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小鸟在树林中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开着会,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地唱着歌,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虫儿们也出来活动了.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时,是这样进行外貌描写的:"她那鹅蛋般的脸上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教师要学生改"长"为另一字,学生为难了.教师启发说:"'长'指长出来,眼睛没有凸出脸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自然段:"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学片断(在学生感受春天树木颜色美后,体会"抽")师:现在我们来当当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树。冬天,你们身上的叶子都落光  相似文献   

4.
读书如吃饭,这是清人袁枚的一个著名比喻.他曾在<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或问:‘诗既不典,何以少陵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知‘破'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  相似文献   

5.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是一座山,一座矿藏丰富的山--这样一座教学艺术的高峰,我们景仰之,更要学习之.北大附中程翔先生曾说过:"研究任何事物都应该既究其‘表'又究其‘里'.‘表'是‘里'的外化,‘里'是‘表'的源泉."笔者试图换一个角度,从底蕴这样的"里"去学习于老师.  相似文献   

6.
一、在比较中讲解词语。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这篇课文文句优美,所描绘的景色也十分迷人。教师讲授这一课,就要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来让学生感受这份美。讲解春天景色时,品析“抽出”一词,教师首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抽出”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拟人),其意思相近于什么词(长出)。比较讨论“抽出”与“长出”区别在什么地方?通过联系实际,已知“抽出”是一般人的动作,速度快,教师通过做动作帮学生领会“抽出”不仅比“长出”快,且形象地写出枝条生长的动态,体会树木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生长得生机勃勃。经过比较,学生深…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如何把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呢?在长期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这样的经验——得心应手写出来,推敲琢磨改精彩。就是先让学生尽快地把习作的草稿写出来,然后细细推敲,反复琢磨,把习作改精彩。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乡     
正2月10日晴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是个风景优美,景色迷人的地方。春天,农民伯伯忙来忙去,在田野里播种。路边的柳树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小草伸了伸懒腰,迫不及待地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钻了出来,它们伸出娇嫩的小脑袋,望着外面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极力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活动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写出顺序来     
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斗子,过了些日子,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  相似文献   

11.
<正>《民国风度》一书的"内容推荐"中有这样一段话:"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这样的评说,我完全赞同,不妨从我近期相遇的民国校刊说起。  相似文献   

12.
迎春花     
庞风  张丽 《小学生》2007,(5):18-18
春天来了,美好的春天带给我无限的喜悦,可最感动我的还是迎春花。早春的天气还比较寒冷,人工湖里残留着薄冰,小虫子们钻在地下不敢出来,小草不敢露头,柳枝没有泛青……迎春花的枝条却早已变绿,枝条上抽出了红  相似文献   

13.
冬天,许多树木光秃秃的。桑树妈妈显得又矮又瘦,身上一根枝条也没有。可是当春风一吹,小草钻出地面的时候,她的身上又抽出了嫩枝,慢慢地长满了肥厚的桑叶养蚕的农民伯伯来了,把长满嫩叶的枝条一根根剪下来,他们说:‘蚕宝宝饿了,它们要吃桑叶了。’桑树妈妈伤心地流出了眼泪,她的泪水是白色的,就象孩子们爱喝的牛奶一样。后来,桑树妈妈又抽出了第二批枝条,长满了绿油油的桑叶,可是又被蚕农伯伯剪走了,她哭得更伤心了。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习惯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能'与‘想'有什么区别?""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物理文化,解世雄教授是这样定义的:"物理文化是历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理论过程中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1]所以"物理文化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综合体,其中人是物理文化‘活'的载体,物是物理文化‘死'的载体,以及人和物作用创造出来的文化环境."[1]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17.
"扁"字在字典里呆闷了,准备出去玩玩. 一天,他悄悄地溜了出来,来到了大海上.可渔民一看到他,就撒下渔网要捕他."扁"字连忙问:"我是轻快的‘扁',你为什么要撒网捕我?" 渔民回答说:"扁加鱼字是‘鳊',我不捕你捕谁?再说,扁加马字是‘骗',你休想骗我!"说着动手就捕.幸亏"扁"字眼明腿快,才免遭一劫.  相似文献   

18.
顾宏娟 《早期教育》2000,(10):21-21
愉快的角色游戏已近尾声,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自由讲评".第一个自告奋勇发言的是郭佳伟:"今天我没在‘幼儿园'捣乱,但‘老师'却把我卖给了‘图书馆'."我听了很奇怪,怎会发生这样的事?经过调查,才知道是在游戏中,扮演老师的孩子把郭佳伟带到"图书馆"对"管理员"说:"这孩子太顽皮了,卖给你们算了.""管理员"答道:"那太好了,正好炖汤喝."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自然段:“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相似文献   

20.
春天,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汇成小溪。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漫山遍野像铺上了一条绿色的地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