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网络等新媒体对电视发起咄咄逼人的攻势时,电视正在试图接管芸芸众生的终生大事——让众多父母整日唠叨、让剩男剩女身心焦虑、让社会学家颇感担忧、事关人类繁衍社会和谐的男女婚恋大事。电视相亲节目在沉寂多年之后峰回路转异军突起,不仅抢了众多婚介所的生意,也抢了同时段娱乐类甚至新闻类节目的不少收视份额,搅起电视业界的几多口水几多硝烟,  相似文献   

2.
陈长松 《新闻界》2008,(2):16-18
本文借用有关杂语和狂欢的理论对江苏综艺频道的娱乐节目《娱乐818》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阳  吴晨 《新闻世界》2014,(5):253-255
新媒介带我们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里娱乐思维覆盖了一切公共话题和言论,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新闻也常以娱乐化形式呈现,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追逐娱乐快感。新媒介的娱乐化倾向是否必然是负面的,该如何看待这种社会趋势,重读波兹曼的名著《娱乐至死》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蓓 《新闻知识》2007,(8):42-43
“我们心目中敬重的孔子其实是一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用如此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来解读古老经典,再搭上大众传媒这班快车,而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于丹热,一跃成为众人追捧的“学术明星”,她写作的《论语〈心得〉》也在全国畅销。虽然对她持“反对”的声音也同样激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蓓 《新闻知识》2007,(8):42-43
"我们心目中敬重的孔子其实是一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  相似文献   

7.
李蓓 《视听界》2007,(4):64-65
舞台上华丽热闹的歌舞秀,演播室里笑骂嘲讽、脱口成秀,主持人的插科打诨,场内观众的揶揄欢呼……这些狂欢化的表征在湖南本土娱乐脱口秀节目《越策越开心》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与《超级女声》这场全民狂欢的娱乐盛宴相比,《越策越开心》像一场“跳梁小丑”式的狂欢秀,说它是“小丑式”不是要贬低其节目品味,而是想借此来形容节目中所表现出的非正式的娱乐特质和娱乐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文化时代,消费主义涌动,娱乐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麻痹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加入娱乐的狂欢之中。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对于大众文化进行了抨击。他认为,电视使人们抛弃了理性思考,只是一味追求娱乐化。目前在我国的传媒环境中,电视业的娱乐化现象十分严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分析娱乐至死的原因,指出娱乐并不会至死,并对我国目前的传媒发展进行了警示。  相似文献   

9.
陈小敏  罗琦 《今传媒》2014,(12):83-85
当今全国各大省级卫视娱乐类节目"烽烟四起"之时,已经不再仅仅是荧屏上几个少男少女的蹦蹦跳跳,尤其是当今真人秀类娱乐节目的遍地开花,而成为持续的民族娱乐秀狂欢,那么在当今新媒体、娱乐化时代复杂交织、各种传播手段相融合的"大媒体"、"全媒体"、"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时下火热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就成了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审美角度出发,阐述该怎样去面对当今的电视娱乐秀节目泛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谷妍 《东南传播》2012,(3):78-79
全球已经进入到娱乐业时代,娱乐文化对电视媒介构成了深度渗透。同时新媒介波及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当年波兹曼对娱乐业时代的反思。本文借助波兹曼对娱乐的相关思索,结合我国的娱乐文化与电视媒介的紧密关联带来的不利因素,结合国家近日出台的相关政策,思考究竟怎样把握度,采用恰当的策略,才能避免电视娱乐文化的泛滥,避免娱乐危机。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2月15日出版的《新周刊·2010大盘点》,将《非诚勿扰》评选为年度十大关键词之一。这一年,“相亲成为中国人娱乐的话题之王”。从2009年末起,我国电视荧屏上刮起一股婚恋交友风,众多电视台相继推出“相亲”节目,北京电视台《选择》、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缘来是你》、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等等,  相似文献   

12.
童晓玲 《新闻世界》2010,(8):146-147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新派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即走红,备受观众追捧,截止目前百度搜索网页已达4220000篇,可见其火爆程度。为何在电视娱乐秀已经滥觞的时代,这档真人秀娱乐节目依然能够走红?其走红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相似文献   

13.
刘子晗 《东南传播》2021,(11):105-109
作为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电子竞技的产业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与电竞日益成为焦点的产业价值相对应的是电竞的文化属性,但目前有关电竞的研究较少对其展开深入阐释.电竞文化生成于赛博空间,其文本和参与者形态均受到赛博空间后地理、后历史时空属性的影响,并作为一种抵抗现实的亚文化展现出独异的文化和美学特质;在赛博属性和电竞魅力的共同作用下,赛博空间将电竞爱好者个体凝聚为趣缘群体,并使得电竞文化走向文化狂欢,对爱好者实现了情感赋能,呈现了电竞无功利的宝贵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了解媒体的一种途径,它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媒体功能的认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传媒业进入了娱乐化阶段,娱乐产业日渐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娱乐至死》的内容,更有助于人们认识当下中国传媒娱乐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王鹏军 《东南传播》2011,(12):72-73
美国著名媒体与文化学者尼尔·波茨曼(NeilPostman)的《娱乐至死》(AmusingOurselvestoDeath)自1984年出版以来,以其电视媒介的娱乐本性使人丧失理性思考能力的洞见.对现代传媒与文化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波茨曼“娱乐至死”这一预言出发,探寻其内在的逻辑,并对其精英主义和传者中心主义取...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三届《超级女声》的火爆之后.湖南卫视在2009年推出了《快乐女声》(以下简称《快女》)。被广电总局“阉割”后的《快乐女声》是《超级女声》的一种延续.节目内容和形式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综观此届《快女》,无论是观众数量还是选手质量,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娱乐至死》的理论核心和时代特征,从传播时代背景和人性需求提升的角度探讨《娱乐至死》的历史局限性,为电视传播引导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以“草根”为旗帜标向的“电视平民化”浪潮以强劲的势头席卷电视荧屏,给亿万中国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超级女声”颠覆了明星制造的套路,“荚蓉姐姐”挑战了传统审美的底线,《武林外传》消解了电视剧和现实生活的边界,《阿六头说新闻》开启了方言播报新闻的先河.而《我型我秀》、《红楼选秀》等电视平民“海选”则掀起了大众文化犴欢的阵阵热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娱乐本是审美的题中应有之意 ,但在当代中国电视的娱乐功能里 ,在感官愉悦与精神提升二者的反变关系中 ,前者占据了绝对的主要地位。在市场环境下怎样提高中国电视的审美品格 ,既关乎电视本身的生存 ,也关乎国家民族精神的走向和塑造。本文试图在对娱乐和审美的概念进行清理的基础上 ,推论出“审美化生存”应该是中国电视的生存策略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李亚菲 《新闻世界》2011,(7):219-220
《娱乐至死》是美国著名媒介生态学家尼尔.伯兹曼针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文化写出的批评著作,1985年初次发行。此书从媒介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不同时代和不同领域的介绍,分析印刷术和电视对于各时代人物精神状态的塑造。19世纪的美国处于印刷机的统治下,当时的人们都拥有“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白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