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教版)既吸收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过去几套教材的精华,又反映了近几年历史教学改革的成就,既有利于广大历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历史课讲得更加生动,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教材,确实是个新的课题,下面,我分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五个阶段,谈点具体体会。一、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两课的教学目的,我认为应该特别强调以下两点。1、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结合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讲明北京人的四肢和头发展的不平衡性,证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伟大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从1919年起,写到1957年止,它的篇幅占全部初中《中国历史》的三分之一弱,这种略古详今的安排,突出了现代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现代史呢?第一,学习中国现代史,主要就是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已经问世,试教试用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展开。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新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部分工作,并且在全国新教材研讨会上试讲了两课:第7课《战国七雄》和第13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这里,我谈谈备课过程中对使用新教材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我拿到新教材以后最初的感受,一个是好,一个是新,好和新具体  相似文献   

4.
一课本内容和体系的安排新编中学历史课本近代部分,内容的安排着重于叙述基本的历史知识,力求阐明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八十年历史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课本系用通史体例,按照年代顺序,进行比较系统的叙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一步一步地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人民则前仆后继  相似文献   

5.
魏晋至隋唐正史中的很多记载往往源于佛经中的虚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被本土化之后,载入这一时期的正史。论文举出一些个案,如王戎识果、陶母剪发待宾、武后驯马等著名的史实都不是他们本人的行为,很可能是本人或记录者对佛教故事的转述或模仿。  相似文献   

6.
问:新修订的1983年春季始用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以下简称修订本)隋唐部分,在章节子目内容上有哪些主要的变动和增删?答:隋唐部分在章节的安排上,为了同《中国历史》第一、三册体例一致,也为了按照时代和内容的性质来归纳叙述,更便于课堂教学,就把原课本第二册第三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分为四章:第一章《隋的统一和隋末农民战争》,第二章《唐朝前期的繁盛》,第三章《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文化》.其中第二章《唐朝前期的繁盛》,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分为四节.  相似文献   

7.
1992年秋季普遍使用的新编的《中国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图文并茂,很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一栏,以启发设疑的形式把这一课的重点直接点出,引起学生的兴趣;课文中的思考题部分能培养学生弛立思考能力:课本中的小字、图画部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课后习题部分,改变了过去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在编排体例,内容结构,知识范围上都作了很大改动,新教材具体生动,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具有弹性。教学中,如何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恰当地处理好教材,采用启发式的教法,全面完成传授基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三大任务?通过两年多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本刊配合中学历史课教学进度,有选择地刊出于伯铭、陈祖贤等同志编写的《<中国历史>教学线索表解》,《世界历史教学线索表解》供历史教师和自学历史的同志参考。本期先刊出《<中国历史>线索表解隋唐部分》征求读者对“表解”内容的意见,以便修订。  相似文献   

10.
1982年秋季始用的高中《世界历史》上册(修订本)是在原课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册新课本比原课本有较大的修改。历史老师们对此很重视。现就自己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和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封建社会部分,用较多的篇幅叙述了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末的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  相似文献   

12.
新编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国历史》课本古代部分,写了很多历史人物.为什么要写历史人物?为什么选择这些人物来写?对这些人物又是如何写的?我们在这里简单地谈谈,供广大历史教师参考.一写历史应着重写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各个时期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我们写历史的基本原则.但这个原则并不排除我们写  相似文献   

13.
(四)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和史料的处理等方面问题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新编》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哲学史的基本原则相连背的。但是,读过《新编》的人,都会看到,所有这些重要问题,冯先生都是引用经典著作作为“依据”的。因此,不能不谈一谈冯先生对于经典著作的引用问题。我们认为,冯先生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指示,至少在态度上是不慎重的.一般的牵强附会和不确切的地方就不谈了。下面举出的只是几个突出的例子。《新编》在实质上肯定了有超阶级的哲学思想的存在。为了论证这个问题,冯先生引证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新编》在证明孔子的“爱人”,是“爱一切人”;孔子所提出的“仁”的世界观,是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而且这种“普遍性形式”是新的统治阶级比旧的统治阶级越来越普遍时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话可以证明这一点。他们说:‘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  相似文献   

14.
(二)哲学家和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问题一部科学的哲学史,必须是揭示哲学的斗争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牢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新编》不论在它的绪言和本文中,都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哲学史贯彻阶级观点的重要意义,但是一到实际的运用。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情况却并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馮友蘭先生著《中国哲学史新編》(下简称《新编》)第一册(先秦部分)最近出版了。我們讀过本書之后,觉得比过去馮先生所写的《中国哲学史》有显著的不同,对我們有很多启发。本书在思想上是比較一貫的,因此对馮先生所提出的哲学发展的线索有深刻的印象。在馮先生看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轉化構成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馮先生抓住了先秦哲学思想中两大派别——儒家和道家。認为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儒家哲学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轉化;从老子到庄子,道家完成  相似文献   

16.
从1992年开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材是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体制实行审定制后的第一套历史教材。近日,笔者通读这套教材的4册《中国历史》课本后有几点想法,现求教于史学前辈,不当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7.
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堂教学要求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如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吴雪芹 《考试周刊》2009,(39):159-159
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情况,本文作者结合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倒叙式导入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记忆。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已经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定点实验两年,获得较好效果。今年3月,在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会议上,获准作为使用本,今秋在全国试用。去年冬天,,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两史一情教育的信的精神,我们对新教材进行了一次增删修订。今年3月教科书审查会议以后,又根据审查专家的意见,再次进行了认真修改。下面把修订的原则,说明如下。这次新课本的修订,基本有四个原则,即:加强国情教育;加强政策性和科学性;突出讲授重点;减轻学生负担。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历史<初中版>》教材中的一些史实的描述和评价作了一些考证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