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上世纪90年代曾风光一时的“语言训练”销声匿迹,很少有人问津。是“语言训练”落后了,还是我们把它遗忘了呢?似乎再讲“训练”就成为观念落后的代名词。现状表现为教师随意放开,丢弃了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手段,甚至于全盘否定语言文字训练。过分地强调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过度地使用合作、探究方式,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等,都不是辩证、科学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研究母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研究如何在语言训练中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文教育,如何优化训练的手段、方法。唯有这样,才能全面…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新课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人文渗透有机整合是达成新课标“语言”、“思维”同步发展这一愿望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疑,这触及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即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根本任务,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内化”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即只有当学生把文本“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时,才能流淌于口头、笔端,为我所用。反观时下一些名师的语文课堂,无不注重文本语言的内化,采取多种手段和策略,使学生与文本达到“与我为化,人文合一”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疑,这触及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即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根本任务,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内化”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即只有当学生把文本“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时,才能流淌于口头、笔端,为我所用。观照时下一些名师的语文课堂,无不注重文本语言的内化,采取多种手段和策略使学生与文本达到“与我为化,人文合一”的境地。一、读中悟:在文本语言的徜徉中实现由外到内的吸纳“读”是…  相似文献   

6.
王妍 《现代教育》2014,(6):54-55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交流交际的工具。语是语言,文是文字,因此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7.
面对语文教学“缓慢差费”这个问题,我们究竞应该怎样上语文课?语文课应回归本位,抓住语言训练这个重点,掌握语言训练规律,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升学习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训练是感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因此,我认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感能力,不仅要在阅读中加强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也要加强语感的训练。”下面谈一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字训练是一个过程,一个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说得具体些,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过程。由于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了“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课程实验中就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  相似文献   

10.
周雨明 《湖南教育》2007,(11):10-11
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时候,我们曾喊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于是语文陷人了机械训练繁琐分析的泥潭;而当前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语言文字训练毫不留情地全盘抛弃!正如钱梦龙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凌空蹈虚综合症”。  相似文献   

11.
课标针对语文课程性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用一句话概括,语文教学就是围绕“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具体到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应着力于哪些语言现象,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呢?  相似文献   

12.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相似文献   

13.
●仿佛大家突然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对“语言文字训练”这个词避而不谈,几乎到了谈“训”色变的程度。●如果说以前的语文教学因人文的缺席而“丧魂落魄”,那么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因语言文字训练的弱化而“丢筋去骨”。●不管吹来怎样的风,语文始终姓“语”,可别跟风跟掉了自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犹如“人”字的结构,一撇和一捺相互支撑.去掉任何一笔都构不成一个“人”字。●语文课堂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的味道,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  相似文献   

14.
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已成为小学语文界的共识。然而,语言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与发展性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语言训练,是每个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应当从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体系的构建入手,针对学生实际精心研究教材,在“训练”的可操作性上狠下功夫,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完成语言训练项目。  相似文献   

15.
语言训练作为开发学生语言潜能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应该摒弃传统的、静态的、单项的训练模式,强调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6.
朱瑛  官正华 《云南教育》2005,(20):29-30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都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语文课强化了“人文熏陶”,淡化了语言文字感悟的情况。语言实践活动与人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重要,它犹如硬币的两个面,准也离不开谁。语言实践活动是人文教学目标的基础,是人文教学目标的载体;人文教学是语言实践活动的升华,是语言实践活动的“精、气、神”之所在,没有了人文教学目标,语言实践活动也失去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训练”。如何在语言实践活动与人文教学目标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呢?  相似文献   

17.
李媛 《天津教育》2000,(2):30-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大量语言材料,知道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并从中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语言文字训练。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语言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一环。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充分地感知语言。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训练学生自己认真地朗读,是领略课文遣词造句妙处的重要手段。例如《秋天》一文,多处描写秋天的美。在朗读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学生朗读起来就会越读越有味。学生在这种绕有趣味地朗读中就会感知了秋天的美…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诗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在这里,“文”是指情意、人文、文化,“言”是指语言文字。“文”“言”共生,即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思想教育的同构共生,和谐统一。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字训练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其整体性、综合性、阶段性、发展性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根据语言训练这些特点和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必须把握一个“度”字,研究一个“序”字,注重一个“法”字,突出一个“情”字,才能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把握一个“度”字 1.语言文字训练要讲究“适度”。所谓“适度”,是指要从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内容整体着眼,在全面考虑年段训练重点、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和本次教学内容特点的前提下,依据大纲,立足教材,使训练切实可行,并能面向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沙桂芹 《陕西教育》2006,(11):22-22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这是叶圣陶先生从语言文字训练的角度,对“语感”介质属性的理性描述,同时也指出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训练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