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译者的目的看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  胥瑾 《海外英语》2011,(11):182-184
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译者的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策略必然不同。文章以目的论中译者目的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策略,从而说明,在佛经翻译不同时期,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2.
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倍受瞩目。通过三名译者对同一翻译文章所体现出的有声思维记录,比较和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遇到相同的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可以找到更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翻译理论研究从"语言转向"到"文化转向"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文化派"从译语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了外在因素对译者整个翻译过程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是绝对的。本文认为这种影响是相对的。因为译者内在因素如个人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因素都会左右译者针对不同翻译目的和译语读者选择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原语文本内容的再现受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其语言风格两方面因素制约。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界出现了文化热,因此,顺应时代需求,译者尽其所能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通过比较黄源深和宋兆霖翻译的小说《简·爱》的两个不同译本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译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是决定译文语言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Bell关于翻译过程的论述为理论框架,对译者在翻译独立句子时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文章采用了TAPs(有声思维法),反省法,回顾法和观察法,对四个不同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的译者在翻译过程各个阶段的所想所做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定性研究,得出了一些关于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的推论。文章的推论对于译者控制翻译过程,翻译课程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的译本研究,评述杨宪益对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分析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总结出相关规律,并根据勒弗维尔的翻译操纵观探讨译者所采取译法的背后原因,以期得出这位"翻译大家"的一些翻译观。  相似文献   

7.
功能翻译理论与旅游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将译者从"忠实"于原文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它强调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更加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文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有关原理探讨了其在旅游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模式的转换,还是文化交流及文化模式的转换。因此,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认识争处理至关重要。译者既要使译作流畅易懂、忠于原作,又要保持原作中的异域文化特质。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译者应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成功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转移。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李晓梅 《海外英语》2011,(13):188-189
翻译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威密尔借助行为理论将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目的原则是总体性原则,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重大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翻译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对于同一源文的翻译,不同的翻译目的可能有多个不同的译文,原文和译文也不完全对等。目的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破了西方翻译研究泽者对原作的视角,原作不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和有其确定的意义,而只是被看成是信息的提供者,译文被看作是语言交流的手段,译者可跟据目的相应的进行分析和处理。  相似文献   

11.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翻译行为。根据不同的影视风格,译者应该始终以目的语观众为核心,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译者通过恰到好处的增译、减译和归化策略,对这部影片的字幕进行了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一定的交际目的。要想帮助语言不同的双方进行沟通以实现交际的目的,在翻译特别是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其中的文化因素,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使译文尽可能再现原文的信息,消除文化差异给读者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译作可以被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翻译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忠实于原著,翻译应考虑原文的整体性,翻译的重点是语篇,而不仅仅是词或句子。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翻译中整体意识的重要性厦在不同条件下保证整体意识的一些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讨论了文化负载词语产生的根源是由于英汉两族人们具有不同的认知环境。对于同一事物所赋予的联想或象征等文化内涵意义无法相互明白。翻译文化负载词语可以通过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形象转换、增删的方式进行,无论使用哪种翻译技巧,译文在传达原作意图的同时必须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实现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为实现翻译研究的读者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文化习俗和诗学传统。一方面,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观照;另一方面,读者也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作为译者-读者互动结果的复译现象,正是因为译者对不同读者的观照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其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从而发现: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以及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试三个计算机翻译系统以及参考笔者使用过的当今世界上三个影响较大的网上机器翻译系统的情况来探讨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加强、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 ,计算机能否代替人作为媒介 ,做一合格的译者。  相似文献   

19.
基于翻译目的、文本偏向、指导理论、影响因素等的不同,学院翻译与商业翻译中的译者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学院翻译中译者主要承担翻译活动的绝对主体、文本的纯转述者和文字校对员三种角色,而在商业翻译中译者则转换为发起人/委托人的遵从者、基于受众的创造者和文本内外的协调员。译者如果能尽快了解商业翻译并及早适应这些角色转换,就有助于其成为优秀的专职商业译者。  相似文献   

20.
徐敏  李莲花 《海外英语》2012,(2):166-168
由于早期翻译理论长期没有关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导致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也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个最关键的因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翻译进行分析,发现翻译不仅是从一套符号系统向另一套符号系统的"意义"转换,而且翻译是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动的实践活动,译者表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这两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基础上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