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教育日益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多高校都备受重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它的兴起一方面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产生了冲击。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广泛地依托于网络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基于此,重点讨论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并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传统节假日教育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节假日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传统节假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为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参与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传统节假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育人、立人作用;要创新宣传形式,增强传统节假日的吸引力;要将传统节假日纳入日常教学,增强青少年认同感;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去粗取精;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增强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责任感;要开展研究工作,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举足轻重。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高素质师资的师范院校,更应该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但目前师范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化、经常化、制度化的指导;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其他渠道的信息良莠不齐。要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师范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师范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及方法论指导,重视和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依托地方优势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网络"恶搞"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现象,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的产生缓解了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因而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伦理问题也随着网络恶搞作品的不断出现而出现.因此,对于恶搞,我们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伦理规范的约束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玎璇 《文教资料》2014,(32):38-39
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网络亚文化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产生广泛的影响力,逐步被主流文化认同并与之融合。特别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网络亚文化的影响日渐凸显,这必然对当代大学生三观的树立及行为方式产生多重影响,同时对当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与发展影响深远。本文研究如何把握网络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合理利用,对当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与学校文化构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恶搞"作为网络娱乐下的"蛋",是青少年追寻"诗意人生""心灵突围"的一种集体默契。"恶搞"在赋予社会创造激情的同时,也产生了"娱乐至死"的倾向。面对网络"恶搞",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一种"正邪不两立"的姿态,进行色厉内荏的指责和打压,而应该认真分析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建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疏导体系,引领网络"恶搞"朝着健康、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恶搞现象已成一种风潮,形形色色的恶搞作品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恶搞已经从最初的一种单纯娱乐方式演变为一场热闹的文化事件.本文试图在系统回顾恶搞现象产生、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媒介技术发展、后现代文化背景及大众接受心理等三个维度,分析其在当前社会能够流行的深层原因.在看到恶搞娱乐功效的同时,也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探讨其走向极端化的种种弊端,研究其发展趋向和引导思路.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伟大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依据,每个国家都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和道德教育功能,以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稳定。研究不同国家如何利用本国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育,对于加强和促进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尝试对几个典型的国家利用其传统文化资源对本国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启发并探索加强和促进我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下,网络"恶搞"以复制、拼贴、戏仿、反讽和颠覆、滑稽、戏谑的后现代影像表达来解构权威、解构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而且呈现出一系列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人们沉溺于解构主义的反讽、戏谑和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之中,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仅剩下一种日常生活的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或粘贴后的后现代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全球化引发对文化传统的反思,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网络的虚拟性背离了民族魂的核心——真、善、美、诚信;浮躁心理引发道德信仰的危机;追逐时尚使传统价值观变成商品而被贬值;数字化推进着传统技艺的匮竭。文化传统的缺失正在动摇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传授文化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大学生承担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浅之又浅,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上还有待提高。在培养大学生时,应专为大学生开设传统文化教学课程,改变教学策略,营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使大学生学习并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7年两会期间,他还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本文谨从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角度,从学校教育方面,谈一谈对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通过历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结合学院教育教学实际,从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美德等方面详细阐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在世纪之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现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显得迫切。首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克服民族虚无和民族自卑心理的有效手段。古代文化有五大文化系统,即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及古代中国,这些古文化中,唯有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被外族打断而延续至今。历史上,中华文明或是单一民族内部自我调节,或是把外来民族文化同化,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载物厚德、兼容并…  相似文献   

15.
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夯实“四个自信”之根基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确定正确的教育资源观和教育过程观;建立“大文化”的课程体系,多元构建教育载体,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实施“以旧唤新”的育人思路,增强传统文化的知识活性,提升传统文化的浸润力度;夯实“言传身教”的育人根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多元一体的教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网络自从以它神奇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利用网络查找所需的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开展各项工作,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的各种视频网站,纷纷把一些"恶搞"的视频和文字放在网页上以换取高的点击率,显然很多网民对"恶搞"视频和文字充满兴趣,这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和青年学生。对"恶搞"现象的存在,人们的观点和看法各不相同,由此,本文站在伦理学的角度观察这种现象的出现及发展,正确对待这种新事物。  相似文献   

17.
恶搞文化作为一种网络传播的亚文化,迎合了青少年网民的心理,加上商业助推,使得青少年成为受众主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要坚持网络文化的价值选择,创新网络管理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内容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缺失的内容,并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着眼于当下风行的网络恶搞现象,结合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首先将现今中国的网络恶搞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再从中推断出网络恶搞以娱乐为主导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魅力,在国际与国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随着一些武侠题材、武术题材的艺术形式被搬到荧幕上,人们对于武术的热情和喜欢更是持续不减.然而如何看待武术,将武术明确定位给追求武术学习的人,是武术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武术不等同于暴力,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竞赛项目,它兼具观赏,健身,和攻防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武术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的魅力,然而现在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