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粮食生产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随着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有害重金属进入土壤系统,造成农田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直接导致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的生长受阻,粮食中重金属含量增加,从而降低粮食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影响粮食的生产安全。文章分析了通过改善农艺措施、使用土壤改良剂、植物修复等措施来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并通过筛选重金属富集能力低的粮食作物品种来降低粮食中重金属的含量,提高粮食生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土壤是小麦所需水、肥的主要来源,其理化性质和肥力水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庄巧生曾指出,土壤硝态氮的多少是决定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关键,小麦在形成子粒期间,其蛋白质中57%的氮是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  相似文献   

3.
浅析硅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位,是水稻良性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硅主要以单硅酸分子形式被植物吸收,可增强水稻种质的稳定性,能改善植株受光态势,提高光合作用,形成硅化细胞,增强茎秆硬度,从而提高抗病防虫能力。硅肥所含的二氧化硅和钙镁离子可与土壤中的钠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减少有害成分在植物体内沉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乡(镇)级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文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乡 (镇 )级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结果表明 ,菜田土壤主要养分N、P、K、Mn、Zn、Fe等尤其是P、Mn和Fe的速效含量明显高于粮田 ,种植制度和土壤肥料有关的管理历史是对土壤养分进行宏观分区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 ;粮田土壤N、P、K、Mn、Zn和Fe普遍缺乏 ,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整个区域土壤N、P、K、Mn、Zn等主要养分速效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存在着半方差结构 ,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存在着空间相关性 ,这一基本趋势对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是有利的。粮田区域土壤养分速效含量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对土壤主要养分N、P、K、Mn和Zn可分别分成 2、3、2、2和 2个养分分区 ,因而对这 5个土壤养分进行分区管理可行。作物高产优质分区平衡施肥技术在小麦和玉米上使产量分别增加 1 0 9%~ 1 2 5 %和 1 2 5 %~ 2 1 7% ,使经济效益分别提高5 89 97~ 74 6 5 6元 hm2 和 5 2 9 6 2~ 1 34 3 4 5元 hm2 。  相似文献   

5.
成安县2006年推广应用小麦测土配方涂层缓释一次肥1.2万亩,遍及全县9个乡镇200多个村。实践证明:施用小麦涂层缓释一次肥的小麦长势、产量都显著优于对照田。具体表现为:(1)在肥料成本或含量相等的情况下,施用小麦测土配方涂层缓释一次肥比常规施肥亩增产小麦54.8公斤,增产11.6%。(2)省肥:施用小麦测土配方涂层缓释一次肥只在播种时施一次肥,返青期、起身期不在追肥,可省肥20%。(3)节水:传统施肥小麦全生育期需浇水4次,施  相似文献   

6.
唐秀丽  魏红  刘玉芬 《金秋科苑》2009,(18):143-143
小麦产量是由品种特性(内因)及环境条件(外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在目前大田生产中,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生活条件(光、温、水、气、养分等)中,光与温主要依靠适应自然而得到满足,而水分、空气、养分则主要靠人们栽培过程中给予供应和调节,它们大多通过土壤对小麦生产发生作用,并受土壤性状的影响而在产量上表现不同效果。所以,土、肥、水是小麦生产上首要解决的基本生产条件。本文主要探讨小麦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7.
优质小麦高产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秀丽  魏红  刘玉芬 《今日科苑》2009,(18):143-143
小麦产量是由品种特性(内因)及环境条件(外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在目前大田生产中,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生活条件(光、温、水、气、养分等)中,光与温主要依靠适应自然而得到满足,而水分、空气、养分则主要靠人们栽培过程中给予供应和调节,它们大多通过土壤对小麦生产发生作用,并受土壤性状的影响而在产量上表现不同效果。所以,土、肥、水是小麦生产上首要解决的基本生产条件。本文主要探讨小麦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8.
王尔勇 《今日科苑》2010,(8):212-212
本试验通过在水整地前向低产田中施入稻壳灰和腐熟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结果土壤耕层增加12.5%、水稻产量增加13.12%。  相似文献   

9.
小麦高产稳产土肥水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产量是由品种特性(内因)及环境条件(外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在目前大田生产中,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生活条件(光、温、水、气、养分等)中,光与温主要依靠适应自然而得到满足,而水分、空气、养分则主要靠人们栽培过程中给予供应和调节,它们大多通过土壤对小麦生产发生作用,并受土壤性状的影响而在产量上表现不同效果。所以,土、肥、水是小麦生产上首要解决的基本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0.
徐钢  司洋 《今日科苑》2010,(6):158-158
本实验通过在水整地前向低产田中施入稻壳灰和腐熟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结果土壤耕层增加12.5%、水稻产量增加13.12%。  相似文献   

11.
徐钢  司洋 《金秋科苑》2010,(6):158-158
本实验通过在水整地前向低产田中施入稻壳灰和腐熟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结果土壤耕层增加12.5%、水稻产量增加13.12%。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对液体苗床肥应用,结果表明施用液体苗床肥处理苗期茎基宽比对照宽0.03厘米,液体苗床肥具有壮苗,增加水稻分蘖,促熟、较好地增加水稻产量作用。  相似文献   

13.
凌学江 《金秋科苑》2012,(20):17-18
中国深松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增加了产量,又培肥土壤,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了农耕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理论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的黑龙江深松耕法研究中提出的虚实并存效应原理。这一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提效增速”,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旱地小麦生育期降水少且利用效率低、产量低而不稳、比较效益低等生产实际问题,山西农业大学旱作栽培与生理团队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多年大田试验,研究探墒沟播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利用、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探墒沟播技术可增加旱地小麦越冬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5~18 mm、拔节期3~13 mm,降低了越冬-拔节土壤耗水量,显著增加了拔节-开花、开花-成熟耗水量;显著增加了穗长、小穗数,显著提高了穗数27万~36万/hm2,穗粒数3.1~3.5粒,千粒重1.5~3.0 g,提高产量14%~17%、水分利用效率12%~16%、氮肥偏生产力16%~17%.该技术减少总投入300元/hm2,增加总收入1554元/hm2,增加经济效益1854元/hm2.总之,旱地小麦探墒沟播技术有利于蓄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促进穗部发育,优化产量构成,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5.
凌学江 《今日科苑》2012,(20):17-18
中国深松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增加了产量,又培肥土壤,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了农耕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理论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的黑龙江深松耕法研究中提出的虚实并存效应原理。这一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提效增速”,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通过对液体苗床肥应用,结果表明施用液体苗床肥处理苗期茎基宽比对照宽0.03厘米,液体苗床肥具有壮苗,增加水稻分蘖,促熟、较好地增加水稻产量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倒伏是近年来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水稻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尤其为增产增加氨肥的用量,水稻产量呈逐年提高之势,但是因为忽视钾肥的使用或者用量不当,便产生了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结合有关技术,开展系统水稻倒伏研究实验和推广、示范,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杨波 《大众科技》2006,(7):59-59
超声波用途非常广泛.文章提出把超声波用于水稻种子处理.实验证明:处理水稻种子增加了水稻产量;处理粉煤灰提高了水泥强度.  相似文献   

19.
硅肥是水稻种植生产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化肥品种,这是因为水稻是一种典型的喜硅农作物,在硅含量充足的生长环境下,水稻的生长会更加健康快速,抗旱、抗倒伏以及抗病虫害能力更强,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水稻增收。但是在水稻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其施加硅肥,所带来的增产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合适的时期对水稻施用硅肥,才能达到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现本文就针对水稻不同生长时期下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进行调查,指出在水稻硅肥在作为基肥或分蘖肥时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试验,以两种基因型水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低镉浓度污染下,适当提高土壤磷肥浓度含量水稻产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两种供磷水平下,水稻的产量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优质品种在镉耐受性是优于高产品种。低镉污染对水稻产量影响有限,提高磷肥浓度能够改善低镉污染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