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高度自觉与体认,试图通过对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的简要回顾与讨论,意欲追问: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广播在塑造现代听觉习惯时,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听觉经验?又形构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体?在此过程中,广播与现代社会政治组织和主体性生成之间又展露出何种关系?研究认为,立于听觉维度,对广播的国家制度建构、广播所塑造的集体与个体人格,以及广播与共同体建构等议题的讨论,将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广播的结构性特质,及其所指向的现代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  相似文献   

3.
苏明 《东南传播》2018,(2):91-93
广播语言作为媒体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广播这种以声音传播信息为特性的媒体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有声的媒体语言,因此广播语言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其他媒体更加直接,更要讲求艺术性和语言魅力。广播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是广播媒体的魅力所在。本文从广播实践出发,从广播语言的结构、修辞、声调、表达方面,探讨了广播语言在艺术美感方面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孟伟 《现代传播》2004,(3):63-66
本文从传播学、语言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 ,在媒介发展的历史中考量口语传播的价值 ,从反思广播听觉传播本质的角度入手 ,为不断拓展的媒介时间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同时旨在发掘广播传播在当代媒介生存环境中独特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青少年眼中的世界不仅真实动人,更有一种成人所无法拥有的纯洁与渴望,而那些双目失明的孩子则更是鲜明的代表。盲童的心往往是最细腻的,敏感的听觉以及孩童天生的丰富想像力为自己的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为了自己的梦想与命运、社会传统做抗争。  相似文献   

6.
王飞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74-175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遭遇新媒体挑战,如何将缺乏直观性的短板变成优势是广播延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探究听众听觉意象入手,提出广播新闻应重视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周漫  严渝雅 《视听界》2002,(1):71-72
听觉是人类的高级感觉之一,在长期的锻炼、发展中,它具备了独自进入审美领域的能力。这里,我们从“再现”的角度来简单描述听觉的审美特性。我们知道,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欣赏,都存在一个“再现”的问题。“再现”有种种涵义,最基本的有两种:心理的再现与以艺术媒介进行的再现。纯心理的再现,是根据回忆,将记忆  相似文献   

8.
罗哲宇  王宁 《中国广播》2013,(10):13-17
在席卷世界的媒介融合大潮中,加拿大广播业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在媒介所有权问题上,需要解决垂直整合时代的产业监管问题;二是网络广播发展缓慢,寻求突围的问题;三是传统广播虽然发展平稳,但仍需不断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规范和价值认同上团结着民族的力量,人们通过广播创造的共时性经验,展开沟通、表达、连接,继而形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陈虹  杨启飞 《编辑之友》2021,(8):前插2,6-11
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赋予声音成为未来传播主流介质的潜力,视觉霸权框架下长期湮没不彰的听觉文化有望被释放.在声音的赋能下,我国诸多广播媒体尝试重塑听觉空间,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矩阵,塑造全流程智能广播系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未来,广播媒体应在关注声音媒介属性、技术属性的基础上思考其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平衡主体感官比率,塑造听觉共同体,构建广播"声"态圈,促进技术与艺术的水乳交融以及人与社会的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完善自身,是广播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和数字技术不断影响着媒介生态,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媒介融  相似文献   

13.
高航  方箫 《新闻传播》2007,(8):33-33
许多文艺作品都有原创和再创。原创即“原生态”的作品,它是再创的根基。再创即改编、移植、二度创作。再创可以深化主题,再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  相似文献   

14.
从广播到音频平台建立再到耳朵经济勃兴,声音凭借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在短视频时代找回了自己的主场,听觉文化也迈入新的阶段.本文立足于当下声音媒体的发展现状,从事实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其发展势头正足的原因及听觉文化的价值,并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声音生态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新闻报道是对整个现实生活最直接、最迅速、最全面的反映,那么,美的事物必然也同样纳入了新闻传播的视野范围。美学中的崇高、优美、悲剧、滑稽等表现形式以及移情、意境、和谐等因素,都可以在新闻中找到折光和踪影。受众接受新闻作品,首先  相似文献   

16.
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的载体——媒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一次次的变革,一次次的进步,一次次地使人们享受到了高科技的便利。不过,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几种泾渭分明的媒体已经悄悄地在进行着一场新的融合,即“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丁宏 《中国广播》2008,(12):60-62
当下,广播新闻节目的呈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听众对大多数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抱有接纳或宽容的态度。但是,对龙头性广播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上上下下还是有些要求和期望的,从专业看也还是应遵守一些规范。本文所谈,就是针对龙头性广播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龙头性广播新闻节目指的是:一家电台各新闻节目中占重要位置的新闻节目、以时政为主的综合性新闻节目、时政性新闻节目,亦即主打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8.
陈晔 《声屏世界》2014,(8):48-48
<正>如果说一部广播文艺作品的文稿编辑是一度创作,播音员演播是二度创作,那么录音师的录音制作就是作品的三度创作。近年来,宁波广电集团录制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广播文艺作品,连续多年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录制技术质量奖。笔者从事录音制作多年,学习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术,以下拟从听觉效果、领会创作、声音的特点、传声器的特点、音频制作软件等多方面浅谈一下个人体会。首先,一个优秀的录音师必须拥有良好  相似文献   

19.
吴俊生 《新闻世界》2011,(10):81-82
本文以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的优势为切入点,从听众群体的拓展、广播的网络传播方式以及媒介融合中广播的独特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广播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败,而是新旧媒体将在互相融合的环境中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广播界,夜话节目蔚为壮观,且大多十分火爆,几乎到了有电台的地方必有夜话节目、有夜话节目必有高收听率的程度,形成了独特的广播夜话现象。在2004年开展的全国首届广播十佳公共栏目评比中,夜话节目占参评节目总数的1/3,在评定的十佳栏目中,夜话节目独领风骚占有四席,其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