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般说来,文言文中每一个词都有固定的词类属性,不会随意改变,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会出现因语境的不同而由一种词性向另一种词性转换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必须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如果孤立地看待某个词,则构不成词类活用。当某个词被活用以后,其在词意上或  相似文献   

2.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特性。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可以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音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也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词类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同一个词,词性或意义发生变化就不能认为是同一个词。因此不存在“一词多类”或“一词多义”。既如此“词类活用”也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名词的活用     
李澍杨 《辅导员》2010,(2):56-58
所谓词类活用,即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的活用,就是说,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词性,本来经常用做甲类词的,临时移而用做乙类词,在句子中暂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点心”一词的溯源,考证分析了其在古代的名词词性、意义和动词词性、意义,从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两个角度探究了名词“点心”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词类活用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的认识不尽统一,这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词类活用作深入探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曹先擢先生说:"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类活用,作为一个语法术语,是指一个词在它所属词类的句法职能之外的一种灵活用法.这种灵活用法,超出了它所属词类固有的句法职能,担当了别的词类的句法职务,临时用如别的词类,所以称为词类活用.作为一种特定的含义,词类活用往往简称为活用.词类活用的研究很有价值.在词类问题上,把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区别开来,这是一个重要原则.词类活用是属词的临时功能,它不能决定词性.如果一个词只有在具体句子的用法上才能决定它的词类,实质上就否定了词类的存在,在划分词类的时候,要看一个词的本质特征,要看一个词的基本功能.如果不区别词的基木功能和临时功能,“那就是把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混同起来了.”区别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研究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语法现象,掌握词类活用规律,对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和现代汉语的“名物化”问题如出一辙:“名物化”理论是参照印欧语体系而抹杀了现代汉语自身特点的产物;“词类活用”说则是参照了现代汉语体系而抹杀了古代汉语(文言)自身特点的产物。某些词的固有的功能属性特点为我们认识“词类活用”说提供了认知上的依据。我国的语法传统是“让语法学更有效地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服务”。“词类活用”说正是这一传统的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术界认为活用的词改变了词性和基本功能。本文将结合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进行大量例句分析,以此来探究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从而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否符合"词类活用"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图书馆馆藏图书流通情况的统计,选择馆藏各类图书借阅量、品种借阅频次、单册借阅频次、读者阅读规律等指标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由此探索图书馆基本馆藏建设和文献采访策略,为馆藏资源优化及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意义协商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外已经有30年的研究历史。意义协商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定性描述阶段(1980-1984年);(2)理论创建阶段(1985-1995年);(3)理论修正阶段(1996年至今)。本文分别对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意义协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规定很简略,理论上也少有针对性的细线条探究,司法实践中标准不明,随意性大。根据我国的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结合外国立法和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理,公诉案件审判程序中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原则为:对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由公诉方承担举证责任;对于排除犯罪事实由被告方承担举证责任;对于量刑、执行刑罚有影响的情节,谁主张谁举证;对于举证责任冲突的情节,可分不同情况处理;对于程序的合法性,公诉方负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4.
词义及其概念对应性与词义类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是词义不可缺少的部分,对词义类聚的划分也都具有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词义类聚中,也存在着静态类聚和动态类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用人思想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人民公认、实践检验的用人路线;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德才兼备、注重"四化"的用人标准;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用人气度;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方法;放开视野、五湖四海的用人艺术等方面。研究和把握好邓小平的用人思想,对于推进当前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公平公正地用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城市形象的含义,详细分析了城市形象的构成及其塑造方法,即建立:城市理念识别系统、城市行为识别系统、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结合武汉的实际,探讨了武汉城市的定位以及武汉市如何设计和建设自己的城市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媒介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 ,媒介道德问题显得日趋突出。目前 ,我国传媒界存在媒介“喧嚣”、媒介“失语”、媒介滥情、媒介偏见、媒介虚假、媒介媚俗等几种道德问题 ,分析这些问题 ,目的是为了对症下药 ,发挥媒介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知耻     
知耻之意论述知耻意识的内涵和表现,知耻之理论述耻的发生以及知耻是如何影响道德主体的;知耻之教从现实出发论述耻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旅游现象中的矛盾对立统一律与旅游理论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民体系的旅游学科理论成为近年来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这一进程的快慢不仅关系到旅游学科的生存。也直接影响着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作运用马克思主义 矛盾对立统一律的基本原理,与旅游实际情况相经 透视旅游现象中的种种矛盾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运用从 具体到抽象到思维的具体的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试图推导出旅游理论体系所必需的两大组成部分,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20.
《汉字发展史纲要》在论证汉代形声字发展之时,对《说文解字》中部分汉字史料的时代缺乏考辨;对出土文献所用汉字与《说文解字》收录汉字的类型差别,未作区分;对出土文献中的汉字史料利用也不够充分,故而导致其书对形声字发展轨迹的描述不尽准确。《汉字发展史纲要》认为汉代是形声字大量产生的时期,根据近人的最新统计资料,形声字数量在战国时期就超过当时汉字总量的80%,形声字大量产生的时间,应该提前至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