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女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2、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3、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招婿则相反。 4、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5、从电话费账单中,最能体会出“言多必失”的道理。 6、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游客”。 7、对某些有成就的人来说,“失恋”才是他们的成功之母。   说实话,以上这七条是我在一本杂志上抄的。原意或许就是让读者为此“幽上一默”。而我却想说,对我们写作者来讲,于此一定要深入一层。用一词,造一句,作一文,…  相似文献   

2.
桃,从植物学角度去看,它只是中国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为普通的花、果、树。然而,从文化学角度看,这极普通的花、果、树,却早在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发芽、生长,它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国的土壤中,它给中国文化增添了一份奇丽的景观,人们也在它身上寄寓着众多美好、怪谲的想象。同样,这花,这果,这树,也经受着几千年来不断发生变异的文化的风风雨雨,它的“年轮”,也就是这一文化烙印其上的刻痕。  相似文献   

3.
我们不难发现.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儿童美术读物中,有的吸引着众多的孩子,使他们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地百看不厌;而有的读物却受到孩子们的冷淡,无人问津,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情趣”在儿童美术读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朴素”的传播———广播电台记者谈媒体发展及个人素质提高(上)看到一篇《想听广播》的文章说:“一方小小的匣子,便能广而播之了,简单却有效;一些淡淡的话语,带出一片空间,平淡而精彩。于是,想听广播。”今天我们就请几位广播电台记者谈谈他们的工作和学习。问...  相似文献   

5.
潘璇 《大观周刊》2006,(24):56-56
对于像购车这样的“大事”,切不可马虎了事、盲目冲动在车展来临之肘,各位准购车族们可能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本期,我们特意“掘地三尺”挖来几位经验颇丰的老驾,请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谈谈购买新车的经验,或许这些能对广大的购车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我们经常说要“图并重,两翼齐飞”,常说要为摄影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真正做起来,许多人却仍是停留于授之以鱼,只解决他们的“三餐之需”:缺器材时就买一批相机,图片用得不好时就找编辑开开会,没图片时就给摄影记加加分,施施压……能否给新闻摄影一个自我持续发展的机制,让他们不需再依赖喂哺,不需再因为弱势而“享受”扶持政策?这,就要求报社管理层从观念上实现转变一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相似文献   

7.
彭兰 《网络传播》2005,(3):32-33
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受众时时面临着迷失的危险:他们可能迷失在时间中,因为在所谓“全时化”的新闻报道方式中.新闻绵延不绝.却常常让人寻不到头.找不到尾,更无法看到一个事件完整的发展线索;他们也可能迷失在网页这个“空间”中,在密不透风的页面上,目光四处游移却找不到可以停留的地方.在由超链接不断引导的页面跳转中.如入迷宫;他们更可能迷失在堆积如山却又缺乏真正内在联系的内容里.似乎在“牛饮”却仍然不能解渴。  相似文献   

8.
李佳 《青年记者》2007,(12):99-99
近两年来,在我国的电视新闻战线上,活跃着一支越来越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他们不是记者,却往往比真正的记者抢先一步赶到现场;他们不是专业摄像师,手持简单的家用DV摄像机,却也能够有模有样地拍出清晰、生动的新闻画面。他们,就是被称作电视台“编外部队”的“DV通讯员”。但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专业素质的不足,相关制度、政策的滞后,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半路老外     
2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老外”这个称呼时,指的是那些出没在中国大地上的洋人。近些年来,人们发现,自己身边这样的一些“老外”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有国外身份,包括绿卡和国籍,但却生活工作在中国;他们不像早年的“海归”一样满嘴蹦洋文,外貌和行为举止看起来与普通中国人无异,如果不说,谁也看不出来他与某个遥远国度的联系。作为“老外”里的新品种,他们原先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现在的身份是:半路老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我们经常说要“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常说要为摄影记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真正做起来,许多人却仍是停留于授之以鱼,只解决他们的“三餐之需”:缺器材时就买一批相机,图片用得不好时就找编辑开开会,没图片时就给摄影记者加加分,施施压……能否给新闻摄影一个自我持续发展的机制,让他们不需再依赖喂哺,不需再因为弱势而“享受”扶持政策?这就要求报社管理层从观念上实现转变——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相似文献   

11.
“书”名种种书史绵绵任俊为(安徽机电学院)世间万物皆有名,但名之所来、名之所本却各不相同;有的约定俗成,有的一人定音;有的仅是单纯区别符号,有的则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过程;有的事物“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有的却因时随俗、名号常新。我们整日与之为伴...  相似文献   

12.
身处欠发达地区的西北一隅,我和我的同事谈我们的出版发展,不免沉重和焦虑。 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三重挤压逼近着: 一重是我们被告知,我国加入WOT以后,的的确确是“狼来了”; 一重是我们眼下正领受着不均衡发展战略带给我们的失落;一重是就在欠发达地区,我们抵挡其他出版人的竞争也颇觉吃重。 或许,不久以后,这三重挤压会让我们更真确地感受切肤之痛,品尝举步维艰的苦涩。 但是我们呢?步子总得往前迈,我们毕竟在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着,不进则退,退则死,这是生存法则;我们告诫自己尽可焦虑不得焦躁,焦躁则迷乱,迷乱…  相似文献   

13.
李佳 《青年记者》2007,(12):99-99
近两年来,在我国的电视新闻战线上,活跃着一支越来越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他们不是记者,却往往比真正的记者抢先一步赶到现场;他们不是专业摄像师,手持简单的家用DV摄像机,却也能够有模有样地拍出清晰、生动的新闻画面。他们,就是被称作电视台“编外部队”的“DV通讯员”。但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专业素质的不足,相关制度、政策的滞后,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向熹 《新闻界》2001,(1):21-22
北京、上海、广州都提出要建立区域的“会议中心”;“会议经济”也成为经济研究人员的案头之题,而报纸尤其是机关报,却在为“会议新闻”头痛。   笔者参加的各种会议多了,对“会议新闻”的抱怨听多了,也着手作了些研究,才发现这原来不是一个小题目。本文陈述了近期的研究结果。   一、理一理“会议”的概念   “会议新闻多了,所以报纸一版不好看”;   “要改变现在的状况,必须改变会议新闻的写法,作到‘跳出会议写会议’”;   ……   这样论断与评价我们听得多了,它们传达着同样的信息:对新闻来说,会议不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新闻天地》2005,(4):64-64
长沙,三千年沧桑岁月,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铸就了他独特的城市之魂和发展之根。外地人评说长沙,一说“长沙很有文化”.一说“长沙人很会玩”。而这种“有文化”和“很会玩”的相互间不经意的碰撞.打破了长沙古城夜色的宁静,文化商人们先后认歌厅、酒吧、大剧场为文化载体,淋漓尽致地宣泄着他们对文化娱乐功能的趋同以及对文化市场的纯熟把握,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记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根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的国际报道和对目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出色记。”  相似文献   

17.
解读《超级女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人的话:《超级女声》在2005年着实“火”了一把;在街头巷尾都在热谈“超女”的胜负时,传播学界对“超女”现象的关注和研讨也在进行中。《超级女声》究竟是电视娱乐节目模式的积极开拓,还是盲目追求收视率的低俗的化娱乐节目?传媒专家的观点也是大相径庭。这里,我们选编了四位在较的硕士、博士生的稿件,他们清新独特的视角或许会给读不同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孙悟空,可以说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孙悟空最大的特点是富于战斗性——敢于战斗,善于战斗。他好战,但不行凶作恶;他能打,但不乱打:他敢打却不呈匹夫之勇;他神通广大却很重视武器的运用。 本刊精选的几则“经典战例”中的“武器”,与孙悟空的金箍棒、“三根毛”、“磕睡虫”等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我们应对市场竞争中的商战,或者职场政治,应当说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读报偶感     
年龄象一条纤,把我从昨天拉到今天;离休的命令象一根弹簧,一下子把我又拽回到昨天。人说爱回忆是衰老的征兆,可我感到,回念却其乐无穷。镜头1:1950年春,开封市南郊省军区政干校学员队宿舍门外的墙柱上,各班出的墙报琳琅满目,指导员和校报编辑们仔细地察看着。我们期待着赞誉,因为他们是“土包子”,我们都是学生兵。谁知他们用红铅笔画出了许多错别字,并告诫说:“宣传工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