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教系魏承钧、汪青松、范佩伟主编的《政治学新编》一书,最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分三编十八章,论述了政治与政治学、政治体系与政治体制、政治运行与政治发展等问题,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角度,对政治学新课题作了探讨,在内容  相似文献   

2.
一政治学一词最初源出于古希腊语Politike,意指关于城邦国家的学说。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政治学是对社会政治现象及其有关方面问题的系统研究;狭义政治学只研究国家、政府以及为行使政治职能所建立的各种机构。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学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按照美国学者的理解,广义政治学应包括: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3.
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由语言学和政治学交叉渗透而生、影响深远的新兴学科,是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产物.政治是一种语言存在模式,也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高度语言化的社会性活动.语言的政治性与政治的语言性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政治语言学的根基.围绕政治语言和政治交际这两个主要研究对象,从政治学取向和语言学取向两条路径对政治语言学展开研究,可以解决政治语言学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不明确、研究内涵不确定、外延无限扩展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比较政治学指的是设立多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研究对象行为、机构、程序的比对,寻找不同国家政治体系之间的异同之处,继而揭示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优势和特殊性。良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能够将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经验总结为不同的话语体系。通过对话语体系的应用,可以将该国的知识基础和价值差异充分归纳。所谓中国特色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指的是中国特有的比较政治学研究体系和定位方法。它是一切政治研究行为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一些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日渐密切,教育政治学走出发展的低谷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国家与教育不平等、课程与政治、文化政治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西方教育政治学的最新进展,这些进展无论就研究方法、理论深度,还是研究内容都对我国教育政治学研究有独特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治学的两门分支学科,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曾经紧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经过学科史上的前两次争论,二者逐步分离并成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对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也正在打破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传统界限,并促成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再次结合.政治理论不仅是我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丰富的思想遗产,也为国家提供了适当的行为准则并为构建一种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生活及其系统,它是对政治领域中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经济学方法论揭示。它主要从政治学和经济学中找到契合点,对政治生活及其系统进行经济学分析。它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政治产品、政治市场、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民主、政治效益、政治问题等。政治的经济分析为我们阐释并理解政治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视角,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出发尝试对经济政治学体系框架即一般性内容作一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政治学的学科特色.与西方不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表现为"唯实政治学"或"治理政治学".本文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和线索,并由此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关注重点自有其特色.这些重点包含重农、重一、重和、重民、重德等.与政治实践的紧密结合则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成为政治中的重要因素,传统政治学的国家,权力,政策三个主要方面在网络影响下发生了根本变化。章分析网络在政治的主要方面即网络政治体系,网络政治权力,网络政治政策和世界网络政治的影响和作用,叙述了网络时代政治学的新内容,提出构建网络政治学的设想,它包括网络技术体系,网络政治化,网络政治运作,世界网络政治等。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政治和经济,或社会和个人,或国家和市场之间相联系、相交叉或相重叠的问题、现象和关系作为研究内容的社会科学;新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又不同于政治学,而是这两门学科的有机融合;新政治经济学试图以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为基础,发展出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西方新政治经济学是在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和自由化,而民族国家的政治和主权是高度独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说明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的经济学和单纯的政治学无法说明和解释市场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社会与个人的矛盾;研究经济问题需要考虑政治因素,分析政治问题需要使用经济学的方法,这是新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正>拉丁美洲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的区域性研究,其所跨学科包括了历史学、地理学、语言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等,拉美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并利用多种分析工具。而这里的"区域性研究"不仅包括拉美大陆,还包括加勒比地区和跨大西洋区域。拉美研究一直是美国"区域研究"的内容之一,1由于美国教育部支持的国家资源中心的全称为"外语、区域和国际研究的国家资源中心",区域研究也是国际研究的一  相似文献   

12.
政治转型源于经济转轨的内在需求,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形态,因而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现有的政治转型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转型的模式、动力、方式与支撑资源等方面的探讨,而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转型政治学尚待树立,其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微观层面的政治主体结构及其权力格局、政治转型的系统结构及其互补性体系、政治转型中的国家作用及其定位、政治制度的架构及其运作的机制,以及转型期的公共领域与公共生活等。  相似文献   

13.
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理论体系,也是一种政治理论学说。围绕国家与市场、自由与民主、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这三个核心范畴,新自由主义建构了一种新的社会政治模型,这种模型勾勒出了遍及全球的政治转变的条件。为准确把握新自由主义政治学的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必须梳理、归纳新自由主义政治学的理论主题,揭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破解新自由主义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政治整合理论是冲突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冲突与整合理论关注政治整合问题,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解和尝试.对于政治整合理论研究,不仅关注政治整合的必要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局限性,以理性来反思政治整合是一种反向的思维做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专业解读政治学与行政学是近代由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以国家及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围涉及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和国际政治等领域。政治学和行政学专业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发展历程,该专业设始于美国。1880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翰·伯吉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第一所政治学院,使政治学进入高校。进入20世纪,政治  相似文献   

16.
生态政治·生态政治学·生态政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政治是工业化国家和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生态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系统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政治学研究既要坚持科学的技术路线,又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我国自1982年以来,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也开始了对政治文化的研究。把政治文化的研究引进教育学领域,是一种新的尝试。一、政治文化: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一些观点,最早来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种“精神状态”促成了政治稳定或政治革命。18世纪德国思想家约·赫尔德第一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词,俄国19世纪的一些历史著作中也有它的出现。到本世纪中叶,政治文化已成为现代政治学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政治学是研究一切政治现象或政治形态的科学,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政治学理论专业教学需要实现学术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其学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独具特色的专业化课程体系、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分析路径、逻辑推演的教学方法、对当代中国政治的观照以及对政治学人文精神的追求。学术化教学模式内含着政治学者的一种责任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政治哲学研究学科问题的研究已经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关注,不过目前在许多主面仍然存在不少争议,在学科定位,与政治学所属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理解相比,政治哲学作为哲学所属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则更为适当。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确定为与社会基本结构等政治问题相关的根本价值或者共同善。政治哲学的学科资源应当广泛地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西方政治哲学思想以及政治哲学与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设计等内容,政治哲学的发展需要学术制度层面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自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在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开始出现由"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向"毛泽东政治学思想"研究转变的趋势.今后应将"毛泽东政治学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对毛泽东政治学思想体系创建的条件、毛泽东政治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及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等进行研究,使"毛泽东政治学思想"研究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为毛泽东研究的深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