片,中外唱片磁带,而且有激光唱片、镭射影碟,录像带和一系列音像设备。现在入藏的资料数量约130740张。在中国音乐方面有中国民歌、民间音乐、歌剧舞剧、管弦乐、交响乐、京  相似文献   

19.
刘婷 《新闻世界》2009,(11):196-197
本文试从戏剧艺术本体的探讨出发,从戏剧的艺术品格、形式衍生、社会功能、戏剧学科的课程设置等五个部分阐述笔者对于戏剧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蕴藏的特殊效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六.立足于视听艺术的本体,周华斌教授在影视剧艺术本体和载体、影视合流、视听艺术的媒介特性和艺术个性等不同层面对"大戏剧"这一戏剧美学观念展开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包括影视剧艺术在内的"大戏剧"观念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