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不断有台湾教师到大陆来上国语课,为大陆语文教坛带来一股别样的清新空气。然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台湾老师上的一节课,单凭一节课来判断台湾的国语教学,难免会得出盲人摸象的结论。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一节完整课例的研究,来深入地认识台湾国语课教学。下面这个课例辑录于台中师范学院陈弘昌博士编著的《国小语文科教学研究》一书,供台湾师范生研读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是一个带有示范性的课例。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笔者随"扬州大学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一行参观考察了台北市健康国小,听了台湾陈纯纯老师上的一节二年级国语课,感触颇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台湾国语课的话,那我想,用"难看"来形容,恐怕是最恰切的了。"难看"之一:安静在大陆观课,尤其每逢大型的公开课,那真是一场精神、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析大陆教师与台湾教师同课异构朱光潜先生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后得出结论:目标定位与结构设计方面,大陆教师与台湾教师一致,具体表现为“以学生为本,重视语文素养的全面达成”“综合统整,关注教学过程的实践操作”;具体要求与教学理念方面,大陆教师与台湾教师有差异,具体表现为“能力要求,大陆教师重在因体而教,台湾教师突出文本广义”“预设标准,大陆教师遵循教学梯度,台湾教师凸显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4.
周小蓬 《师道》2013,(9):34-35
今年4月在台湾举行第六届两岸四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创意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暨第一届两岸四地语文教师典范教学演示研讨会期间,有8位语文教师分别展示了朗读教学、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教学、议论文的以读带写指导教学等8堂课例,课型多样,方式多元,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语文教学各自的风采和特色,为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其  相似文献   

5.
看到全国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一篇教学实录《我会用计算器吗》,觉得非常新颖有趣,语言优美幽默,字里行间还透露出人文性,再加上本学期我们也有一部分用计算器计算的内容,于是选择这一节课来做教研组的研究课.  相似文献   

6.
一节课上完了,一课书讲完了,合上教案就算了结了吗?没有。从教学过程的特点看,一节课,一课书,虽然有其各自独立的任务和目的,但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前一节与后一节,这一课与那一课之间,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教学的连续性。因此,教师在课后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把心得体会写下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写“教后”。写“教后”好处甚多,归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主干课,在整个学习任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语文课程作为祖国的国语课,学好语文就更加显的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在这么多的课程中要学好语文课程,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呢?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函数的奇偶性"一课为例,通过"为什么要上这一课"、"这一课上什么"、"怎么上好这一课"这三个问题的问与答,系统地深入剖析教材,力图理解编者的意图,力图理解数学、学生、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自然呈现.一、为什么要上这一节课为什么要上这一节课?教科书不是已经  相似文献   

9.
对一个教师来说.上一节课容易,围绕一个主题上好一节课就难了,而要让教师明白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就更困难了。课例研究就是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上课的教研方式。它通过广泛开展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同构、跟踪式听课等行之有效的课例研讨方式,让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洁 《教师》2010,(36):41-41
听过许多校级公开课和市、区级展示课,许多教师上的课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研讨、总结的地方。每听完一节课,都让我们能够有所启悟,这些课渗透着新的教学理念,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而这些示范课中的不足、缺憾,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文澜  马肃霜 《山东教育》2012,(Z1):102-103
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节课,教师对教材理解和使用上的差异,会导致教学效果上的优劣不同。一、《品德与社会》教材使用中的问题1.单元意识薄弱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上,老师们通常采用单课教学的方式,注重一课一得,课与课之间的前后关系考虑得不多。常常是上完一节课后,马上总结出一个结论,下一节课就与这节课不  相似文献   

12.
我听了不少台湾名师在大陆上的课,这些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引发诸多思考,尤其是他们的课程目标意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意识和自主与分享意识强烈,值得大陆老师学习。本文以2012年5月"厦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李玉贵的《爱心树》(四年级)、丁维贞的《失火了》(二年级)和洪秀兰的《来玩球》(一年级)为例,解读之。一、课程目标意识有多强,课堂效率就有多高课程目标意识,通俗点说,就是教师非常清楚语文课要教(学)什么、教(学)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3.
吴洪娣 《教师》2012,(9):94-94
英语新课的导入对于一节课来讲是很重要的,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一节课的教学顺利与否。而英语知识的积累对于英语学习同样很重要,这种积累包括课上的和课外的,学生对于课外英语知识的积累除了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作为载体之外,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平时有意识地进行有意义的渗透和传授,而把这种积累放在每一节课的EnglishCorner之中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那么如何使这种积累和新课的教学不相冲突,而能相连贯起来相得益彰呢?五分钟,我们能赢得什么呢?我以一个相关的教学片段来做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上好每一节课是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分析和研究每一节课的教学是教师教研工作上必要的一课。以"分数的意义"为例,从本质分析、教材解读、话题交流、教学设计、提炼总结等几个方面论述对一节课应该按什么样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洁 《教师》2010,(33)
听过许多校级公开课和市、区级展示课,许多教师上的课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研讨、总结的地方.每听完一节课,都让我们能够有所启悟,这些课渗透着新的教学理念,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而这些示范课中的不足、缺憾,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果实的共同特征》教学纪实(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第五册)执教者陈幸元一、导入新课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什么叫共同特征?(某类物体都有,其它类物体没有的特征。)什么叫果实的共同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有什么共同特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常的一节课教学时间是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我们面对学生将自己精心备好的知识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借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实验),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单从时间上看,这45分钟非常关键,教师如果教学情景设计不到位、教学过程稍有偏差、遇到问题阻碍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我们应该拓展思路,将所学物理核心知识问题化,并加强课前和课中的"导学",将一般性知识消化在课外,而课堂上用来解决核心和重点问题,以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六年级国语里有一课是:“十七个勇士”。读者来信问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一年的国语上都是“十八个勇士”,现在为什麽少了一个呢? 答:据我们了解:以前国语上和长征故事上都是十八个勇士,後来人民日报根据一位亲身参加那一战役的战士的证明,才改正为十七个勇士,并且还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列举出来。因此国语课本便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改正了。  相似文献   

19.
正开栏的话: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每位教师或多或少都要上一些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在这些经过精心打磨和研究的课例中,教师常常会更深度地收获一些关于教学的思考和感悟。梳理这些案例,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一个范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课例不仅可以深度挖掘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为更多的教学研究者课后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是一种深化教学研究、促进个人成长的有效途径。2014年,特别开辟"课例研究"栏目,希望在栏目中呈现的课例不要面面俱到,也不是简单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而是蕴含鲜明的研究主题,反映耐人深思和寻味的教学问题,呈现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性实践。如果你正有这样的实践和思考,还等什么呢,赶快把它整理好寄给我们吧,来稿请注明"课例研究"栏目。  相似文献   

20.
崔红 《中学教学参考》2009,(19):120-121
2009年5月8日(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课,也是一周的最后一节课,老师们都知道这节课是最难上的一节课,师生一周教学、学习的劳累都集于这节课上,师生盼望周末放松休息的喜悦也都集于这节课上。于是,我想到了上朗读课,将两个班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朗读课堂。我把表情疲倦并带着些许懒散的学生带进电教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