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她乡》通过描述三位来自两性社会的男性科学家在她乡的遭遇,来批判当下社会制度性母职对女性的迫害,提出建立新型母职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家务和育儿不是母亲工作的中心,女性只有了摆脱了他者地位,进入社会,全面的提升自我,方可实现其作为社会人的价值。母职研究是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母职文化能带领我们开启社会进步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作为一种合法性知识文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物。母亲角色是女性重要的身份,分析教科书中的母职图像,可以呈现教科书所建构的理想母职观念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和插图进行分析,以探究教科书对理想母职的再现策略及其背后所建构的母职意识形态。笔者发现:第一,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家庭化”和“弱势化”两大特征。第二,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女性刻板印象、母职的社会公共角色缺失以及母职符号化等叙事方式建构了当前理想的母职观念。第三,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惩戒凝视”和“自我标准化”这两种策略实现了理想母职的再生产。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母职呈现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董丽 《华章》2011,(14)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她小说的内容往往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通过其代表作<紫色>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母亲的限制以及黑人女性所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歧视.沃克指出母职不是黑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种族和性别歧视才是罪恶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年轻女性的家庭角色发生明显改变。女性不再基于家庭经济积累目标外出务工,而是在家庭教育目标的统摄下向家庭回流,积极承担儿童养育职能。本研究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农村女性的母职回归,其动力机制在于教育变迁的结构性背景、乡村社会的竞争分化和年轻女性的教育觉醒。母职回归的具体实践内容包括:照料的身心在场、教育的精细投入和教养的家庭整合。农村女性的母职回归不仅是教育压力与性别分工下的理性选择,也是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方式之一。但在当下,农村返乡女性个体的理性决策未必带来积极的教育实践结果,母职回归更多起到兜底和补差的作用,还无法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母爱主题在现代女性作家笔下是重点描绘的内容。冰心在作品中对母爱执著不倦的讴歌使她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母爱作家;推崇母职赞美母爱的陈衡哲,她的母爱闪耀着更为宽广博大的人道主义光芒;徘徊在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冯沅君深陷其间难以突围;而张爱玲的作品消解了母亲形象的传统美感,通过暴露其丑陋展示出畸形的父权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在不同阶段女作家的倾情演绎下,母爱的涵义被演化得丰富而多变。  相似文献   

6.
刘洁 《中华家教》2023,(5):38-46
本文借鉴关系主义视角,从动静相容的整合视角出发,在家庭生活中理解母职的话语与实践。初为人母的身体体验是难受的,但对母职的认可会使母亲感到欣喜。在夫、妻、子的家庭三角中,母职一方面使夫妻关系呈现合作及冲突两种模式,另一方面合理化了母亲重视责任抑或陪伴的选择。面对隔代抚育,共居、同城、异地的空间形态使母职在时空、名实、职能等维度做出分割,“大家庭”中的权威—服从关系也会影响母职实践。无论独立母职还是合作母职,理解母职需要重视其关系属性,强调母职的流动、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莱辛的短篇佳作《到第十九号房间》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知识女性人物在面临男权社会母职意识形态道德禁锢并遭受心灵戕害的心路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人物对"本我"追寻与精神自由追求无果直至悲剧的深层原因,对女性树立主体意识、改变"他者"与献祭者形象、自我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帕金斯·吉尔曼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是美国女性文学作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作品充满对女性的关注,代表作《她乡》体现了她对女性未来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崇高伟大设想,正像其他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作品一样,该作品既饱含历史理性,又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关怀。她在作品中所倡导的平等、民主和环保是构建人类和谐社会的保障,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女性主义意识在"复仇"题材家庭伦理剧中全面觉醒。以《回家的诱惑》、《女人的颜色》为代表的"复仇"题材家庭伦理剧立足女性视角,鼓励现代女性冲破爱情、生存和母职的三重困境,去追求和拥有独立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晚清女作家秋瑾的诗词创作,无论是其少女时代的闺阁书写还是投身革命时期的暴力书写,无不显示出秋瑾与封建婚姻、与性别、与母职等束缚的斗争,最终走向社会革命、流血牺牲的艰巨历程。秋瑾诗歌的暴力书写内化为其生命诉求的实现,外化为其暴力革命的实施,并且打通了暴力书写与暴力革命二者间的隔膜,用革命女性的暴力书写颠覆了传统女性的哀怨书写,并把暴力书写所带来的动力转接到了个人的生命形态上,成为革命女性诗意暴力的审美指向。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6,(7):72-76
魏微小说常常描写现代人的异乡感,揭示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期内心的离散意识和还乡渴望。她的《回家》《异乡》《乡村、穷亲戚和爱情》等小说,以来自农村、小城镇及大城市的女性为主角,讲述她们各自的还乡故事,呈现现代女性身体及精神上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2.
目前,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3~6岁幼儿的家长有一定的育儿压力。其中,幼儿教养压力、生活调适压力和外界环境压力是家长较为关注的压力。通过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研发适宜当地家长需求的育儿课程,关注女性的母职困境和心理健康,提升父亲父职角色的责任感和参与度等策略,可以帮助家长缓解相应的育儿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个性鲜明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最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她忠实地寄托了作者对于中国理想女性的想象:作为长女,她满足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伦理诉求;作为圣女,她满足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15.
庐隐小说大多从婚恋、家庭等角度来对女性生活及其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纯粹的女性情绪世界。她以女性自身体验及生存境遇为依托,透过病妇独特的心理、感情、思想和欲望,展示了知识女性探究生命底蕴的苦闷与焦虑,以及爱情选择上的知与情的冲突,并借此对自我与社会进行双重探究及解剖。病情叙事既是她的观察视角,也是她的叙述视角,由此,我们看到了庐隐对社会秩序的焦虑与愤怒,她要借病妇形象来揭示女性个体与社会的失调和社会对女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林白的横空出世,将个人化的叙事融入到女性文学写作中,她特立独行的身体写作颠覆了传统的宏大叙事。她天然的性别立场决定了她的个人化叙事必然要以女性的身份展示女性。她笔下女性的生命体验,感情经历以及来自灵魂的焦虑不安更为真实动人。林白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审视着男权中心社会,以独特的话语模式建构起她的个人化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17.
黄荷  胡燕 《文教资料》2009,(15):30-32
本文作者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还乡>中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再审视.作者指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地位,是导致游苔莎悲剧的深层原因.游苔莎迷恋浮华的城市生活,迷茫地进行自我身份的主体性追寻,最终她意识到了自己的他者地位,但为时已晚,使得其悲剧性结局融入了悲壮.  相似文献   

18.
王娟 《海外英语》2012,(6):200-201
通过研究《青草在唱歌》中主人公玛丽以及她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分析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由于出身贫穷,玛丽一家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富有的白人看不起。艰难的生活条件使她萌发了女性主体意识——玛丽逃离农场和她的丈夫,以及后来一直主管农场等都预示着在她身上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但最终她仍然无法超越那个时代,还是屈服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国际父亲节。这个节日是由美国华盛顿州的杜德太太发起的。杜德太太的父亲叫威廉斯·玛特,是一名军人。在她13岁那年,母亲去世,留下6个儿女。她的父亲没再续弦,从此身兼父职与母职养育儿女。十多年后,眼见孩子们一个个长大.威廉斯·玛特甚是安慰,但他终因操劳过度而病倒,不久即逝世。  相似文献   

20.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