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图布拉格镇1984年开始种植棉花直播发展到窄膜播种(80cm),1995宽膜播种(145cm)发展到超宽膜播种(180cm~200cm),随着棉花种植水平的提高,种植面积扩大,连续种植等原因棉花病虫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棉花第三代棉铃虫发生严重。生态条件发生改变,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危害日趋加重,因此,棉田虫害棉铃虫发生情况和防止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是世界性农业大害虫,在我国黄、淮棉区常发为害,沿江棉区则表现为偶发性。梅季少雨干旱,天敌种群锐减,是沿江及至沿海棉区棉铃虫突然暴发的环境条件,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是种群失控的人为因素。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随着高效农药取代后的辉煌战绩,助长了对化学防治的依赖。连续高强度的选择压力,造成棉铃虫抗性种群迅速扩大,使防治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进入九十年代,北方棉区棉铃虫已对大多数常用农药失去敏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用转移矩阵方法,根据一代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预测三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以期将短期预报变为中长期预报。 1 问题的提出三代棉铃虫是莱西县夏玉米穗期的常发性主要害虫,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发生程度多在中等(3级)以上,一般使玉米减产5%~7%,严重时达10%以上。莱西县种植夏玉米,历年都在30万亩左右,因此搞好三代棉铃虫的测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转移矩阵方法,根据一代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预测三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这样既可省去大量烦  相似文献   

4.
解决我国棉铃虫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提出解决我国棉铃虫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大面积统一防治而不是单纯依赖几种新农药。统一防治是分散经营形势下进行综合防治的重要保证。建议有关方面将组织协调棉农实施地区性统一防治作为当前棉铃虫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宫锡鸿  姜海萍 《预测》1993,12(4):52-53
1 前言农业病虫的长期预测是指预测一个月以外农业病虫发生趋势的预测。三代棉铃虫是胶东半岛中、西部夏玉米穗期的常发性主要害虫。搞好三代棉铃虫的长期预测,对于提高防治工作的主动性,确保夏玉米高产、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运用Fuzzy综合评判法,在资料不系统、不完整而测报员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b.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世界性大害虫。我国棉区每年都受其害,但南方棉区受害比北方棉区轻。然而,若遇大发生年(如我省1968、71、72、78年等)则暴发成灾,产量损失远超过棉红铃虫。由于长期单一地依赖化学农药,对棉铃虫防治不甚理想,故近年来不少研究者着手抗虫育种的研究。本文报道了11种不同棉花品种上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其头宽值和蛹重的影响,经LSR统计分析,表明差异是存在的,从而为抗性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宫锡鸿  韩明浩 《预测》1993,12(6):57-58,62
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大部分因素及病虫的发生程度均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模糊关系方程及模糊变换对处理带有模糊性的问题是比较适合的,本文用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偏西的茉西市的资料进行了分析:首先据1989年的资料建立模糊关系方程并求解,从而得到各因素对三代棉铃虫发生程度影响的大小,即因素的权重集X。而后,利用求得的因素权重集X和各年份的模糊关系矩阵R_i。对1982—1989年三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进行模糊变换,从而回测了1982—1989年三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回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程度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伊始 ,中国科学院便向世界隆重宣告一项科学壮举 :以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室主任陈新文研究员为主的科研人员与荷兰科学家合作 ,完成了中国棉铃虫单核衣壳核型多角体病毒 (HaSNPV)的全序列测定。这是世界上报道的首例单核衣壳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全序列 ,对杆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分子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该成果为国际病毒学界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发来贺信 ,亲切勉励科研人员努力为我国病毒学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谈起这项成果 ,陈新文研究员不无感…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基金》1993,7(3):231-234
盛承发男,1950年出生,1977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他经过多年对棉铃虫防治的研究,制定并提出了棉铃虫新经济阈值和防治棉铃虫的新策略。首次提出了棉铃虫的适度为害,如:摘除少量早期花蕾可以激发棉花的补偿功能,达到增产的新观点,打破了世代延续的种植棉花要“力保伏前桃”和“有虫必治”的传统植棉理论,丰富了棉花栽培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中国棉铃虫病毒基因全序列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发现世界上首例棉铃虫单核衣壳核型多角体病毒全序列,并且利用这一发现成功地研制出一种高效生物病毒杀虫剂.  相似文献   

11.
<正> 该项目在棉铃虫防治方面,研制出3种复配制剂、高效渗透涂抹剂,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研制成功一种对棉花立枯痫和枯黄萎病有特效的木霉菌制剂,防治效果最高可达80%。利用多菌灵对荧光假单胞杆菌的正向调控作用,研制了对棉化立枯病和枯黄篓病有特效的生物防治菌剂,荧光假单胞杆菌制剂,防治效果为63.1%至98.9%。 该成果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利用隐蔽施药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天敌,降低棉铃虫防治用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9,(2):165-167
盛承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78年考取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的生态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此后继续在马教授指导下,-承担棉虫攻关项目中的“华北棉区第二代棉铃虫经济阈值”课题  相似文献   

13.
如果达尔文活在当下,他一定会为昆虫世界在适者生存理论上所表现出的验证感到高兴和惊讶,一种害虫被抑制,新的昆虫种群迅速取而代之。〈br〉 上世纪90年代,转基因棉花作为中国第一种商业化种植的农作物,化解了棉铃虫危机,但盘桓不去的是其他种类害虫的侵袭。  相似文献   

14.
缺苗断垅的由来不少为害农作物害虫的活动,一眼就能看出。例如在棉花的落蕾、烂鈴中,可以看到棉铃虫;在有“黑膏药”的梨果中,可以发现食心虫;在卷缩和发红的棉叶或桃叶背面,很容易就找到密集的蚜虫或红蜘蛛。但地下害虫的为害却很  相似文献   

15.
虫害何时了     
千百年来,农作物害虫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之一。据估计,每年因为害虫的祸乱,全世界农作物生产的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之巨,其农产品实物足可以确保世界上8%的人口生活无虞,满足他们的衣食之需。例如,我国棉花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棉花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由于棉铃虫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进入了一个较为明显的高峰期。在1989年—1994年这6年中,每年都有病虫害大发生,有的年份如 1990年和 1993年各有3种主要病虫害的大发生。在已发生的病虫害中,以棉铃虫的危害最为严重,6年中有4年(1990、1992、1993、1994)大发生,其中1992年在黄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9)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生物技术也在急速发展.目前这种先进的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棉花生物技术现已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的棉花生物技术在抗棉铃虫等方面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堪称佼佼者,但是也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提高。本文将从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从而总结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坚持办点示范大力助推农村科技开发 早在建会初期,安乡县老科协就针对当时棉铃虫暴发、全县棉花生产蒙受巨大损失的严重情况,组织老专家深入重灾区安全乡高杨村办点,试种“抗虫棉”3000余亩,一举获得高产,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了金县棉花生产现场会,时任县委书记徐超文赞扬老科协是“县委的参谋、政府的助手、安乡的财富、人民的知音”。  相似文献   

19.
反复喷撒杀虫剂马拉磷酸20年之后,棉铃虫不再危害棉田了。但是后来,甜菜夜蛾——因曾扩大危害面积而得名的它的幼虫——能使善于适应天气变化的棉农落泪而闻名。灾害的关键是意想不到的,马拉磷酸使捕食甜菜夜蛾的黄蜂死亡了。Au-burn大学的鸟类学家Geoffrey E.mll说“真难以置信,我曾见过它们吃光一块田地,什么也没有留下。”  相似文献   

20.
生物科学     
《中国科技信息》2006,(10):52-58
生理学与基因组学:走向系统生物学;棉铃虫齿唇姬蜂对植物挥发物和寄主性信息素腺体化合物的EAG反应;秦岭川金丝猴的母系投入与生殖性别偏倚;值得注意的中国南部植物;元宝枫生长旺季树干液流动态及影响因素;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MDR1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TIMP-2在毕赤酵母中的克隆与表达;铜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