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素质教育,核心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主体性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能动实现的双重、双向对象化过程中发挥和构建自身主体性的教育活动。主体性教学的特征就是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老师的主导性。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双重双向的对象化活动,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作用,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曾立荣 《文教资料》2010,(24):196-197
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建构其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和交往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双重双向对象化活动,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作用,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根据情感的主体性特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是不可取代的。凡真实的情感都具有唯我性亦即主体性。现代教育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不管是教学还是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是坚定不移的。  相似文献   

6.
编辑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过程 ;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编辑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与生产产品的物化过程的辩证统一 ,具有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双重选择 ,其产品———出版物 ,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交往观,是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能动作用),二者在体育教学情境中所进行的信息、思想观点、情感和需要的平等交流,以及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体育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师生主体性双向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的交往由于双方处在特殊的环境中,具有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不同的独特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的交往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体育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的交往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双向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这种主体性的外在表现是学生主动的能动性,是发自学生内心的主观愿望,这种主动的能动性是教师教学所追寻的理想目标。换言之,要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内容,自主策划活动形式,自主地从事研究活动,在自主活动中超越自我。然而这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离实践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还给学生一个"自由",创新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把握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对于主体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对主体、主体性以及主体心理结构的认识为基础,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分析,主体性教学就是承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和发展师生的主体性,在以传递知识为基础的师生全面交往过程中建构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心理结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李群英 《文教资料》2008,(20):98-100
文章阐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具有双重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师生双主体性得以施展的有效途径,大学课堂教学应以此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新型课堂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释了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同费尔巴哈对象性学说的原则区别 ,揭示了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指出 ,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对象化理论 ,不仅具有本体论的意蕴 ,同时又是一种方法论 ,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认识模式。以对象化理论和方法来考察历史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才能真正把握二者之间真实的具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对象化关系 ,从而与在这一问题上的纯客体主义和纯主体主义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疏离和互为主体性的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紧紧依托生活世界,力求在“教师一学生”的双向主体性关系中,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重双向互动,在情感交融的同时实现德育价值的体验和认同,以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提升和飞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关于文学主体性的争论中,有一个主要问题未引起重视,这就是文学的对象化问题。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看,文学的主体性的实质,就是作家的主体性在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中的表现。文学创作,归根到底,乃是作家的自我实现。因此,要谈文学的主体性,就要落实到对象化这个问题上。对象化,是文学主体性的集中表现。下面试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剖析了把学生看作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完全意义上的主体和纯粹的客体两种观点,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中的弊端。主张学生是教学实践的生成主体,并提出了学生具有成为主体的潜质、教学实践过程就是学生由可能的主体向现实的主体生成过程、学生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是以实习为形式并具有尝试性的特征的根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17.
论学生认识发展的活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而深入地揭示活动基础上学生认识发展的实现机制,是教学活动理论乃至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根本上讲,活动凭借它自身的二重性,并依靠认识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同源同构、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之间的双向转化、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与师生之间的社会建构以及主体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5种机制,分别从认识的起源与发生、认识的建构与形成和认识的改进与转换三个方面,实现着学生的认识发展。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5种机制,将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1.教育观念需要澄清和创新。只重视教育的学生主体性而忽视其教师主体,只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如同重视教师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强调发挥教师主体而忽视发展学生主体一样,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而且对主体教学实践也是不利的。主体教育应当是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主体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客体性教学导致青少年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 ,进而影响到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致使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逐年下降 ,要改变这种情况 ,必须进行主体性体育教学 ,即能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的教学 .要实现这一点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平等教育、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三种教学理念 .  相似文献   

20.
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建军  尚致远 《教育研究》2005,26(1):23-29,47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当代社会人的转型,要求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从单子式主体到类主体,从个人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革,走向类主体教育。这就要求教育目的观从个人主义走向共同体主义:教育实践观从对象化活动走向交往;教育内容观从片面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