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从其渊源看,实际上是多样的和谐,在儒家多显现为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多预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佛家则偏重于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永州阳明山从其"阳和"的本名来看,具备了"阳和"的性格,在当代社会它与台湾阳明山机缘巧合,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培育成为一座"和美"之山。  相似文献   

2.
“和”从其渊源看,实际上上是多样的和谐,在儒家多显现为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多预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佛家则偏重于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永州阳明山从其“阳和”的本名来看,具备了“阳和”的性格,在当代社会它与台湾阳明山机缘巧合,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培育成为一座“和美”之山。  相似文献   

3.
中国以“阳明”名山者有三,分别为得名于宋代之前、位于浙江绍兴地区之被称之为道教第十洞的“阳明洞天”,得名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的阳明山,以及蒋介石于1950年为纪念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将位于台湾省台北市近郊的“草山”所改名的阳明山。又王守仁因在浙江绍兴的“阳明洞天”修真证道,自号“阳明子”。文章就“阳明”之语义内涵进行考释,进而讨论王守仁以“阳明子”自号以及阳明山(洞天)得名之原因,从而梳理出三处阳明山之内在的精神纽带关系。  相似文献   

4.
意象结构,对应于自然由"阴阳二元对待"为基础而形成细致、复杂、多变的逻辑系统,足以反映出宇宙创生、含容万物在时空历程上那种细致、复杂与多变之层次逻辑;又由于此基础之"阴阳二元",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这就使得对应于自然规律的意象包孕式结构,能造成层次与变化、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和谐之美感。锁定这种结构,先探讨其哲学意涵,再就其辞章之表现,辅之以"多"、"二"、"一(○)"螺旋结构说明,足见此包孕式结构之奥妙。  相似文献   

5.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他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和家庭"和谐"的文化追寻。而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还包括他的"和谐"文学观和在文学创作上所追求的"新旧合璧"、雅俗和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和"是先秦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伦理、社会、文化诸观念。从"和"的哲理蕴涵到先秦儒家以"和"为贵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展开,乃是思维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先秦儒家尚"和"的乐教观,除强调音乐艺术形式本身之和外,更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和谐,以及审美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包括与外界自然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我国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理性"与"实用性""冲突一校正"的教育钟摆现象,其根源是适应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之间的问题.基础教育要摆脱在二者之间摇摆的现象,关键在于从广泛意义上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实用性",促进向数学"理性"的提升,在于追求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本真等几个方面,探索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从而寻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相生共长,追溯中国梦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分析,显现出中国现代性危机。从现有"风险社会"至应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科技和谐发展极具应对优势。科学发展观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在于科学决策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林建峰 《教师》2014,(16):115-115
英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学生和教师有良好的关系,教育将变成令人感兴趣和快乐的事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护甚至比他的学问和修养更重要。"由此可见,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教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师生冲突不时上演。本文主要从"情"与"爱"并行、"信任"与"沟通"并重两方面,阐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补充效益"与"溢出效益"两个方面。民办教育的"补充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投入部分,二是用于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费支出部分。在固定资产投入部分,仅2002-2008年全国就达到3000多亿元(不完全统计)。在教育事业费支出部分,仅辽宁省在2007年的支出就达到12亿多元。民办教育的"溢出效益"虽然难以精确计量,但从"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相区别的角度,还是可以"部分量化"显示的,即通过教育经济学家们所创造的特定公式能够计算出来。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社会贡献是无法量化的。如通过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通过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的提升,增强社会亲和力;通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提升国家软实力、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高职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坚持层次和类型的和谐统一,在"职"字上办出特色,不断彰显其职业性以体现其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在"高"字上凸显水平,不断彰显其高等性以提高其整体品质和核心竞争力。这既是高职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培育大学文化和精神等三个方面对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和谐统一进行系统思考,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金洪 《文教资料》2012,(23):66-68
本文从"天人合一"学说有利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立足"天人合一"的时代内涵,分析了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生态危机及其相关因素;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阐释,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合文化,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合统一;儒、道、佛三教的和谐相处,和合为一。阳明山作为一座文化之山,恰好体现了这一精髓,它由道教奠基,因佛教闻名,从大儒王阳明而得名--三教和合为一体。打造阳明山的文化,也应该突出和合文化的特征,以和合三教为文化载体,建造立于一山的三教庙宇,打造优势互补的三教文化,再现各具特色的三教礼仪。  相似文献   

17.
“知”的逻辑和“胜”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阴阳化生"的理论用"阴"、"阳"来阐释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孙子承袭了老子的理论,并且为了与战争的实践相一致,发展了老子"诈"和"奇"的思想。这种"诈"和"奇"的思想,一旦解析,就可以捕捉到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知"和其逻辑演绎下的"胜"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呼唤"语"和"文"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在"文"的学习中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从教学内容设定和教学形式的选择这样两个角度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语"和"文"和谐统一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荀子思想中"和"管理思想独具特色。"和"具有多层意蕴: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动力,是人类社会智慧与力量的集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象征,是群的最高境界。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和"、"义分则和"、"隆礼重法"、谁使之"和"等命题来诠释"和"的崭新管理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和"的管理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