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力激荡     
《大观周刊》2011,(1):F0003-F0003
今天无事,我吃了饭后出门晒太阳,碰到大哥,他正眯着眼睛看着天空,见到我,他忍不住对我说:“三弟,你看那云。”我抬头一看,顿时欢呼道:“好大的一团棉花糖呀!”大哥白了我一眼,兴趣索然地说:“什么东西都能让你想到吃的,倒也难得。”  相似文献   

2.
吃东西,有人嗜甜,有人嗜酸,有人嗜苦,有人嗜辣,有人嗜咸,但究其实,不过是兼吃五味时对某一味有所“倾斜”罢了。倘若始终给他“五味”中的一味,即使是食性再“宽容”的人,也免不了会倒胃口的。所以,要想吃得有味,非得五味俱全不可。记者的采访生活也是如此。唯其在采访中有不同味道的体会,才会感到采访生活的有味。无论到哪里采访,无论采访什么,除了乐感,还是乐感,潇洒得可以。世间是否有这样的记者,我不知道。我因为没有这种“潇洒”的水平,所以今年三四月随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采访,倒实实在在产生了多味的体会。先说对“急”的体味。第一次随团参加全国人代会报道,走得很匆忙,一到北京李长春省长就指示说,全国人代会期间,《河南日报》天天要有反映。一听此言,心里不免就有点急。大  相似文献   

3.
神农尝百草     
《大观周刊》2006,(29):53-53
神农氏,上古时传说中的炎帝,农业、医药发明人。神话中说他是牛头人身。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民间流传着:神农有一个水晶镜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出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  相似文献   

4.
故事里的“二大爺”被推崇为一个村的“权威”。村里人都听他的話,跟他学習。例如:貪吃罎子里的东西的牛把头伸進去拿不出來时,“二大爺”的办法是“把牛头割下來”,割下來的牛头仍然拿不出來,“二大爺”的妙計是“再把罎子打碎”。  相似文献   

5.
谈起“五味瓶”,很多人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瓶子。有句俗话叫做:“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不是怎么好尝的,而说到“方格地”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而绝大多数搞新闻报道、舞文弄墨的人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有人戏称吃新闻这碗饭的人是耕种“方格地”的,还有人干脆称之为“苦行僧”,不管怎么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泡在这块“方格地”里了。五年艰辛,常有朋友问我收益几何?我只答道:“拣到一只‘五味瓶’”,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有苦也有甜”。记得刚学“爬格子”那晨光,热情蛮高,下班便钻进宿舍,挑灯夜战到三更。早晨上班时路经邮筒旁,偷眼瞧瞧,如无熟人,便麻利地把稿投进信箱,然后便哼着小曲上班去。留下的是永无休止的等待。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现在的蔬菜越来越水灵漂亮,可是味道却越来越淡。我怀念小时候吃的咬一口就清香四溢的黄瓜,沙瓤的西红柿,越嚼越甜的大白菜。可是那时却很难买到菜,为买一点菜有时我们会跑十几里路。到底是有东西吃却不好吃好呢,还是东西虽好吃却买不到好呢?真让人难回答。可是无论如何,我可不想吃那么多氯霉素啊。”  相似文献   

7.
张新 《云南档案》2006,(2):42-42
通海的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且风味独特,县城的“稀豆粉”、里山的“油炸排骨”、高大的“白水鸭”、河西的“油炸碗豆粉”、南街餐厅的“凉米线”、兴蒙的“太极鳝鱼”、曲陀关的“甜白酒”……一莱一品,都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曲陀关的甜白酒,但凡路过的四方来客,到此总要停下车歇歇脚,品一品甜白酒,上路时再带上一些给亲朋好友们品尝。  相似文献   

8.
病毒有灵?     
历史上,千千万万人无助地面对自然灾难时,就曾把这些自然灾难看作是有灵的——把什么东西看作有灵,就是“放大”了这种东西,同时“放大”了人类恐惧。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话题将从一个母亲和孩子的对话开始。天真无邪的孩子正在看着电视,当屏幕上出现另一个小家伙高举一瓶果奶汁瓶宣告说:“吃了×××,味道就是香﹂时,孩于撒娇说:“妈妈,我也要买”,在厨房做饭的年轻母亲头也不抬,说了句:“宝贝,广告里的东西都是骗人的。”有心的广告策划心理专家们指出.这类对话,反映了我们商业社会中大众消费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反广告意识。一项消费心理调查表明,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消费者都认为,“只有质量不好的产品才需要做广告,名牌产品无须用广告来包装自己。”如果反广告意识仅仅缘于此,那么这…  相似文献   

10.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乃《伊索寓言》里的名篇,广泛传播,世界享用,可以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可若按辩证法来看,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狐狸吃不着葡萄,有时说它是酸的,有时也会又想那葡萄也许很甜。尽管“这一面”《伊索寓言》里好像没讲,可事实一再证明辩证法没错。 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的贝利,有一则已成名言似的“轶事”:当别人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按贝利这种逻辑来推理,他永远踢不出“最好”的球。当然有人会说这话里有谦虚也有矫情,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机智。 如果说贝利的…  相似文献   

11.
西红柿     
在我长期喜爱的东西里,有一样是——西红柿。 我甚至为它着迷。如果我看到哪一个人站在路边,弯着腰,忘情地吃一只西红柿时,就感到他是自己人,是“我们”。 而“我们”在吃过西红柿后,手向地上甩汁水,以袖子擦脸,更令人感到亲切。假如真的有一位上帝,它看到子民这样享用造物的恩典,一定会高兴。这样吃柿子,与喝柿子汤、在桌边文雅  相似文献   

12.
读报ABC     
A、看到某些肉麻的报道,我很怀疑这样的记者通讯员是否骨头里少了点钙质? 笔尖上是否蘸了点油水?“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也。”书法界称之为“柳骨”的柳公权一千多年前这句铮铮有声的“笔谏”不妨移赠给这些同仁。一位著名老报人说过:“蘸着油水写出来的东西,难免也是连油带水的。”斯言不谬。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从喷泉里流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要写“革命文”,需先当“革命人”,少气无骨怎么行?那种“东倒吃狗肉,西倒吃羊肉”的“笔杆子”到头来,肯定是个“吃谁家饭砸谁家锅”的“二丑”角色。奴性和投机性使然、没说的。 B、有人说“新闻报纸这个载体谁都可以坐一坐。”这话是不是有点“自由化”?或“热昏的胡话(鲁迅语)?但事实上却应了这个“点”,不是吗,谁给钱就给个档目,谁出钱就扬谁的名,钱多多登,钱少少登,这已经司空见惯不为怪了,只不过是报纸版权没有卖给谁就是了。这话是否有点太尖刻了些,会刺痛某些人神经末梢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的飞翔原是够高的,只是翅膀系上了黄金.文人啊请警惕:文 贝=败。  相似文献   

13.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4):13-13
“现在的独生子女。别说烧菜,就是开爆气、淘米.拣菜这些最简单的家务活都从没沾过手.短短的几天.能学会做广东菜,福建菜?学做菜又何必乘飞机去桂林.社区里办个厨艺班.学点最基本的家务倒还不错。”  相似文献   

14.
责任编辑要增强责任意识●陈德“那镇子里要有清水、有电力、有几户朴实的人家,大家吃自己种植的蔬菜和麦子,吃自己饲养出来的新鲜鸡蛋和肉食。”这是从某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某青年女作家的小说集中摘出来的一句话。这句话意思倒也明白,但仔细推敲却大有问题。第一...  相似文献   

15.
突然感觉,周围的“太监”一抓一大把。别误会,偶说的与不男不女什么的不是一个意思。偶的意思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喜欢咸吃萝卜淡操心的那种人。  相似文献   

16.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飞行员舰长柏耀平,今天已走上了海军某驱逐舰部队副部队长领导岗位,正率领着官兵在滔滔大洋上磨砺着海疆利剑。在我的新闻生涯中,参与对柏耀平这一重大典型的报道,印象尤深。几年前,我是人民海军的一名“水兵记者”。常年与大海和生活在海洋时空中的水兵打交道,逐渐养成了经常出海的习惯。开春了,我随水兵们追逐着大海涌动的第一阵春潮到海上锚训;夏日里,头顶烈日随战舰到远洋练兵;秋日里到预定海区看导弹、火箭攻击发射;冬日里迎着咸腥的朔风在海疆巡航;每每遇到重大军事演习,我更是丢开机关常规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积极地开展舆论监督李文海新闻界朋友聚首,谈起批评报道、舆论监督,都有一番感慨在心头,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中,更多的是酸辣和苦涩,一位朋友谈的更形象:搞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是“好听不好吃”。邯郸晚报去年元旦创刊时,办报方针里就定了一条要主动地引导生活,真有点...  相似文献   

18.
去年刚调到宣传股时,为了在“新闻”岗位上千出成绩,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扎在书报杂志堆里,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写新闻。结果,两个多月过去了,辛辛苦苦“写”出的百余篇新闻稿件都如“泥牛人海”,没有一篇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9.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20.
近闻折箩     
不少北方人听说过…折箩”这个词儿吧,就是把上顿比较丰盛的盘盘碟碟里的残渣余孽统统倒在一个盆儿里,下一顿热热再吃。——这个往一个盆儿里拾掇的动词,就叫“折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