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它以“十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范,是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一次重要飞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机制的相似之处体现在制度安排、发展路径、配套和对接机制等方面,但在内部机制安排、外部发展环境、开放性、中美两国与此的关系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俄罗斯、印度、美国、欧盟、日本等沿线相关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其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均与中国利益攸关,在地理上紧紧围绕着中国,集中国周边外交、亚欧外交、金砖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于一体,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中国话语。实质上是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体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中国特色"具体到外交方面,是指我国外交受地缘条件、历史现实、国家性质、基本国情、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作为"大国"的特色、中国历史的特色、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底色。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在国际舞台上,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精彩纷呈,令世人瞩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理解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轨迹、逻辑必然和时代内涵,有助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奔向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在领航中国劈波斩浪、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过程中,必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自信。这源于中国人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源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新时代,这种战略自信是继续办好中国自己事情的关键所在,是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6.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局势,深谙世情国情变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取得新的突破。特蕾莎·梅、马克龙英法政要密集访华,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文章以此为背景,对中国大国外交的特色、坚持和主张,以及新时代的新要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2014年的中国外交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和观念,为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国际热点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还全方位拓展外交实践,积极推动与大国关系的发展,打造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主场外交"和国际责任等方面,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路人教版"开创外交新局面"与旧版教科书相比,增加了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等内容。基于课标要求和教科书内容分析,我首先确立了具体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史实并正确分析其原因;通过了解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中国青年外交在历史发展基础上,不断结合中国外交及中国青年的实际,呈现出斗争性、价值传播性及双向性,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其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促进中国非传统外交的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中国这个新兴大国和美国这个守成大国之间的矛盾在多个领域不断凸现。虽然中美之间的"第一轨道"外交渠道愈益畅通,但毕竟官方外交的回旋空间有限,特别是面对涉及双方核心国家利益的敏感问题时,拓展双方智库参与的"第二轨道"外交路径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外交策略选择。"第二轨道"外交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外交实践。来自中美两国政治或经济中心的重要智库积极参与其中,围绕涉及中美关系的广泛敏感议题进行频密的互动沟通,可以为中美官方层次的外交提供持续而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国在东亚、非洲和拉美三地区的软实力外交,认为软实力外交对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以及树立"和平与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应以积极的心态巧妙应对挑战。这既是中国提升外交水平的过程,也是展示其软实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代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而大国需要有大国外交战略。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时代脉搏与世界发展潮流,着眼全局和未来,不断构建中国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亲力亲为、大胆实践,开创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新气象、新格局和新境界。近日,习近平主席先后对俄罗斯和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2017年汉堡G20峰会,发表了《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传播着推动世界经济向好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中  相似文献   

13.
后"9·11"时代,美国积极发展新形式教育外交,以软实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将教育作为软实力的资源生产者和重要平台,发挥美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在全球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美国既注重培养美国公民的全球素养,又注重塑造他国精英的美国精神,在双重维度下构筑并实施教育外交政策体系。借鉴美国的教育外交战略,中国需将教育外交纳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从教育自觉走向教育自信,发挥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培养中国国民的全球素养,并塑造外国精英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 ,中国完成了以革命性国家到建设性国家的转折 ,成为和平崛起的大国。它必须兼具硬国力与软国力 ,同时兼具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文化大国四种身份。因此 ,中国必然探索与建构相应的“新外交” ,确立其目标、任务与布局 ,立足于周边外交、大国外交、能源外交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外交 ,理顺六大关系 ,树立合作共赢思想 ,建立全球尤其是周边安全与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战略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它是中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发展经济的平等合作者,是中国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托者.因此,中国在努力发展与各大国的"伙伴关系"时,仍应坚持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时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促使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外交必须在与大国消弭分歧,与邻国实现安邻、睦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外事工作,即高校的国际化工作必须首先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其无疑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软实力"战略中的"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高铁"走出去"为先导,中国制造业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与高速铁路相关的行业研究型大学之一,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产业"走出去"和我国教育外事战略,为促进和丰富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以及中国外交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二战"后日本"回归国际社会"的开始。日本高度重视"UNESCO外交",在迄今为止的64年时间里,与教科文组织保持了紧密互动。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始国与重要成员,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社会的组织化进程,中国也越来越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比日本,中国其实拥有更多的优势,教科文组织也将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的多边外交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有很强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历史上,中国正是凭借文化软实力,在东亚支撑起一个区域性国际体系。软实力是一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具有的吸引力,也是一种影响他国外交思维,诱使他国合作,以及提出国际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本文还提出了"虚实力"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外交的意义,认为这是正崛起为世界性大国的中国的一种可以采取的外交风格。中国外交思维的其他传统,如"王道""合纵连横"以及"朝贡体系"等也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国家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中国成功进入到新时代、中国国际角色出现新变化、中国开启了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的时代命题,它细致的讨论了"我们要建造什么样的世界和怎么建造它的问题",这个命题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将如何处理新形势下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明确回答,并且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充满着机遇与挑战。面对国内全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良好局面,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外交大局,中国领导人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交工作,实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球覆盖,亮点纷呈。从巴基斯坦到美国、英国,从越南到俄罗斯,从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到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重大国际性活动,从中国一拉美论坛首次部长级会议到第四次中国一中东欧国家会议,从博鳌论坛到达沃斯论坛,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到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