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师生互动的意图是"影响学生"还是"促进理解"来分析,教学互动可分为策略理性(目的)教学互动与交往理性教学互动.策略理性教学互动旨在通过互动而对学生"施加影响".交往理性的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旨归、以生成为指向、通过师生对话与商谈而达成理解与共识.实现交往理性的教学互动,需要师生拥有共同的生活世界、语言的交往使用以及师生身份角色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大学"交往-研讨-发现"教学模式是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相互研讨,使师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获得教学生活整体意义的教学活动模式.交往、研讨、发现是构成这种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其理论依据主要是:主体教育理论、交往教学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构成其基本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杜安立 《教育与职业》2007,3(23):103-104
交往教学理论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其立论的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我国班级授课制中实行交往教学,必须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模式,文章提出了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师生在心理相融、行为互动的交往中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完成和师生互惠,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4.
刍议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情知相连的双向互动交往活动。在学校教育这一特定的环境内,教师和学生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接触,建立联系。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也就构成了学校各种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二者“日久生情”,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关系也就成为维系师生交往的一个重要砝码。因此,探析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关系,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有着直接的重要意义。一、师生情感关系的内涵与功能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主体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便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教育交往:师生交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里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与一般的交往相比,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师生交往是教育交往中的一个侧重点,现代大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交往的匮乏、空白,表现为教育交往的本质性改变或异变。提倡"对话式"教育交往,重建教育交往的价值,可以促进师生双方人格的完满,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交往"与"合作".<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交往意义的互教互学.那么,什么是教育交往?课堂教学怎样开展教育交往呢?  相似文献   

8.
以CCSEQ问卷为调查工具,对M大学在校少数民族本科生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深入探究该校师生交往现状以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师生交往得分整体来讲高于平均水平,在年级和户籍地背景上呈现显著的差异;师生交往对少数民族本科生学习收获的影响程度较高,尤其是"正式交往"对学习收获的解释力最佳,但师生交往对多元化发展影响程度较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教师转变观念,与学生对话;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学校注重师生"良性互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关注学生整体学习收获。  相似文献   

9.
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意指将公共价值原则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中,从而保障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主、平等、协商、理性等公共价值原则并没有主导学校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生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空间中所享有的公民身份、课程权力以及话语权利依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灵阻隔,导致师生交往愈来愈成为扭曲的交往。扭曲的师生交往会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重建师生交往的公共价值取向,必须以协商性、民主性、批判性和无强制性等公共理性原则为基础,保障师生的平等权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最终推动师生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信息交流过程[1] 。学校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离不开各种主体间的交往 ,发生在教育行政人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交往构成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其中尤以师生之间的交往为学校教育实施的最终落脚点。对师生交往的认识、有效方法的掌握将会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因此本文将对学校教育中的师生交往做重点探讨 ,力图对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中影响师生交往的因素及有效师生交往的策略做一些探讨。  一、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 )有效的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三全育人”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改变以课堂思政教育为主阵地的思政教育范式,建立一种新的非组织化的思政教育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园环境即课程资源。“三全育人”之十大育人体系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各个因素的育人功能,将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作思政课程进行建设。二是交往场景即课程单元。交往场景是校园师生交往情境,一个场景即为一个思政教育的师生交往情境,类似于课堂教学中一个基本课程单元。三是交往过程即教育过程。师生交往过程通过思政教育意义阐释、师生互动等达成共识,落实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2.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共在性,平等性,情感性的特点,实现德育过程师生交往互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实现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体现理解与对话的教育本质;推动交往互动方法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分别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进行了阐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侧重在程序公正的条件下,完全平等的主体通过在理性动机下有效真实的互动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还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话不仅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它更构成了教学交往的重要品性和灵魂.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交往过程中,"对话"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文章指出这种教学交往"对话"品性的迷失主要表现为: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在教学交往中严重缺位,繁杂的训练和记诵取代了对课程内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解读.文章分析了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对话意识的高度淡漠,教师对教育权威的深度误读,师生生存交往的典型缺失,哲学解释学思维的严重缺位.最后,文章认为,回归教学交往的"对话"品性必须做到:树立平等意识,做到真诚倾听;淡化权力观念,重视内在权威;优化师生交往,构建生存关系;"悬置"传统的教学认识方式,以哲学解释学的思维关照教学交往.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只有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中才算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师生多边活动的氛围,通过交往,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6.
师生交往关系是高校教育活动中最能反映教育本质的关系。"主—客"体师生交往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不适应新时期高校师生发展需求。主体间性视阈下的高校师生交往关系将师生作为平等的主题,通过主体间性师生观念系和交往实践的建构,促成对话、理解而达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中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方式,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前高校师生交往整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交往频率低、时间短、内容单一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树立正确的师生交往观,丰富师生交往内容;拓展师生交往范围,增加师生交往机会;合理使用通讯媒介,加强师生间的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18.
师生课堂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交往过程中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现和完成。交往的主体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同时交往过程不是既定的而是互动的、生成的,具有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师生交往本应是一个共生的、发展的、体现出生命律动的过程。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师生交往却常常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忽视生命个体的成长,缺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摩交流正成为师生互动交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一种同质的态度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创新与整合功能。本文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情境中师生情感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基本对策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可分为知识型、潜能型和人格型,各类型往往陷入不同程度的情感误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以情感为基础的课堂交往的境界,走出交往情感的误区成为孟万金教授"人本特教"特别关注的内容.具体策略包括:奉献与关爱是唤起师生交往真情实感的前提;宽容与接纳是保证师生交往情感公平的基础;理解与对话是沟通师生交往情感交流的核心;点拨与引导是促进师生交往情感深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