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重评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前期的作为,以“勾结列强”“窃国”定论是不确切的。他获得权力是地主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按照各自的需要与原则主动授予他的。他对列强依靠中有自主,妥协中有斗争。袁世凯成为民国总统是历史合力的结果。这不仅是阶级力量对比的体现、资产阶级性格的表现,同时也是袁世凯由“忠君”到“叛君”转变的结果,是当时各种矛盾、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袁世凯的转变顺应了历史潮流,对社会进步、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起到积极作用。不应由于卑劣的动机及以后罪过而予以抹杀。  相似文献   

2.
矛盾角色的嬗换--袁世凯与20世纪初的中国铁路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作为清廷封疆大吏和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曾主持修筑了著名的京张铁路,收回被帝国主义掠夺去的京汉及津镇铁路权;但同时也推行过铁路国有和借款筑路的反动政策,在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扮演着双重矛盾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组织的湘军,始终是在清廷要君主集权,与湘军将领要扩张地方势力的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就曾国藩个人来说,由吏部侍郎组织湘军,到1860年总督两江、1861年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事,其道路是曲折的。清廷长期猜忌曾国藩,害怕他兵权太大,易成尾大不掉之势;然而又不得不用他,所以,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压制他、打击他,遂使曾国藩几起几落。但曾国藩在忠君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中的矛盾心理,以及其在鸦片战争期间和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勾结过程中的表现,证明曾国藩并非是个终生媚外卖国的大汉奸。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与清末官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官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敏感的部分。因为它既涉及到权利再分配问题,也关系到所有在职官吏的切身利益,同时又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制度、理论观念的深固影响,因此改革必然会引发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对立。袁世凯在清末政局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官制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的态度随着既得利益的损益而前后有所变化。同样,袁世凯的举动也引起了清廷的猜疑和担心,双方矛盾日趋激烈。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面貌,甚至王朝之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6.
张謇与袁世凯结识于登州庆军军营,份属师生。张謇曾举荐袁世凯,也曾负气断交。二人在甲午战争时期复交,清末立宪运动时期通力合作,建立政治同盟,促成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时期张謇极力拥护袁世凯攫取最高权力,并在1912—1915年的袁世凯政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袁世凯复辟帝制,张謇断然弃袁而去,一心从事实业、教育。二人的交往合作长达36年,对清末民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1854年初,湘军从衡阳管师东征后,迅速发展壮大。清廷昧子满汉畛域,对曾国藩百般猜疑,有军机大臣向成丰帝进边:“曾国田以诗即在江,犹匹夫居间间一呼,跃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欣然变色久之一,收回了曾国著署及湖北巡抚的成命.沏D战役修改,曾国定坐团江西,一直郁郁不得志.清廷同时迅速提拔湘军别将胡林翼,使其“由贵州道员,一岁间用巡抚,湖北所精无不从者””,与曾国筹分庭抗礼。但是,胡林翼经营湖北数年后.却能主动与曾国藩悉心合作,特别是1859年后,随着江角、江北大营的覆亡,胡林翼通过多方活动,…  相似文献   

8.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清廷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要挟与被要挟的对立状态?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历来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饬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由于北洋军不听指挥,消极避战,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授其湖广总督职,负责湖北前线军务;但袁世凯嫌它权力太小,一再拖延,直到清政府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握有军政全权后才离开彰德,而且在东山再起之际,就确立了取清自代的思想。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主要通过对清廷最初重新起用袁世凯是什么原因主使,袁世凯受命之初对清廷究竟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方面所作的历史事实的考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曾门五兄弟》,写的是曾国藩兄弟五人曾国藩、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和曾国葆的故事。为什么读这本书呢?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曾国藩是一个载入中华史册的名人。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今湖南人。他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组建湘军,振兴清廷军政,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他效法西方,坚持富国强兵,堪为洋务运动先驱;他在义理考据方面,成就斐然,公推天下文章领袖;他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由此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相似文献   

10.
张裕钊因会试得主考官曾国藩赞赏,而结成师生之谊,成为“军中秘书”。张裕钊作文作诗皆受曾国藩影响。吴汝纶也因科举而得曾国藩赏识,留用曾府,起草奏疏,影响最大。科场不利的黎庶昌却得曾国藩提拔,“教以作文之法”。黎庶昌成为桐城派一流作家。薛福成因《上曾侯相书》而得曾国藩重用。薛福成文介绍西方风土人情,开拓了桐城派散文新境界,堪称现代散文之先声。  相似文献   

11.
联话两则     
一江南名士尽低头清末民初的一位大名士王壬秋(1833-1916,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曾国藩幕客。入民国后,袁世凯曾聘他为国史馆馆长)。他也有以妙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晚清统治阶级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拟对他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活动略加叙述,以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一同治七年七月二十日(1868年9月6日),清政府任命两江总督曾国藩为直隶总督。曾在办理交卸后入京请训,慈禧太后等曾四次召见并面授机宜。同治八年正月十七日(1869年2月27日),曾国藩向清廷上《略陈直隶应办事宜折》,指陈了直隶社会存在的弊  相似文献   

14.
湘军水师是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军三兵种里(水师、陆师、马队),水师“尤能制贼死命”。因此,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后,论功行赏,首推湘军统帅曾国藩创立湘军水师之功,湘军水师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大的历史作用,关键在于其营制方面颇有特色。而曾国藩创立湘军水师之功也主要体现在水师营制的建设上,这是他政治生涯中一项成功的事业,本文拟就湘军水师的营制作一初步的探索,希望对于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从现有公开的资料看,从1913年至1917年间,毛泽东仔细阅读了《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等书。在韶山纪念馆里藏有毛泽东当年读过的《曾国藩家书》的四、六、七、九卷。每卷的扉页上,毛泽东题了“咏芝珍藏”四个字。如此推崇珍惜,这在毛泽东的藏书中是少见的;可见曾国藩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非同一般。毛泽东特别佩服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经过有着详细的了解,所以才有“独服曾文正”的感叹。后来,毛泽东上了井冈山,领导武装斗争,由文人成为军事统帅。由于他与曾国藩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早期军事生涯,这就决定了两人的军事思想有许多观点是一致的;但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又决定了其军事思想有着深刻的分歧,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有志·有识·有恒谈谈曾国藩的读书方法⊙魏均有人曾说曾国藩是以学问建立“事功”的,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想来曾国藩以书生从戎,所率湘军是由人数不过几万的山民与士子组建而成,这和动则几十万而出的太平军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曾国藩终能“卒定大难”,挽清王...  相似文献   

17.
1909年1月,清廷以“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由,强行罢斥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但袁宫保并未返回原籍项城,而是先在河南卫辉住了几个月,6月间又搬到彰德(今河南安阳)府城北门外的洹上村。直到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袁在洹上村居住近三年的时间。彰德在太行山脚下,位于河南、直隶两省的交界处,是豫北的重镇,京汉路上的要塞。洹上村以面临洹水(又名安阳河)而得名。这里原有天津盐商何炳莹的一座别墅,面积约有200多亩,袁爱其朗敞宏静,即购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热”透视薛麒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嚼头”的人物。他在世时,战功赫赫、叱咤风云;去世之初,恩宠荣禄有加,名声不跌。被褒为一代名臣、忠臣:“战功最多”,又能“慎终如初”。20世纪.40年代,曾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各类著述40多种,其...  相似文献   

19.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清廷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要挟与被要挟的对立状态?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历来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饬令陆军大臣荫吕率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由于北洋军不听指挥,消极避战,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授其湖广总督职,负责湖北前线军务;但袁世凯嫌它权力太小,一再拖延,直到清政府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握有军政全权后才离开彰德,而且在东山再起之际,就确立了取清自代的思想。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主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风云历史人物.可以说,他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驻使朝鲜到编练新军,最后到首倡新政、颠覆满清和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他的这一系列作为既维护了封建统治,又使自己的权力达到顶峰,培植了自己的“北洋势力”.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关于袁世凯上台这一段历史事实众说纷纭.本文从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和李宗一的《袁世凯传》出发,着重评析和再认识袁世凯上台以及简要评价辛亥后的袁世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