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8岁画一棺木于墙上,旁边刻着八字自勉:"读书则生,不则入棺"。11岁师从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13岁至20岁期间"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残烂古籍  相似文献   

2.
李健 《云南档案》2014,(5):17-18
<正>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林纾不晓外文,却曾依靠他人口述,以流畅优美的译笔翻译外国作品二百多部,成为中国近代名重一时的大翻译家,中国正式的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堪称一代翻译奇才。口译笔书造就翻译奇才林纾自幼嗜书如命,5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8岁画一棺木于墙上,旁边刻着8八字自勉:"读书则生,不则入  相似文献   

3.
<正>林纾(1852—1924)自幼十分好学,五岁开始读书,勤勉刻苦、自强不息,在16岁前,林纾自购诵读的残烂古书多达三橱。林纾在仕途上辗转十余年,屡受挫折,最终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弃官从文,全力投身于文学和翻译事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文,最终成为清末著名的古文学家,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本文主要关注其文学翻译思想,其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涉及英、美、法、俄、  相似文献   

4.
攻书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当我们朗读叶剑英同志这首关于读书的诗句时,谁不感到这“攻”字用得极妙。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谈读书时就主张要“攻书”,要把书本上最艰难的东西当作敌人的堡垒,坚决攻下来。著名数学家王梓坤教授在传授读书方法时,也提出对有价值、高水平而又比较艰深的著作,其中包括一些公认名著,是要攻的。“攻”指攻坚,无坚则无所谓“攻”,“坚”常常表现为难点、难题,不容易理解的道理。“攻书”,不能见“坚”则退则躲。知识的敌堡横在面前,总是千方百计阻挡人们的进取,你不攻克它踏过它冲进,它就击溃你让你后退。想躲开它  相似文献   

5.
痴书     
面对日益激增的知识,谁没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呢?那种慢速度、低效率的读书态度,恐怕很少有人满足了,快节奏、高效率的读书,需要一种“痴书”精神,也就是一种潜心攻读的痴迷劲儿,因“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可见,“痴书”精神表现的第一个方面是爱好读书达到了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在他们那里听不到“没有时间读书”的埋怨,看不到荒废时光的闲散。他们痴于追寻和珍惜分分秒秒的光阴,痴于在知识的田园  相似文献   

6.
写学相长     
有个成语叫“教学相长”。其意思是说,通过教学活动,不但会使学生得到进步,老师本人的水平也能得到提高。我今天套用“教学相长”这一成语而提出“写学相长”,其意思则是想说明写作与学习的关系:二者之间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先说学习对写作水平提高的促进。这似乎不需要我多讲,许多古人及前辈都反复谈到过这个问题。宋代大文豪苏拭在其《东坡志林》一书中,记载了一条龙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谈写作的文字,文章说:“顷岁孙学老识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笔者注),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  相似文献   

7.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8.
编辑素质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 《编辑之友》1999,(1):39-40
宋黄山谷云:“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是对不读书人的生动写照,也适用于曾读过书后来又不读书的人。  相似文献   

9.
我想过,这一生可能要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了。我曾多次宣传过我的“三书主义”:能写书时则写书,写不出书来就老老实实教书,教不成书了那么就安安稳稳地读书。后来,经朋友提醒,又加上一“书”:待到年老眼花读不进书时,就摆摊“卖书”。大约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书”的心理预结构,所以在走了一趟意大利之后,脑海里便留下了许多与书有关的印象,权记于斯,以贻同好。  相似文献   

10.
“等身书”与“五车书”同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宋代的黄源从小就很聪明,刚满五岁时父亲对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叠起来同人一样高。而现在“等身书”都用来比喻某人的著作多而非指读书,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相似文献   

11.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12.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实际上,无论是青春年华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抑或日理万机、领袖群伦年代,他都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以书为伴: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一生读了难以数计的书。就毛泽东读书来说,在20世纪中国和全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实难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4.
<正>严复、辜鸿铭、林纾,同是近代福建籍的译坛泰斗,并称福建三杰。三位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严复长于译介西方思想文化名著,林纾以译著外国小说噪誉文坛,辜鸿铭则因英译国学经典而享誉海外。严复、林纾醉心西学,致力于西学东渐,辜鸿铭西学造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1980,(3)
去年日本共出版了四万多种、十二亿三千多万册书。按人口平均,全国每人可分十几册。不但书店,甚至百货店、食品、果品店等,都兼营售书业务,读书之风颇盛。抽样调查表明,一年里读过书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十五至十九岁者居多,占百分之八十八。但是,也还是有人不读书。据调查,全国每五人中有两人一年里未读一本书,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一本书沒买过”。经抽样调查,不读书的原因以“没有时间”者居多,占百分之三十。认为读书“无此必要”和“不爱看书”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17.
读书杂感     
重温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觉得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旁征博引、韦编三绝、挑灯夜读。那辛苦自不待言。而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说法。是哪些书“必读”,哪些书“不必读”,做得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8.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19.
林纾的古文,在其生前已被整理为三集:《畏庐文集》(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畏庐续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畏庐三集》(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林纾去世后,其弟子朱羲胄在《贞文先生年谱》(世界书局1949年版)中辑佚了数篇。20世纪80年代,张俊才先生编辑《林纾著译编年》,对林纾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揭示,不但较全面地列出了林纾文的篇目,还标注了具体的出处,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1990年,林薇先生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外国文学作品之被介绍到中国,最早大致可以上溯至清末(也许更早)。20世纪之初,一位相当著名的翻译小说大家是林纾(林琴南),他老先生后来在五四运动前后成了新文化运动首先是日话文的死敌,与胡适之、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展开过十分激烈的笔战。但尽管如此,林琴南向国人介绍西洋文学的功绩是不应抹杀的。有趣的是,林纾其实不懂外文,他的翻译是依靠别人详细介绍小说情节,然后由他用一种很典雅的文言文写出,所以出版时署名均为“林琴南译述”。这在世界翻译史上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