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国广播业应当如何舐砺前行?文章在回顾我国广播业"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广播业要继续高度坚定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技术与人文的双轮驱动实现内生性突破式发展,通过深度践行媒体融合实现外生性协同式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释放发展效益,建设社会主义广播强国,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邱乐群 《中国广播》2018,(12):22-24
本文以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广播剧《本色》为例,对广播剧创作过程进行剖析,笔者认为,时代脉动、工匠精神、声音特质是该剧成功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3.
莫羡 《视听》2022,(4):130-132
广播剧是一种特殊的剧种,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广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立足广西特色,表现重大题材,成功塑造了田汉等把灵与肉交付给民族大义的抗战文化人形象.该剧紧抓题材优势,构建戏剧冲突,展现人物命运,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精品广播剧创作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为迎接中韩交流年的到来,邯郸人民广播电台特别策划播出了第一部广播音乐剧《太行阿里郎》,在广大听众中引起很大反响。该剧讲述了韩国学者来到朝鲜义勇军第二故乡——邯郸西部的太行山区追寻抗日烈士足迹的经过,我们有幸参与了这部广播音乐剧的创作播出,收获颇多。本文以《太行阿里郎》的创作播出的感受为基础,试谈广播音乐剧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2005年确定为广播影视"农村服务年",围绕农村广播影视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广播影视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新的突破.本文回顾了2005年农村广播影视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了理论界和业界研究、探讨的新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农广播影视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影视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广播剧《永远的攀枝花》为例,分析了该剧的创作背景和现实意义、创作要素、创作上的困境与探索,以此展现攀枝花钢铁集团工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为企业转型升级、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筑牢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梁琨 《传媒》2018,(6):74-76
影视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形式,2015年的"小戏骨"系列古典名著改编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其中《小戏骨红楼梦》最具有代表性.为此,笔者从该剧剧情编排、人物诠释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剧改编成功的因素,以期为当前的影视创作提供新的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冯杰 《新闻爱好者》2008,(8):114-114
在第十三届中国广播剧奖评比中,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熊生民创作的广播剧《桃李情》(以下简称《桃》)获得了单本剧二等奖,前不久,该剧又荣获了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受到了广播剧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张斌 《现代传播》2007,(4):53-56
本文分三个部分回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革与创新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其"自己走路"的特色与风格,从而折射出中国广播事业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为中国广播总结出了以创新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的经验之路.  相似文献   

10.
许宁  胡娜 《声屏世界》2017,(8):36-37
网络文艺的冲击,使得广播文艺创作固有的听觉美感逐渐被人们淡忘.广播文艺创作只有坚持"内容为王",深度解读引领听众欣赏的指向;"化敌为友",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广播创作空间;"共建集体记忆",展示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才能发挥好广播文艺二度创作的"魔方效应",组合出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赵琦 《传媒》2021,(13):59-61
作为立足本土的融媒体视听客户端,"海豚听听"着重突出地域特色、原创观念.目前,客户端已上线广播、直播、点播等多类视听专栏,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吸引超千万粉丝围观.本文结合安徽广播电视台"海豚听听"客户端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分析以声音产品为中心的广播媒体在融合传播中展现出的创新力.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广播业的整合变化有一纵一横两个走向,集中管理权力的重心似有上移意向.地方广电合台及网络整合加快.2012年广播行业“跨界”新动作频频,网络广播发展仍不平衡,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经济差距造成地域间发展不平衡有继续扩大趋势.移动网络音频服务趋热,“微电台”的出现让广播的音频服务进入了“微”时代.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类型的电视剧中,"神怪剧"深受观众喜爱.本文从这一题材类型电视剧的创作历程、创作特征,以及创作误区等三个方面,结合典型的作品,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剖析.  相似文献   

14.
边铀铀 《传媒》2021,(20):51-52,54
《觉醒年代》是近年来我国重大题材剧的突破,实现了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创作层面实现了"破圈",在受众层面也成功"出圈".该剧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开展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人物鲜活、内容务实、模式创新和美学升华,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转向.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对于重大题材剧如何触动受众心弦,全面增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秦洁 《新闻爱好者》2012,(15):83-84
2011年底,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审结果揭晓,漯河广播电台创作的广播剧《婆婆也是妈》(以下简称《婆》)入选"五个一工程"。本人作为该剧的作者之一,深感荣幸。回顾过去,漯河电台广播剧创作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警笛声声》、《连贞酒楼》、《军功章的故事》连续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攀比》、《桃李情》也分别荣获中国广播剧奖及中国广播剧文艺专家评比"金奖"。《婆》剧也正是在过去的水准和艺术智慧的基础上,又一次获得殊荣。与过去有所不同,《婆》是以2009年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的漯河农村妇女王淑贞为原型而创作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王淑贞的前夫因病去世,她带着孩子与双目失明的婆婆改嫁,侍奉婆婆到98岁。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罗振豪 《视听》2022,(3):73-76
2021年,爱奇艺"迷雾剧场"首部悬疑剧《八角亭谜雾》热播.该剧借助反类型的"慢"悬疑特色,以城市空间和边缘人物为剧作核心,在沉郁神秘的影像美学下开拓了悬疑剧的文艺新范式.但该剧加入大量的视觉符号与密集的人物副线来弥补在推理逻辑上的缺失,这种做法违背了传统悬疑剧本身的创作理念.悬疑类影视剧导演在追求视觉个性化的同时,应...  相似文献   

17.
广播剧《武昌首义》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精心创作,是国内同题材广播剧中唯一一部全景式正面展示武昌起义全过程的主旋律作品,该剧以起义之夕革命军总指挥吴兆麟的个人命运和经历串联起宏观历史进程。《武昌首义》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创作原则,在忠实于历史大背景和人物基本真实基础上,用合理的细节表述来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戏剧高潮,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没有评论的广播,是不完全的广播.通过以广播评论的3个发展阶段为切入点,分析并指出广播评论存在多样化的特色及对广播评论的发展将更加专业、更加追求全媒体的互动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麻玥 《今传媒》2016,(3):87-88
2015年一部《琅琊榜》,在同期的电视剧中,可谓一压群雄.但有一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该剧自上线以来,豆瓣上的评分呈下滑趋势.笔者认为该剧在影像视听艺术上的突破,对中国电视剧来说确是一次大胆且较为成功的尝试,但在叙事上,仍存有漏洞.虎头蛇尾的计谋阐释和过于拖沓的叙事节奏,无疑成为了该剧优于吸引观众却困于留住观众的关键.本文将以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代表:热奈特,所提出的叙事学理论,对该剧的叙事进行分析,力图从中找出该剧叙事力度不足的理论依据,供之后影视作品在叙事结构构建时,不单单关注镜语的发展,也着手于"叙事"的艺术琢磨,以期给以后的电视剧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前,短视频已成为新一轮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作为地市级党报媒体的记者,要主动适应、积极拥抱信息呈现方式的新形态,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作出立体、多彩、有温度的融媒精品,引导和服务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