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风吹彻     
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  相似文献   

2.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问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相似文献   

3.
寒风吹彻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相似文献   

4.
《寒风吹彻》一文被选人各种高中教材,足见其价值和意义所在。它是作者刘亮程散文中唯一篇写冬天的,但作品呈现出的风貌给人留下永恒的记忆。“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刘亮程正是在回味三十年的人和事的基...  相似文献   

5.
我们总是渴望生命的狂欢,如灵之舞动一般,带着生命的激情,带着灵魂的渗透,带着青春的飞扬……然而,现实总是在羁绊着人的思想,人的自由,人的情欲。在寒风吹彻的冬天夜晚,有多少人能够放  相似文献   

6.
在《寒风吹彻》中,刘亮程利用如椽之笔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生活中的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独自忍受疾病、衰老、死亡等带来的恐惧,等等——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向读者展现了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和尊严。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读透文本,由文本进而认识生命的本真状态,体验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真谛,进而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有着篇幅长、意蕴深厚的特点。全文共四十二个自然段,在这些洗尽铅华的文字中,既包含了作者对于寒冷的真实体验,也蕴涵了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的一种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8.
张莲敏  张荣 《考试周刊》2014,(38):38-39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节选了一篇新疆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相对于传统散文来说,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篇幅过长,结构难以处理;二是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三是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本文旨在探究《寒风吹彻》的教学环节及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两大方面分别对《寒风吹彻》中悲悯情怀的三重超越、人间真情的三阶提升作了比较全面的探究性解读,力争从心理和情感两个层面对作家作品作出立体的解读,从而进入到作者内心,感受其情感形成及其变化的心理诱因,并品味其行、意、情、思是如何积淀、酝酿最终外化为诚挚纯净的文学语言的。对作者的立身行事、文思情路有一个较全面的认知。对素以深沉绵邈而著称的刘亮程的这篇名文,作出悲悯性的文化解读,是一个艰难而又不乏阅读快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授课时间:2010年1月5日下午第六节 地点: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二(12)班 课时:1课时 师: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座的同学到过西北没有?想去么?  相似文献   

11.
王立辉 《现代语文》2014,(10):44-45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了刘亮程的两篇散文,一篇是必修一里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是《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于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在介绍刘亮程或做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认为刘亮程是乡村牧歌的吟咏者,他笔下的黄沙梁就是世外桃源,用以和城市文明对抗。往往有例为证:“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光照醒了,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还有“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了。”(《剩下的事情》)确实,这些句子里呈现出来的自然与人的轻松、自在、和谐的关系,就是《桃花源记》里的“良田美池桑竹”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剩下的事情》后面的文字:“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就在同一篇文字里,就已经体味出这乡村的荒凉和人生的苦痛。  相似文献   

12.
注重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作家主观感情对观物体的投射.总体而言,风意象是刘亮程散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不同意境之下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审美特征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其散文中的风意象.  相似文献   

14.
《寒风吹彻》是一篇有独特个性的散文,是作者刘亮程大西北生活与思想的记录.传达了他关于生命的独特感悟,即对生命苦难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彭晓红 《语文天地》2013,(10):22-23
情感的参与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支撑,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传统的指令性讲解和分析,其弊端就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消失,学生成为被动的倾听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解读被埋没,这样的课堂教学抑制了学生自由体验精神的有效释放,影响了课堂效率,导致学生疲惫厌倦。所以语文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师慷慨激昂、满头大汗,而学生不买帐,一脸漠然的情况必须转变。可以肯定地说,一名成功的教师,要累在课外,而不是课内,在课堂上“累”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相似文献   

16.
刘亮程的新作《捎话》是寓言式书写的典型之作,以其夸张、荒诞、奇异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毗沙国翻译家库受毗沙昆寺委托将刻有经文的毛驴捎到敌对国黑勒的传奇故事。本文从寓言化书写的艺术表现、深层主题来阐述《捎话》中人、畜、灵共居的乡村史,同时展开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叩问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由生命意识中无法排遣的虚无而来的焦虑,时刻威胁着每一个作为"人"的存在。刘亮程通过《一个人的村庄》等作品呈现了这种焦虑,并探寻消释"焦虑"的心路历程。刘亮程将自己融入自然,以一种平等的心态看待每一事物,精神似乎找到了支柱;隐秘的存在体"时空",打碎了他本以为找到的平衡;逃离在乡村与城市的双重边缘,遭遇双重抛弃,陷入更深的虚无当中,焦虑仍然无所逃遁。  相似文献   

18.
《寒风吹彻》是中国现代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涉及三个冬天:自然的、人性的,生命的冬天。同时,写了这几个人:父母、姑妈还有路人。本文旨在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三个冬天的内涵,又是如何处理和这几个人的关系,以及使学生产生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虚土》与《凿空》是刘亮程至今仅有的两部长篇小说,其中蕴含着鲜明的复调品性与对话特征,不仅有“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更有其独特的“潜隐对话”.刘亮程作品的复调性特征,是在客观、主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1月底,笔者参加了一次地市级教研室组织的八所重点高中的"同题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的篇目是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但听完课后,大家发现,两个不同学校的老师在不可能集体备课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思路却大同小异,都以文章的标题为切入点,分析文章中"寒风"的含义和"吹彻"的内涵,并根据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