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关系方面,则有不同的分析进路和视角。从根本上分析如何形成中西方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差异而言,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包括地理气候等诸多原因:但是,本文则试图从另个新的分析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原因.即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来反思中西法律文化,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本源性的阐释。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进一步深入分析.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则具有重要原因。通过对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就会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是如何形成以及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人与众生万物、人性及人与神的关系角度对比探讨两者关于人的异质性理解,在哲学本体论的论域内承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出场路径,对实体存在论上则体现了中西方基本文化观念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明显不同。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深受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的影响,崇尚返璞归真、简练素朴之美,主张用最简单的水墨色彩表达最丰富的意境。而西方风景画遵循的则是真实的色彩观,重光谱色,讲明暗阴影对照等。  相似文献   

5.
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是相对主义法哲学;拉德布鲁赫相对主义法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源自康德的二元方法论和新康德主义的价值论;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的内容体现在其法的理念、法律概念、法律的目的以及民主法治理论当中。拉德布鲁赫相对主义法哲学有利于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塑造中国法学品格;有利于我们正确思考和研究现代西方法学流派;有利于在解构传统法学宏大话语基础上建构新的法学范式。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法律文化是各自国家、各自民族长期以来在人文、社会、意识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对其法律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精神认知。本文从法律文化产生的源头入手,探究“人本主义”在中、西方法律文化中各自的发展历程,探讨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吸取东、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体系中各自的精髓,为现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哲学是有民族性的,有“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之分,而科学则不然,并没有“中国物理”和“希腊物理”之别.人们还常说“科学无国界”,因为它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然而当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科学的时候,就会发现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科学概念的感受、科学规律的表述、科学发展的向度显示出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礼与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更大。礼文化、仁文化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法律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古代法的灵魂。礼的功能是别贵贱,客观上固化社会的不平等,但礼治的目的是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秩序。  相似文献   

9.
学界最近关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的争论似乎总和“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纠缠在一起,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无必然之关联,对后者的回答取决我们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和界定,而前者的根据则在于近代以降中西思想文化交汇这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否认中国(古代)有“哲学”并非一定就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也许恰恰相反,言之凿凿地肯定中国(古代)有“哲学”者倒很有可能落入“西方文化中心”的窠臼。如果我们说中国有哲学,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个实然的、既成的东西,而是一个应然的、生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本文则将关注点集中于美国法学学者21世纪以来在法学期刊以"中国"为关键词发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作者发现,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的研究在新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特色,虽然在方法上依然将西方法学理论作为分析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论依据,但固有的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视角在不断弱化,突出表现在更为深入地剖析了"法治"原则的西方局限性,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的视角分析与论证"法治"等问题。这也提示我们,中西之间的法律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双向交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篇章,并对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文明是孕育近现代欧洲文明的基础,其文明进程中的思想成果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古希腊文化在宗教、神话、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等方面成就辉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他的文化观是中西印三个路向的文化观。即认为,人类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的文化观是多元化的文化观。他强调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忽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新民 《天中学刊》1999,14(6):29-32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谅互让,共同发展是周恩来外交思想体系的核心内涵。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构筑了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哲学基础,西方的一些进步思想则是 重要的补充。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哲学内蕴相辅相成形成周恩来外交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二者法治理念的异同之处予以梳理、阐释,并从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进一步剖析东、西方法治观念不同走向的产生缘由。认为是独特的地缘环境、农耕经济、宗法制度、文化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法哲学与西方法哲学迥异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正>西学东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历史前提,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变革,推进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本土化、中国化的方式对接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维。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及中国理论。西学东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拥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传播的历史契机。在中西文化视域下,西学东渐则为我国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及内涵提供了正确发展方向,使文化形态、历史背景、内在特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基本媒介。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传统文学艺术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即中国趋向表现型艺术,而西方则趋向再现型艺术。总体而言,中西传统文学是写意与写实、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区别。形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西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又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性奠定了基础。由民族文化性格及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观要素,而传统文艺观则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追随对象,指引并制约着文学创作,影响着中西传统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有其哲学思维方式和审视事物的独特视角,在与原始神判法,即宗教思维模式分离后,在宗法性传统宗教哲学影响下衍生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范式,这固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这样宏观的分析和笼统的概括,更应具体厘清内在的哲学思维方式,以期做出更为具体的探讨和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天人交感的宇宙观,道德化的法律观和息事宁人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哲学开始以"科学文化"的形式在中国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日益兴盛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框架体系。改革开放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大量西方科学哲学著作译介进来,自然辩证法研究日渐式微,科学哲学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法治在长期的理论及实践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即格外强调正式法律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导致法律呈现相对封闭性特点。相应地,中国传统的法治模式中法律则呈现出相对开放性的特点。由于近代西方的崛起,中国的落后,向西方学习、借鉴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大趋势。这种学习和借鉴虽然必要,但是由于与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不和,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欲解决此问题,在法治建设中保持法律的相对开放性,寻求与非法律规则的妥协和合作也许是我们较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