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蒙古语意为“多水汇入之湖”,位居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东南角。而罗布泊地区则是指罗布泊湖区及其周围的沙漠、戈壁、风化土堆群(即雅丹),总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该地区西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界,东达玉门关和阳关之间,南依阿尔金山,北抵库鲁塔格及北山。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现状时时在向人们昭示: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吧,不要再制造这样的“生命禁区”了。罗布泊地区的生态变迁与罗布泊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200万年以前,罗布泊水域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2000年前…  相似文献   

2.
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称得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然而,也许是塔里木河流域那块土地太广袤了,要想全面准确地认识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也就造成了课文中对那个环境下特定事物的表述上出现了些许差错。虽然如此,作为教科书,这也是不应该出现的。为此,本文特予指出并作分析如下:一、罗布泊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开篇第一句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后文中又叙述说:“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  相似文献   

3.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对罗布泊夏季气温的描述有误。原文为:“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这里,作者对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两个概念的理解有误。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了帝禹时代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五藏山经》的《西山经》和《北山经》多处提到“泑泽”,并明确指出这里是黄河的源头,其附近是著名的黄帝族都城“昆仑”。关于泑泽的地理方位,历代学者均认为即蒲昌海(位于今日罗布泊遗址),并相信黄河在此处“潜行地下”数千里后重新冒出地面。笔者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住的考证已历时数十年,有足够多的理由表明泑泽不可能是远离黄河河道的罗布泊,而是早已干涸的黄河前套太湖泽,而黄帝族都城“昆仑”则位于今日黄河河套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5.
潘华胜 《教育文汇》2014,(18):27-28
不久前,笔者听了几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并在网上搜集了有关这一课的教案,发现许多老师教学中都用到了“罗布泊”图片,而且使用图片的教学环节设计几乎如出一辙。 上课开始,老师们都会花不少时间展示一组“过去的罗布泊”碧水蓝天的彩色图片,接着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个画面相应的文字片段。“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相似文献   

6.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吴刚的一篇文章,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课题。)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相似文献   

7.
崛起罗布泊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最大的盐湖。上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驾着木筏对罗布泊进行探险考察,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罗布泊探秘》一书。此后,罗布泊一直是世界各国探险家和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六月飞雪新疆巴里坤县受天山山水滋润,气候寒凉,冬天多冷至摄氏零下二十几度,年平均气温只有1℃,有“六月飞雪”之说。人们常年不离棉衣,其冷况为西部一绝。神秘罗布泊罗布泊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因历代风沙侵袭而失去了碧波粼粼的风采,于20世纪70年代彻底干涸。罗布泊不仅是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美丽景点,更滋润过世界闻名的楼兰古国。当它的踪影消失在无边的沙漠瀚海,却披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遇难。人们给它的绰号是“魔鬼三角洲”、“生命禁区”、“死亡之海”等等。许多科学家、探险家都来过…  相似文献   

9.
挑战“死亡之地”的生命现在的罗布泊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一隅,年降水量不足10mm,这里不仅没有淡水,而且土壤含盐分很高,生物几乎无法存活,所以罗布泊被称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在这种极端干旱和高度盐渍化的环境中,动物和植物是怎样顽强地维持生命呢?在罗布泊盐土上生长的植物,都具有极强的耐盐能力,能从矿化度较高的水中汲取生命的动力,如盐穗木、罗布麻、盐地凤毛菊、叉枝鸦葱、沙拐枣、黑果枸等,构成了罗布泊地区种数不多、特色显著的植物世界。红柳是一种落枝叶灌木,它的叶子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已变态缩小成鳞片…  相似文献   

10.
神秘消失一千多年的楼兰古国,它的王国遗址终于在1999年被再次发现。这个在1500年前还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繁荣古国,坐落在被视为禁区的罗布泊荒漠腹地,属新疆若羌县,周围几百千米的戈壁沙漠深深掩埋了曾经的文明。 楼兰古城位于古代塔里木河尾端形成的一个小三角洲上。在古代罗布泊的西北端。《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就向汉武帝报告“楼兰、姑师邑有  相似文献   

11.
罗布人来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处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在汉文古籍中又称盐泽、氵幼泽、蒲昌海、辅日(昌)海、牢兰海、临海、纳缚波、罗布淖尔等,曾经是塔里木盆地诸水汇聚的泽国,三四十年前彻底干涸,成为地图上有名无实的湖泊。公元前后,在罗布泊地区曾出现名为楼兰、后更名为鄯善的古国。据考古发现,楼兰人种以雅利安人种为主,使用的语言是印欧语系中印度西北俗语的变种,通用亻去卢文和汉文。目前发现于楼兰范围内文书的时代,终止于公元330年。关于楼兰的记载,在公元4世纪前后,不见于中国史书。楼兰改名鄯善并可能迁都后,也于公元5世纪末、6世纪中…  相似文献   

12.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我归纳了以下初中语文常用的导入方法:一、图文导入。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雪》、《华南虎》、《狼》、《海燕》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由马字的演变导入《马》。  相似文献   

13.
新疆罗布泊一带千丘万沟形成的“世界一绝”,统称“雅丹”,亦译“雅尔当”,原是当地维吾尔族对“险峻山丘”的称呼。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这个词汇。于是,“雅丹”就成了世界地理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通用的术语,专指干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它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顺盛行风方向伸长。土丘高半米至十多米,长数十米至数百米。成分是粉砂、细砂和砂粘土。“沟槽”最宽的一两米,最深的几十米。“雅丹”对研究世界地貌学颇有价值,世界地理学家对它十分向往。  相似文献   

14.
科苑集粹     
《科学课》1998,(4)
新疆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孙晓明近日向记者透露说,素有“干极”之称,被认为是“生命禁区”的罗布泊地区,将在本世纪最后几年内出现一个淡水供应基地。 自去年开始,孙晓明就带领一支地质队在罗布泊地区寻找低矿化度的地下水。从目前情况看,位于罗布泊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11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以下简称“鲁奖”)获奖作品名单在北京揭晓.其中,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凭借《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成为第一个以传统诗词获得“鲁奖”的诗人.不过其诗集中的几首诗词,如“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邓稼先》节选)“今宵荧幕富星光,五省共追超女狂.歌曲一朝惊屈贾,粉丝十万下江湘”(《超级女声》节选),却引来网友“围观”,并引发了一场有关“古诗体例”的口水战.  相似文献   

16.
<正>《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作家吴刚写于2001年的一篇报告文学,收录在《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一书里。本县一次优质课评选中多人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都把本文混同于一篇一般的散文来上,仅仅关注了其文学性的语言,重点将课文中用文学语言描绘罗布泊今夕现状的部分对比着进行了品读学习,教学的落点似乎仅仅在于欣赏语言的生动,而忽视了作品中的非文学表达,忽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忽视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  相似文献   

17.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的一种学习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作为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目的,构建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敬畏自然》从科学理性出发否定了“征服自然”,提出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层层推进的论述、鲜明的对比让说理非常严密,令人信服。《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语言既富真实性,又富形象性和抒情性,值得一品。  相似文献   

19.
《离骚》诗人第三次神游“指西海以为期”,这西海应是日落之海。但是飞向西极途中诗人却突然看到东升的辉煌烜赫的朝阳,“陟升皇之赫戏兮”,希望像追日并入日的夸父那样飞到太阳里去——有人说这是“太阳诗人”向往复归于图腾。如果西海近在甘青新疆一带,薄暮时决不会有赫戏之升皇(朝阳)的;巴里坤湖、罗布泊与博斯腾湖也不“雄大”得够资  相似文献   

2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白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