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间说聊斋》是代表鲁枢元生态批评实践的两部著作,它们共同展现了自然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生态的完美统一。在这两部著作中,鲁枢元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浪漫主义”情怀与西方现代生态理论互相阐释,将个人独特的学术追求、诗性体验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诉求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绿色学术话语,而且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黄擎的学术新著《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以毛泽东语体为考察视角,从“话语形态与观念播撒”、“批评范式与思维模式”、“权力话语与批评功能”方面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文艺批评话语进行了研究。作者表现出一种以视野的广阔性和资料的丰富性为基础的思想对话意识,对研究对象的把握、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均具有独到而予人启迪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达敏先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别具一格的学术思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使王达敏先生的学术成果内涵丰厚且独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王达敏先生习惯于从哲学、文化和思想史的视角思考文学,同时坚持“文学是文学”的审美立场。《第三价值》、《稳态学》、《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和《论文学是文学》这一系列论著是王达敏先生学术视角和学术立场的最好体现。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以下简称《思潮史》)是王达敏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新探索和新收获,这是一部修史者在场的有温度的开创性著作,从思想史进入文学史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部著作深度和厚度,而严谨细致的理论辨析和灵动飞扬的文本批评更使其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主体批评即处于主体地位的中国文学批评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话语。由于存在历史、理论基础、基本范畴和权力表征的不同 ,依次表现为道德批评、政治批评、人本批评。道德批评是存在于先秦至清末的以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正与邪、善与恶为基本范畴的伦理型权力话语。政治批评是存在于新文化运动至 2 0世纪 80年代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为基本范畴的政令型权力话语。人本批评是存在于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以准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人性和主体性为基本范畴的知识性权力话语。审美批评虽然作为非主体批评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但是存在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整体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毛姆的小说《午餐》的人物语言分析为例证,阐述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话语理论”。《午餐》中人物对话充分发挥运用了语学中关于会话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多样具体准则或技巧,但从文学的“话语——权力”理论视角分析,这部小说恰恰是对这些“原则”、“准则”下隐含的现实社会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的揭露与反讽。这种对照表明:现代语言学从语法到语义再到语用的重心移动,还必须进一步同“话语权力”观念结合起来,这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语言系统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生产,不仅充当着文化领导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信息媒介,也是文化领导权的统治实践产物.实施文化领导权争夺战的“有机知识分子”,因所秉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左翼、启蒙与民间三种基本类型,他们集体性的通过“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主题的文学生产实践,对民众进行着幻化与引导,以此进行着自身文化领导权的“构建”.当权力主体在权力格局中取得相应的文学话语权之后,则再次通过文学生产进行着最大化的权力“维持”,由此形成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思潮面貌和美学风尚.因此,中国文学百年来的发展,背后的操控力量来自于不同意识形态主体阶层对文化领导权的掌控与更迭.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从权力争夺战的视阈出发,对我们重新认知中国文学的发展动因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纠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缺失、理论脱离实际、伦理缺失等现象,聂珍钊教授首倡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在世界文学批评界建立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做出了贡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著作首次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了理论和话语体系,在理论建树方面超越了西方伦理批评。该书提供的实践范例使得该批评理论更易理解和操作,在解读经典文本形成的新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治学精神。该书同时对中西文学经典进行解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适用性广和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陈剑晖的《新时期文学思潮》一书,1989年4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饶芃子教授主编《传统文学与当代意识丛书》之一种。陈剑晖是新时期批评家中,一个比较稳固地形成了自己的批评观念、批评标准与批评模式的人。这使他的批评变得成熟并且有了独特的格局。 1986年5月,“全国青年评论家文学评论研讨会”在海南岛召开。剑晖为此会撰写的《作为历史文化建构的批评——关于批评观的一个提纲》一文,精彩地阐述了他对于批评的见解。认为“在本质上,创作和批评都是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人对现实和自身的  相似文献   

9.
黄伟宗同志的《文化与文学》,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文艺评论选集.正如作者在《依然故我(跋)》里所说:“近几年来,我多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所以,这册以近年作为主体的评论文章选集,取名为《文化与文学》”.我们遵循作者关于“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的指引,谈下面四个方面.一、以文化观照中国当代文学40余年的发展状态和规律.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观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一文里,作者把中国当代文学分成三个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5月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时期,此时期的文化特点是“蜕化、苏化、北文南化——赤色文化”.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即中国当代文  相似文献   

10.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模式,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原始文化,其兴起源于对人类原始思维以及心理结构的研究。在剖析原始文化时主要借用了“万物有灵”、“交感巫术”以及形成这些观念的根本——原始人的“集体无意识”。人类文化的普同性和心理的相通性让这个批评模式在中国原始文化上的运用成为可能。作为中国原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对这一理论的体现足以证明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11.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黄擎的学术新著《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以毛泽东语体为考察视角,从"话语形态与观念播撒"、"批评范式与思维模式"、"权力话语与批评功能"方面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文艺批评话语进行了研究。作者表现出一种以视野的广阔性和资料的丰富性为基础的思想对话意识,对研究对象的把握、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均具有独到而予人启迪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明代出现评点《史记》的热潮。从当时《史记》评点主体身份来看,评点者同时具有“文人”和“士子”双重身份,导致《史记》评点批评体现两个精神向度。以茅坤的《史记抄》为例,一是审美批评,主动进入作品所建构的文学世界,从“文”的角度打量批评的对象,包括了批评姿态的“同情的理解”、评点符号的不言之言、评点过程的文情激荡的特征;二是社会文化批评,体现了关注社会政治、匡救社会危机、抒发自己内心怨愤的“士人”情怀。这些评点的精神向度形成了一个与《史记》文本相辅相成的又一重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文学史理论及方法研究、文学主题或母题演变研究、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历史演进与人文话语之流变研究,各体文学演变研究、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研究等议题,多方面发掘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术价值,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5.
语言形式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主潮,“文本”概念就是在这一思潮中生发出来并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当前文学研究领域最常用而使用又最为混乱的重要术语之一。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董希文博士《文学文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文本研究》)一书知难而进,对“文本”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深入阐析,其理论勇气委实可嘉。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文本理论的专著,对于梳理文本观念发展脉络、正确开展文本分析与批评,进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内外首部英美文学地图理论的系统研究专著,郭方云教授的《文学地图学》基于国内外文学地图文本研究丰富但理论探讨匮乏的现状,从文学地图学的生成语境、本体构架和批评策略三方面出发,对文学地图学这一新兴空间批评视角进行了全面探索。该著是中国学者在与英美学界的对话中构建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的有益尝试,预示着文学地图研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学人介绍     
陈利群,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语言文学写作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留校任教。近年开设《基础写作》《新闻采编》等本科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程。教学特色为:擅于理论联系实际,授课生动灵活,培养学生基础扎实而动手能力强。所开课程均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科研方向为客家文学与文化、写作学。主持课题:全国职师教育“十五”教科课题《中文秘书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广东省电教中心“151工程项目”《基于网络的<新闻采编>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等。发表的论文主要有:《程贤章长篇小说与客家文化传…  相似文献   

18.
《国画》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以《国画》等为代表的“官场”小说,已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一大小说类型,然而对于“官场”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大多还流于浅表。文章以文本社会学、意识形态分析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小说《国画》这一文本的话语深层进行分析并指出:与其说《国画》是对“官场”的批判。还不如说是对某些“官场规则”的抱怨,及对借助“市场规则”(交易)获取“权力”的跃跃欲试。它不仅没有质疑权力,反而凸显了权力。权力仍在迷宫般的灯火阑珊处招手……在某种共同的渴望中,《国画》既是一种“公共的梦”,又不失为某种“仕途宝典”和“升官指南”。  相似文献   

19.
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实际上,文学翻译不是纯粹的文本间的信息转换,而是一种由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各种权力话语操控的产物.权力话语对文学翻译活动的操控主要有政府机构、社会制度、团体组织等显性权力话语的操控和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与习俗、宗教信仰、美学思想、价值观念等隐性权力话语的操控.权力话语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文学翻译活动社会性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学滥觞的《诗经》,在传统的儒家阐释中,形成了“诗言志”的诗学观。作为传统文.艺批评的主流话语,“诗言志”的诗学观过分强调《诗经》的社会功能,重政教;淡化《诗经》的文艺特质,忽视其审美的诗学观,这种诗学观在早期也经历了由嬗变到定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